(湖北)
在古代,古人常以“咬菜根”喻指艱苦樸素的生活和發憤圖強的精神,給后人以諸多啟迪。例如:宋代大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論菜》中說:“若自一品以上至于公卿,皆得咬菜根之士,則知職務所在矣,百姓何愁無飯吃?”他把“咬菜根”與為官當政聯系起來,認為做好父母官,必須“咬菜根”。又如:明代兵部尚書于謙,榮于儉素,恥于奢靡,認為“錢多自古壞名節”,“大節還須咬菜根”。對于這種“咬菜根”精神,毛澤東同志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曾語重心長地說:“歷來紈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績,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這里說的“嚼得菜根”,其實就是意指艱苦奮斗的精神。
咬菜根,以菜根為食,自然讓人想到生活飲食的節儉清苦。對于普通百姓而言,菜根吃得多了、吃得久了,就會面有菜色;對于官員而言,菜根吃得少了或不再吃了,也就無法體恤民情,所以南宋大臣真德秀曾說:“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官員們只有都能“咬得菜根”,才能夠知其味,與百姓同甘共苦,進而才會清儉自守、關心民瘼、知責履責。古今智者,皆諳此道。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雖然現在經濟發展了,物質豐富了,生活富裕了,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還不那么富裕,還有很多困難群眾,還面臨許多矛盾問題,因此,“咬菜根”精神不僅不能丟,而且還需要大力倡導。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黨員領導干部隨著職位的升遷和權力的增大,卻逐漸淡忘了“咬菜根”精神,將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拋到了九霄云外,比如:有的在工作上貪圖安逸清閑,滿足于看攤守業,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在生活上追求舒適享樂,吃必山珍海味、行必車馬開道,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受不起丁點艱難險阻;有的喜好于講排場,比闊氣,盲目追求高消費,對超出規定的生活待遇安之若素。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殊不知,如果任由這樣,其結果只能是失民心、遭民怨、激民憤,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動搖黨的執政根基。鑒于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保持和發揚“咬菜根”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這不僅是執政所需,更是人民所盼。當然,我們提倡“咬菜根”精神,并不是讓人們去吃憶苦飯、當苦行僧,而是要人們培養能吃苦、能奮斗的精神,這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黨員領導干部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又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些名言警句意在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具有“咬菜根”精神,能吃常人難吃之苦,否則,貪圖安逸,追求享樂,只能一事無成。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