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或一個領域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黨員干部的作風好壞和是否存在腐敗是衡量政治生態狀況的兩個直觀標尺。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著力凈化政治生態”、“重構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優化政治生態,可以內聚人心、外樹形象,可以集中精力、形成合力,從而更好地帶領人民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鋪平道路,當前應從三個方面扎實推進。
1、廉政教育體系化。一是健全廉政教育常態機制。把廉政教育融入到領導干部考察、任用、提拔、晉升等各個環節之中,貫穿于經常性的警示教育之中,形成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緊密結合、前后貫穿的教育“鏈條”。二是推動廉政育方式創新。從“一鍋煮”的籠統教育方式向分層施教、因人施教“分灶式”方式轉變,從“單一性”的傳統教育方式向“多樣化”現代教育方式轉變,從被動“灌輸”方式向“互動式”教育方式轉變,增強教育的說服力。三是推動廉政育制度創新。探索建立新進公務員廉政考試制度、干部任前廉政法規測試制度、優秀廉政文藝作品獎勵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廉政文化建設等辦法和規定,搭建群眾參與平臺,使廉潔教育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旺盛生機和創造活力。
2、權力運行陽光化。一要強化政府職能轉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簡政放權,進一步削減、調整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逐步減少權力干預經濟的機會。二要強化政府投資監督,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評審、公示、招標、監管、責任追究等制度,消除“權力尋租”的可能性。三要強化財政管理體制創新,認真抓好公務用車、公款接待等職務消費貨幣化改革,截斷腐敗“財源”。四要強化施政行為公開,深化以公共資源配置、投資項目、干部人事調整、公務消費等為重點的黨務、政務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將權力置于“陽光”下運行。
3、政績考核科學化。一要科學制定政績標準。堅決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二要嚴格考核政績。堅決糾正考核走過場現象,采取各種方式把政績考準、考實,為正確評價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政績提供科學依據。三要用好政績考核結果。對科學發展實績突出的要表揚、重用,對政績觀不正確、存在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的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要嚴肅批評,后果嚴重的要進行組織處理或紀律處分,以儆效尤。
1、在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上實現新突破。一要在嚴格自律上作表率。領導干部手中有權力有資源,經常面臨各種誘惑和考驗。因此,全省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加強人品官德修養,自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努力實現做人與做官相一致,“立言”與“立行”相一致,慎始與慎終相一致,見常態與求長效相一致,達到內修品行和外塑形象的和諧統一。二要在敢于擔當上作表率。全省各級領導干部身處重要工作崗位,必須敬業奉獻、奮發有為,不當“墻頭草”、不患“軟骨病”,敢啃“硬骨頭”、敢解“撓頭事”,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三要在團結共事上作表率。能不能搞好團結,是衡量和檢驗領導干部素質高低、黨性強弱的重要標志。全省各級領導干部要把維護團結作為一種政治要求、作風要求、紀律要求,用民主集中制和嚴肅正規的黨內政治生活來保證做到胸襟開闊、坦蕩無私,善納群言、容人容事。
2、在選人用人上實現新突破。一是探索推行干部調整信息公開,公開空缺職位、任職資格條件、提名人選范圍、提名時限、監督舉報方式等內容。二是探索推行提名人選公開,公開初始候選人選和黨委全委會確定考察對象人選。三是探索推行民主推薦過程公開,擴大民主推薦范圍,除本單位干部推薦外,還要選擇不同層次的干部、群眾進行推薦,并公布民主推薦結果。四是探索推行選拔任用結果公開,對經過組織考察確定為擬任人選的,公開組織推薦、領導干部推薦、領導班子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考察情況等方面的情況。
3、在嚴明黨的紀律規矩上實現新突破。一要嚴格遵守黨章。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全省各級黨組織都要堅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切實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二要對黨絕對忠誠。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把牢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黨性立場和政治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進一步強化執行能力,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中央政令暢通,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三要嚴格執紀。要堅持黨紀嚴于國法,領導干部嚴于一般黨員干部,使紀律和規矩真正成為不可觸碰的紅線。全省各級紀檢監察部門要堅持有紀必執、執紀必嚴,對違反黨的紀律和規矩的,嚴格問責、嚴肅處理,不搞法不責眾、不搞情有可原、不搞下不為例,切實維護紀律規矩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通過強化紀律的剛性約束,推動政治生態不斷改善。
1、執紀問責系統化機制。一是違紀違法線索系統排查。注重從信訪舉報、查辦案件、專項治理、媒體輿情中發現違紀違法線索,建立健全線索管理機制和案件線索信息庫,對違紀違法案件進行即時查詢、分類匯總、關聯分析。二是抓早抓小系統推進。既在規定時間內查清主要違紀違法事實,又堅持治病救人,對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問題早發現、早查處,對苗頭性傾向及時批評教育,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三是廉政風險系統防控。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對崗位風險實行定點排查、定級防控;及時召開警示教育會、案件發布會、問責通報會,用發生在身邊的違紀違法案件警示、教育黨員干部;系統剖析違紀違法根源,促進懲治成果向預防成果轉化。
2、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一是健全作風建設預警制度。要密切掌握和了解社情民意,認真受理對干部作風問題的來信來訪,廣泛收集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和效能問題,及時掌握干部作風中的突出問題,研究制定相關對策建議。通過實施科學預警,強化行為監控、警示和引導,及時有效防治黨員干部作風失范行為的發生。二是健全作風建設執行制度。要在黨員干部中灌輸執行意識,提高執行者的執行技能,在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中形成貫徹制度、執行制度的氛圍。要細化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的具體操作規則,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和執行考評體系。三是健全作風建設考核激勵制度。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作風建設量化考評辦法,從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風、文風、會風、政風、行風等各個層面進行全方位考核,增強作風建設考核的針對性、有效性。要注重考核結果的合理運用,按照獎優罰劣的原則,把作風建設的考評結果作為評選先進和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3、隱性腐敗零容忍機制。一要認真研判,找準規律。通過案例剖析,從中把握隱性腐敗的易生對象、初始動機、誘發時機、滋生環境、表現形態、內外關聯、發展走勢等,找準隱性腐敗的“軟肋”和“死穴”。二要抓住要害,重點突破。要重點對易發生隱性腐敗的部門、領域、人員、時機進行嚴防嚴控,重拳出擊,鏟除隱性腐敗的滋生土壤,切斷隱性腐敗的利益通道。三要構筑網絡,科學防治。要聯合紀檢、公安、銀行、稅務、房產、海關等部門,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構建領導干部從政、財產、消費等綜合信息監控預警平臺,實現對隱性腐敗行為的全過程、全方位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