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寫歷史的辯證法
——赫勒歷史理論的辯證法解讀及批判

2016-02-27 13:41:29李西祥
學術交流 2016年5期
關鍵詞:辯證法

李西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

大寫歷史的辯證法
——赫勒歷史理論的辯證法解讀及批判

李西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從辯證法維度來解讀赫勒的歷史理論,我們可以稱之為大寫歷史的辯證法。赫勒的歷史辯證法強調大寫歷史是現代人類的謀劃,強調現代社會不穩定的平衡的發展的辯證法邏輯,堅持了進步的歷史辯證法。然而,赫勒的歷史理論對社會發展的未來是懷疑的,甚至是悲觀的,因而認為人類只能退回到倫理學上,提出人類只能遵守和堅持自己所預設的價值。這意味著,赫勒從根本上遠離了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陷入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

[關鍵詞]大寫歷史;赫勒;歷史理論;辯證法

作為布達佩斯學派的領軍人物,赫勒著述頗豐,涉及歷史理論、政治理論、倫理學等諸多領域。《歷史理論》是赫勒論述其歷史思想的重要著作,書中,赫勒批判了傳統的歷史哲學,并提出其大寫歷史的歷史理論。雖然赫勒本人較少直接論及辯證法,但我們解讀其著作時,可以看到她對歷史理論的論述貫穿著辯證法的維度,因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大寫歷史的辯證法理論。本文試圖從辯證法的維度來解讀赫勒的《歷史理論》,深化對赫勒歷史理論的理解,并與馬克思的歷史哲學進行比較辨析,從而進一步理解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思想。

一、歷史意義的缺失與歷史存在意義的生產

在《歷史理論》一書中,赫勒試圖以歷史理論來取代歷史哲學,而其所謂歷史理論,只不過是一種未完成的、開放的歷史哲學。[1]16從這一角度看,赫勒提出了一種不同于傳統歷史哲學的歷史理論,這種歷史理論認為并不存在傳統哲學的普遍發展的進步邏輯,不存在普遍歷史規律。在此基礎上,赫勒認為不存在一個人們可以為之奮斗并確實能夠實現的烏托邦。在這個意義上說,赫勒的歷史理論是否定、反對黑格爾和馬克思意義上的歷史辯證法的。正是在這一點上,筆者認為赫勒的歷史理論和拉克勞的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有共同之處。拉克勞也是激烈反對黑格爾和馬克思意義上的歷史辯證法的,其主要矛頭就是針對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理性主義傳統,反對黑格爾和馬克思那種認為歷史發展是一個有規律的向前發展過程的歷史觀。[2]赫勒的歷史理論所闡述的歷史觀與黑格爾和馬克思有著顯著不同,而更加接近于阿多諾否定辯證法之后的后現代歷史觀,接近于拉克勞的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但是,我們能否就此認為赫勒并不認同辯證法、從而完全拒斥辯證法呢?筆者認為并非如此。從赫勒的歷史理論看,赫勒受到了后現代的辯證法思想的重要影響,而其歷史理論本身就是一種歷史辯證法。

在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論述中,赫勒較為明確地表達了辯證法思想。傳統歷史哲學將歷史或者視作進步的,或者視作退步的,或者視作永恒重復的,因此也就有了三種歷史理論,即進步理論、退步理論和永恒重復理論。與馬克思一樣,赫勒選擇了進步理論。但是,赫勒拒絕了將進步本體論化的歷史哲學。她寫道:“可能替代歷史哲學的歷史理論包含了進步的價值,但是,與各種歷史哲學相比,它沒有將進步本體論化。另一方面,一切歷史哲學都本體論化了‘進步’、‘退步’和‘永恒重復’?!盵3]237實際上,我們看到,赫勒不僅拒絕了將進步本體論化的歷史哲學,而且拒斥一切本體論化。赫勒認為,在拒絕本體論的前提下,仍然可以論述歷史的發展。她寫道:“理論上,不陷入本體論,不建構所謂的歷史發展‘規律’而詳細論述發展的辯證概念并不是不可能的?!盵3]244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將赫勒的歷史理論看作一種不同于傳統歷史哲學的歷史辯證法的表述。

我們已經指出,赫勒的歷史理論是一種未完成的歷史哲學。赫勒的歷史觀實際上拒斥了那種統一性的、具有一個確定發展方向的歷史哲學,因而強調其未完成的特征。赫勒認為正是這種未完成性使其歷史理論始終保持著向未來的開放性,因而該理論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歷史辯證法理論。赫勒的歷史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區別非常細微,但非常重要。赫勒將歷史哲學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歷史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大寫的歷史;大寫的歷史被理解為變化的;大寫的歷史被視作整體;大寫的歷史本身是由因果聯系、最終聯系或二者兼有來解釋的;存在的起源等同于歷史的起源;當下被理解為歷史的產物;歷史哲學從是中推出應該;歷史真理在未來中揭示自身;歷史哲學把當下視為一個轉折點。[3]223-224在這個總結的基礎上,赫勒把歷史哲學與歷史編纂學的特征進行了對比。這種對比包含多個方面,但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歷史編纂學并不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并不提供知識。那么歷史哲學關注的是什么?或者說,歷史哲學的獨特之處在哪里呢?赫勒認為,歷史哲學關注的是意義,即人類存在的意義和歷史的意義,而最終是歷史的意義,因為歷史哲學把人類存在的意義歸結為歷史的意義。

但是,赫勒對歷史意義的存在持一種極端的懷疑態度。哲學回答人類存在的意義問題,而歷史哲學則回答歷史的意義問題。那么,如何界定所謂的意義呢?人是一種意義的動物,人們一出生就進入了歷史當下,這個歷史當下是被決定的,是由以往的歷史的傳統所決定的。人本身就具有一種歷史意識,這個歷史意識決定了人總是要把自己所遇到的事物、事件放置在自己的歷史當下中,簡言之,就是賦予其意義,或者說使之有意義。這樣,一個無意義的事物就成了有意義的事物。赫勒寫道:“使某物有意義意味著將現象、經驗以及諸如此類置入我們的世界;它意味著把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把無法闡釋的轉化為可以闡釋的,并通過不同起源的有意義的行動加強或改變世界。”[3]69那么,如何將事物置于我們的世界中、置于我們的歷史當下中呢?赫勒指出,這種賦予意義的基本的形式就是命名。正是通過命名,我們賦予了事物意義?!八墙o予某物名稱的程序?!Q’具有一種魔咒,一種知識的神奇。我們可以通過給予名稱使某物有意義,因為我們借此把未知的知識歸類在眾所周知的范疇之下?!盵3]69我們還可通過類比、因果關系、模式范疇(諸如偶然性與必然性、原因與結果、可能性與現實性等)來使事物有意義,也可通過“一般素描”使事件有意義。通過這些使事物有意義的方式,我們不僅把事物納入我們的世界和已知知識中,還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意義。赫勒說:“‘使有意義’不僅是把事件和行為方式納入我們的宇宙。把未知的東西轉化為已知的自然地增加了自我知識?!ㄟ^不同的——但是總體上是相互聯系的——‘使有意義’的程序,人們使人們自身的生活有意義了?!盵3]73如此說來,“使有意義”的方式,或曰賦予事物意義的方式,就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為人的存在奠定了基礎。而人的存在是一種歷史存在,所以歷史的意義也是通過這種“使有意義”的方式來賦予的。

正如赫勒已經指出的,歷史哲學就是追問歷史意義的哲學。但是,歷史是否有意義呢?按照筆者的理解,赫勒首先設定了歷史是無意義的這樣一個前提。就是說,歷史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實際上是絕對偶然性的,并不存在一種必然性或目的性。認為歷史有意義,就與說歷史是目的論的一樣。赫勒分析了歷史意義的兩種版本:一是黑格爾的版本,即認為歷史的意義是被設定好的,“唯一的‘歷史的意義’已經被設定好的歷史哲學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黑格爾成功地把陳述的意義和行動的意義結合在一起。他把歷史設想為設置和實現自己目的的主體,同時設想為邏輯的推論”[3]227;另一種陳述是“我們使歷史有意義”。赫勒把前者稱作強版本,后者稱作弱版本。然而這種弱版本仍然是可疑的。它的問題在于,使事物有意義是一種個體的經驗,對于個體是適用的,而把它放到集體、放到人類歷史中,卻是一種不合法的僭越。赫勒寫道:“事實上,這個理論包含了一種個體的生活經驗向‘人類的生活’的不可允許的延展。”[3]227就算我們能夠賦予意義,但我們能夠改變歷史嗎?我們能夠改變歷史中的人類在其切身體驗中所遭受的痛苦嗎?赫勒對此是否定的。在赫勒看來,弱版本是一種“羞羞答答的”黑格爾主義。“它是羞羞答答的,因為它缺乏原創者的坦率和一致性。它是黑格爾主義的,因為它假定——盡管是有條件的——我們可以證明我們是歷史的目的和結果,并因此回溯性地確證了過去發生的一切。但是認為如果我們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我們就能夠使歷史有意義卻是褻瀆神明的。”[3]228

這里我們確實遭遇到了赫勒的歷史哲學反思中非常微妙的地方。既然歷史沒有意義,而且我們也不能賦予其意義,那么歷史哲學就成為不可能的。這里的關鍵是,赫勒區分了歷史和歷史存在。我們不能使歷史有意義,但我們卻能夠使歷史存在有意義,也就是使人類存在有意義。赫勒的意思是,我們不能使作為一個人類整體的歷史有意義,而只能使作為個體存在的人類存在即歷史存在有意義。這就是赫勒對歷史哲學的批判:無論是認為歷史具有隱含意義的歷史哲學,還是我們使歷史具有意義的歷史哲學,都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歷史哲學試圖從當下推出未來,從是推出應該,而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一種虛假意識和過度決定。由此赫勒提出了歷史理論的必要性:“如果哲學只是回答關于歷史存在的意義問題,它將克服虛假意識和過度決定。它也將不會給我們提供虛假的承諾和警告。它將拒絕對‘歷史意義’進行思考的企圖。然而,因此它將不能從是中推出應該;它將成為‘不完整的’哲學。不再是歷史哲學,它將會變成歷史理論?!盵3]230

在《歷史理論》的結尾一章中,赫勒再次回到歷史存在的意義問題上,對歷史存在的意義進行專門評述。那么,到底何謂赫勒的歷史存在的意義呢?赫勒再次回到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或社會主義的歷史理論這個命題,并再次強調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倫理學維度。這就是赫勒對歷史存在(人類存在)意義的回答。赫勒寫道:“社會主義歷史理論的基本輪廓再次肯定了關于歷史存在的意義問題的相關性,并認識到回答它的義務,假定這個回答是已經由倫理領域所要求的,而且很可能是在倫理領域之內的。這種倫理學的基本框架已經被提出了。”[3]341那么,要使歷史存在具有意義,就要按照這種倫理要求去做。赫勒把這種倫理學界定為“積極的斯多葛主義-伊壁鳩魯主義的倫理學”[1]18。這種倫理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樂觀主義的進取性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使我們在生活中采取一種積極向前的進取傾向卻并不期待實際上能夠達成目標,因為沒有任何事物能保證我們實現所想的目標。這種倫理學在赫勒的倫理學著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

二、大寫歷史之辯證發展:現代社會的歷史發展邏輯

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認為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赫勒的歷史理論也把歷史發展看作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但與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赫勒并不把現實的歷史,即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看作一個發展過程,而僅僅強調大寫的歷史。正如前文所指出,赫勒的大寫歷史有其獨特含義。在對歷史哲學的論述中,赫勒就指出了歷史哲學所針對的是大寫的歷史。在歷史哲學語境內,所謂大寫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歷史。與歷史編纂學的歷史不同,歷史哲學的大寫歷史并不關注過去,而是關注當下和包含在當下之中的未來。赫勒寫道:“歷史(H大寫的History)不是過去,它是在當下中的過去和未來。因此,歷史哲學并不為我們補充關于過去的信息。”[3]224因此,與歷史編纂學不同,歷史哲學并不講故事,不滿足我們對過去的好奇心。如前所述,赫勒把歷史理論看作未完成的或不完整的歷史哲學,因此,歷史理論也使用了大寫歷史的概念,也就是說赫勒的歷史理論也是針對大寫歷史的。但是,歷史理論中的大寫歷史不同于歷史哲學的大寫的歷史,它被赫勒界定為現代文明的一種心理建構。赫勒寫道:“歷史理論必須從大寫的歷史出現的地方開始;概言之,在18世紀末開始。歷史——大寫的歷史——是現代文明的一個謀劃。它表達了這一文明的生活-經驗:它的希望與絕望、它的奮斗、它的勝利與失?。凰脑骱夼c喜愛、懷疑與信仰、尊嚴與屈辱、緊張與矛盾;它的災難與克服災難之能力;它的罪惡與懲罰、英雄主義與卑鄙齷齪、詩歌與散文,以及它們的價值?!盵3]289大寫的歷史并不是實證的歷史,而是一種18世紀末以來人類所經歷歷史的反思和經過這一反思之后立足于當下(包含了過去的當下)而對未來的謀劃。因此,大寫的歷史這一面向未來的謀劃是赫勒的歷史理論的核心部分。正如赫勒上面那段充滿詩意的文字所表述,歷史理論的大寫歷史是對現代以來經歷的一系列復雜而辯證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反思。

從歷史理論的大寫歷史概念出發,赫勒指出了現代社會的發展邏輯理論。根據我們的理解,可以把赫勒關于現代社會的發展邏輯稱為不穩定平衡社會發展的邏輯。赫勒認為,社會的發展具有其內在的邏輯?,F代社會的出現基于三種成分,即市民社會、資本主義和工業,這一時期基本上對應于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工業革命時期?,F代社會具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F代社會即資本主義以來的社會,實際上具有兩種內在邏輯,或者說是受到雙重動力機制制約的。這兩種邏輯或動力機制,按照赫勒所說,可以概括為市場的普遍化邏輯和人權的自由邏輯。赫勒寫道:“它的邏輯之一就是市場的普遍化,私有財產排他性特征的普遍化,統治與不平等增長的普遍化。與此同時,它確立了個體否定性的,但卻平等的自由,由此,它的第二個邏輯即在權力的民主化、平等化和去中心化過程中(人類權力的)自由的展開和實施?!盵3]292赫勒的這兩個邏輯實際上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一是物的方面,市場、私有財產、統治和不平等日益普遍化,這實際上對應于馬克思在人的三階段理論中所說的物的依賴性的階段;二是人的方面,赫勒指出,與這種市場的普遍化相對應的,是人逐漸獨立和自由。除了以上兩種邏輯,赫勒還提及第三種邏輯,即通過國家資源配置而進行中心化的市場的限制?,F代社會的發展就是由這三種邏輯交織進行而決定的。正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由不同邏輯交織而決定,所以現代社會呈現為一種不穩定的平衡狀態,赫勒稱之為不穩定的平衡的社會。這種不穩定并非阻礙社會發展,而是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赫勒寫道:“不穩定性不是這個社會的功能失調,而是它的生命要素之一?!盵3]296我們認為,雖然赫勒并未著重談到歷史的辯證發展這個命題,但這個不穩定平衡社會的發展必然呈現為一種辯證發展的狀態。這也就是赫勒在對不穩定平衡社會的發展進行論述時所指出的領隊船長的雙面性、不穩定平衡社會的未來導向所隱含著的意義。

從赫勒的論述來看,正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不穩定平衡的社會,才賦予了人們選擇的權力。這個社會的發展并非遵循一種嚴格的普遍性規律,而是給予了人們選擇的自由。對于作為領隊船長的普遍,赫勒寫道:“普遍是聲稱要建構人類的一般。它是領隊船長(Captain Forward)。在它必須再生產的框架中,穩定的平衡有其限度。不穩定的平衡沒有這種限度。它的同一性保存在其非同一中;事實上,它的同一性只能被其非同一性保存。并且恰恰是這個普遍化過程,這個不斷的自我超越,這個通過自我超越進行的自我保存,是普遍的進步或普遍的倒退”[3]296-297。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赫勒強調現代社會發展中非同一性的優先性,同一性是受非同一性制約的。這也正是阿多諾以來的否定的辯證法的一個核心內容,而赫勒將其應用到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分析中。不穩定的平衡的社會和領隊船長的雙面性賦予人類以選擇的自由。赫勒指出:“在不穩定平衡的世界中,命運之劍并未懸在生物們的頭上;它存在于相信其無限可能性的行動者手中?!盵3]297赫勒強調人的主體性力量,強調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赫勒的歷史理論是一種主動地介入現實生活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

不同于傳統的歷史哲學,赫勒的歷史理論強調,這個不穩定平衡的社會導向了變化,導向了未知的未來。因此,變化,無休止的變化,不同于當下的未來的發展,構成了赫勒歷史理論的激進的辯證法維度。赫勒堅決拒斥那種認為歷史是一成不變地沿著既定方向進步或退步的歷史哲學,而認為未來是一種激進變化著的、具有徹底的不確定性的未來,而這也是人們所想要的未來。赫勒寫道:“不穩定平衡的社會是未來導向的。當下被理解為必須取代、超越和消除的一系列事物:領隊船長是朝向未來的,永遠不會上岸。未來不僅被設計和概念化為一個不再是當下的世界,而且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當下的世界:它是未知事物。……變化的框架本身必須被改變。前所未有的事物必須發生,因為只有這種不可預見的東西才被接受為真正的未來?!盵3]297-298

與這種面向未來的歷史理論相聯系,赫勒拒斥歷史哲學的邏輯,提出了歷史理論的邏輯。傳統歷史哲學是從是中推出應該,而歷史哲學在對社會歷史發展邏輯的分析中,總是把當下的邏輯作為未來發展的邏輯。歷史哲學為了說明未來,把歷史發展邏輯之一作為本質的邏輯來看待,而忽視了現代社會的不穩定平衡和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多重邏輯的可能性。無論是進步還是退步、發展還是墮落、災難還是救贖,歷史哲學總是選擇一個邏輯作為本質的邏輯。赫勒尖銳地批判道:“為了證明我們歷史中只有一個邏輯,或者為了保證對‘歷史的未來’做出真實的陳述,我們的社會只有一個邏輯是本質的,我們的歷史的這個單一邏輯在心理上必須轉化成整個人類歷史的‘邏輯’。簡言之,(按照價值)被選擇為唯一的這個邏輯,必須被證明為唯一的。人類的歷史(盡管有所不同)因此變成了當下歷史的前歷史,按照當下的邏輯本身來排隊和安排,歷史哲學家想要證明這個當下的邏輯是決定性的?!盵3]299-300歷史哲學的這一程序正是歷史理論所必須拒斥的。歷史哲學的這種單一的本質邏輯在現代社會歷史中遭到挑戰,因為現代社會不是單一文化的當下,而是不同文化的當下,而且它變成了人類的當下。換言之,我們可以說,赫勒認為我們處身的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世界。因此,在這個世界中,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僅靠經濟和政治的紐帶聯系,而且靠道德的紐帶來聯系。那么,在面對這樣的世界的當下時,我們應該如何來建構大寫的歷史?進而言之,如何建構一種不同于歷史哲學的大寫歷史的大寫的歷史呢?赫勒指出,我們應該把大寫的歷史理解為一種謀劃、一個理念,即它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線性發展,而是人類主動參與其中的謀劃。赫勒再次強調了現代的不穩定平衡社會的自由和理性邏輯,即導向社會主義的邏輯。赫勒寫道:“這個歷史具有一系列矛盾的動力,并且至少其中之一可能導向社會主義。沒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來使我們相信同樣的邏輯根植在我們分享共同性的其他文化中,然而如果我們承諾去促使這個特殊的邏輯(潛在的導向社會主義的邏輯),我們必須意愿與我們分享共同性的一切不同的文化應該發展出相同的邏輯。因此,歷史變成了一個謀劃,一個人類未來的理念。不用說,對那些所有致力于現代社會的另一個邏輯的人而言,大寫的歷史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方式代表了謀劃。為了實現我的承諾,我將從市民社會第二邏輯的觀點出發代表歷史的謀劃一方?!盵3]300通過把大寫歷史界定為一種謀劃、一種理念,赫勒的歷史理論拒絕對過去的歷史進行事實上的重構,也拒絕對未來的歷史進行事實上的發展。這就是說,赫勒的歷史理論拒斥一種存在論或本體論上的歷史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說,赫勒把大寫歷史的選擇權交給了人們自己,即不存在一種確定無疑的、必然的歷史,存在的是人們選擇的歷史,至少從現代社會的發展邏輯上說,人們具有歷史的選擇權。赫勒把自己的歷史理論稱為從市民社會的第二邏輯即社會主義的邏輯出發來建構的歷史,而這樣一種歷史是最接近人類的。這樣,赫勒就強調,從人類自由和理性出發的歷史理論,導向價值理性和道德承諾?!叭绻髮懙臍v史’的謀劃是與市民社會的第二邏輯一致的、被說明的(激進民主、自我管理的社會等同于社會主義),價值理性在理性的闡釋中必須具有首要性,并且,因此自由的概念必須包含道德承諾?!盵3]305

赫勒的歷史理論賦予人們以選擇的自由,而該理論所強調的是一種基于現代社會邏輯的現代社會的發展的辯證法。由此,赫勒堅決拒斥倒退和退化的歷史哲學,而不完全反對進步的歷史哲學,甚至把自己的歷史理論稱為進步的歷史哲學中的一種。由此,我們理解赫勒的歷史理論的辯證法維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赫勒所謂進步的意義如何、赫勒如何仍然將烏托邦理解為歷史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三、進步與烏托邦:大寫的歷史之辯證法的價值旨歸

歷史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抑或永恒重復的?赫勒堅定地選擇了前者。然而,赫勒所謂的進步,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歷史發展的進步觀有很大不同。簡言之,進步不是存在論意義上的,而是一種價值選擇。這樣,赫勒所指的歷史的進步不是整個自古至今的發展,而只是作為現代社會的大寫歷史的謀劃中的進步。赫勒明確地將進步看作一種規范理念。她寫道:“現代將被主要從進步的觀點來重構,僅僅因為我將論證的歷史理論是由進步的規范理念引導的,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盵3]308赫勒對進步的界定非常嚴格和微妙,在這一概念上她接受了柯林伍德的思想,認為進步是一種沒有失去的獲得,只有存在著無失去的獲得時,人們才能談及進步。因此,現實社會中的文化、社會的發展就不能看作進步,因為進步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失去。那么,有沒有這種無失去的獲得呢?赫勒認為,由于現代社會產生了進步和退步的理念,這種理念本身標志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因此,即使從現實上看沒有任何進步可言,我們也仍然認為現代社會存在著進步。赫勒寫道:“因此,即使我拒絕承認在我們的(現代的)社會中的任何現實的進步,我也可以說在它產生了作為價值、作為規范理念的進步理念的意義上(既在其理論的使用上,也在其實踐的應用上),在它之中存在著進步。創造進步的意愿即是進步。進步理念和創造進步的意愿是現實:它們存在;它們現在存在;它們在這里存在——它們代表了一個獲得。如果進步的理念被以‘沒有失去的獲得’的規范的理念之精神來思考,它自身就變成了無失去的獲得。事實上,這就是一種真實的社會理論相關的或應該相關的東西?!盵3]310因此,赫勒的進步與其說跟事實相關,不如說與價值規范相關,與理念相關。進步只有在作為一種理念的意義上才是現實的。

赫勒還從現代社會作為一種不滿的社會的角度,對現代社會的進步作了說明?,F代社會是一個不穩定平衡的社會,也是一個不滿的社會。赫勒所說的不滿不是一般的不滿意,而是一種原初的、本源的、存在論意義上的不滿。這種不滿推進了現代社會的進步。赫勒寫道:“我們所說的現象是對作為整體的生活世界的不滿;對價值本身的不滿,而不是對其不能實現的不滿;對現存的一般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不滿,而不是僅僅對它們應用的不充分的或腐敗形式的不滿。因此,它是整體論的不滿,而不是具體不滿。它強調的不是恢復以前秩序的愿望或修正現存秩序的意圖,而是在其整體性中超越社會和個人特征的限制的愿望。”[3]311赫勒的不滿或許可從精神分析角度理解為一種原初的欲望。在她看來,正是這種普遍化的不滿,或者說不滿的普遍化的理念,恰恰標志著現代社會是一個進步的社會。赫勒寫道:“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滿意的社會是進步的社會。整體的不滿意,是普遍的不滿意?!瓪v史理論必須把不滿的普遍化作為一種獲得來接受。而且,普遍化的理念必須看作一種無失去的獲得,即使這個理念的實現不僅產生獲得也產生失去?!盵3]312赫勒從女權主義角度論述了現代社會是一個有權利不滿的社會,因而是一個進步的社會。在以前的社會中,人類的另一半從來沒有作為完整的獨立的人而存在過,她們只是被作為男人的財產來看待。赫勒指出:“我們的文化是第一個女人有權利不滿的文化。它是第一個給予了人類的一半創造歷史可能性而不是僅僅忍受它的文化。盡管在實現這個可能性的過程中可能發生實際的失去,但這個可能性的實現是無失去的獲得,因此它是進步的。正是與包含所有人類的自由和平等的新概念相聯系,所有社會階層、階級、民族,以及兩個性別,以及所有他們的不滿的權利表明了進步是對每個人的進步,并且每個人都可能對之有所貢獻?!盵3]314

與歷史進步論概念相聯系,赫勒進一步強調了烏托邦理念在歷史理論中的重要性。赫勒把它稱為“歷史理論的理性烏托邦”。歷史理論是一種不完整的或未完成的歷史哲學,因此,同歷史哲學一樣,它也應當從是中推出應該,即從當下推出未來。但赫勒所說的未來不是實際的未來,而是未來的理念,未來的烏托邦的理念。如前所述,赫勒在歷史進步的基礎上提出了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而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當然是接受歷史進步理論的。關于歷史理論的烏托邦,赫勒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釋:“在斷言這個社會本身的一種真實邏輯的時候,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接受了進步的概念。它自身致力于進步,然而沒有假定迄今為止有任何進步,除了它所致力于的進步理念的出現。因此,進步的理念(闡釋為沒有相應失去的獲得)是這個歷史的應該-成為。它是一個價值,因而它是未來社會的理念。一般而言,沒有未來的理念,進步的理念就無法思考。但是樂于創造進步的歷史理論拒絕說明關于未來的真實陳述。這就是為什么未來的理念采取了烏托邦的形式。并不是未來被從是中引出來,而是未來的烏托邦被引出來。這個烏托邦是對事實的普遍化和根植于市民社會第二邏輯的價值本身之實現的想象。它是一種整體論的想象。盡管它包含了所有普遍價值的實現,但它并不意味著它們將事實上實現。它所提出的是,當下和未來的沖突應該而且能夠以一種使我們越來越接近這個想象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解決?!盵3]320

那么赫勒的歷史理論的烏托邦理念到底有何含義?其目的是什么?仔細辨析赫勒的論述,可以看出其烏托邦理念有以下主要規定。第一,烏托邦是未來社會的理念,而非未來社會本身,即并非可以實現的未來社會。所以它是一種應該,而不會成為是,進言之,是永遠不能變成是的應該。第二,烏托邦作為一種未來社會的理念,對我們當下的行動有所規范,可以說是規范我們行動的價值維度?!盀跬邪睿鳛橐粋€可能未來的理念,作為應該成為什么的理念,包含了一個承諾并因此規范著行動(什么是應該做的)。”[3]321第三,未來社會的烏托邦理念提倡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提倡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因為烏托邦理念的社會是完全自我管理的社會,所以必須促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第四,遵循烏托邦理念的行動預設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平等。而這個平等的地位,要求人們在行動時必須進行理性論證、接受理性論證。第五,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信徒有義務按照烏托邦的規范來行動,創造相應制度,并為他們的理念論證。但是,他們并不能確定他們所爭取的東西會實現,對此沒有任何保證和承諾。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赫勒的歷史理論的烏托邦堅決拒斥那種把烏托邦視為對未來社會的實體性預言的觀念,赫勒將烏托邦僅僅視作一種理念,這種理念雖然可以而且應該實現,但事實上卻不能真正實現。烏托邦就像對兒童而言的明天一樣。對兒童而言,明天永遠不會到來,因為當它到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今天而不是明天。但是,“明天總是今天,即使明天永不到來”[3]324,烏托邦雖然永遠不能實現,但是作為一種理念,它永遠指導著當下,是當下的一個維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烏托邦進行闡釋時,赫勒對明天與今天關系的理解包含了深刻的辯證法。這也是赫勒歷史理論與傳統歷史哲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在傳統歷史哲學中,明天將會到來,今天將會變成明天,就社會而言,將會確立一個滿意的社會,即一個人們一切需要都得到滿足的社會。而在赫勒的歷史理論中,明天是今天的明天,并且,如果沒有已經是今天的明天,就將沒有明天。在赫勒的歷史理論中,今天與明天、當下與未來是互相規定的,今天本身是成為了今天的明天,而明天是已經是今天的明天。這樣,明天對今天的制約就要求一種當下行動的倫理規范。赫勒鄭重指出:“歷史理論的烏托邦迫使所有接受它作為一個理念的人在道德上把它作為規范來接受?!盵3]330赫勒得出的結論是,由于歷史理論強調烏托邦的理念,而這種烏托邦的理念要求一種當下行動的價值規范,故此,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要求把人類學激進主義與政治現實主義結合。所謂人類學激進主義,就是確信人類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人類能夠達到共識。所謂政治現實主義,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上要在烏托邦理念的指引下采取一系列特殊步驟,漸進式地接近烏托邦。在這種框架下,革命就變成了一種漸進式的改良運動。赫勒寫道:“在這個場景中,革命被闡釋為通過市民社會的不斷增加的第二邏輯的傾向對矛盾邏輯社會的超越;被闡釋為只有當人類學的激進主義和政治現實主義能夠聯合起來時,一個可以變成我們未來的過程?!盵3]332這就又進入了赫勒哲學思想理論的核心處,赫勒的歷史理論只能由傳統哲學的激進革命理論退回到政治現實主義,而這種政治現實主義所指導下的理論取向只能是采取一種倫理態度,即斯多葛式的-伊壁鳩魯式的倫理學。

對赫勒而言,拋棄傳統馬克思哲學的人類革命和社會實踐而乞靈于倫理維度,并非偶然,而是貫穿了其整個理論思考。早在《日常生活》中,赫勒就認為革命無法僅僅在宏觀尺度上進行,而必須進行日常生活批判,于是她主張一種微觀層次上的社會變革,提出日常生活的人道化。[4]在《激進哲學》中,赫勒明確反對社會總體革命的觀點,認為“只有一件事是哲學可以做的。它可以給世界提供一個規范,而且它可以希望人們想要給規范一個世界”[5]。在《一般倫理學》中,赫勒致力于為好人(善良的人)的存在奠定理論基礎。[6]而在《超越正義》中,赫勒致力于論述一種超越正義的良善生活。[7]赫勒自己把“歷史的社會主義理論”標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新版本,但事實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未來是確信的,是持樂觀和堅定的態度的,故而提出人類總是設定自己能夠完成的歷史任務;而在赫勒這里,人類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因而烏托邦只能作為一種理念,永遠不可能實現,因而她對社會發展的未來是懷疑的,甚至是悲觀的,因而人類只能退回到倫理學中,從價值維度上規范人的行動,所以她提出人類只能“遵循和持續堅守”自己所預設的“價值”。[3]319這意味著,赫勒從根本上遠離了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的辯證法,陷入了空想的社會主義的烏托邦。

[參考文獻]

[1]李西祥.赫勒的歷史哲學批判與對社會主義的新理解[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2]李西祥.精神分析與后馬克思主義的隱秘鏈接——以拉克勞為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4).

[3][匈]阿格妮絲·赫勒.歷史理論[M].李西祥,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5.

[4][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中譯者序言.

[5][匈]阿格妮絲·赫勒.激進哲學[M].趙司空,孫建茵,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164.

[6][匈]阿格妮絲·赫勒.一般倫理學[M].孔明安,馬新晶,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5:205-209.

[7][匈]阿格妮絲·赫勒.超越正義[M].文長春,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332-338.

〔責任編輯:余明全〕

[中圖分類號]B515;K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5-0005-07

[作者簡介]李西祥(1971-),男,山東泰安人,副研究員,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室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12

中東歐思想文化研究

·布達佩斯學派歷史哲學專題(續)·

猜你喜歡
辯證法
論辯證法的總規律
《啟蒙辯證法》的遺產:啟蒙理性的內在限度及其拯救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毛澤東“實事求是”辯證法的內在透視
融媒時代,新聞報道要用好辯證法
傳媒評論(2018年11期)2018-02-16 07:31:40
關于質量的辯證法
轉診率下降背后的“辯證法”
中國衛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10:00
深刻把握新常態的辯證法
學習月刊(2015年15期)2015-07-09 05:38:34
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辯證法(下)
電影新作(2014年2期)2014-02-27 09:07:53
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辯證法(上)
電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6: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91麻豆久久久|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911亚洲精品|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日韩午夜片|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 无码高清专区| 91福利免费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婷婷色中文|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亚洲黄网在线|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日韩天堂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日韩视频福利| 色婷婷成人| 午夜毛片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高清|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日韩av手机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色播五月婷婷|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免费一极毛片| 在线免费a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色综合狠狠操|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