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運明
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人民政府
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淺析
葉運明
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人民政府
新常態在三農領域是要求在農業體系上進行創新,引導農民步入現代化生產,而當前,我國農民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業合作組織內部不規范和農業發展滯后,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始陷入困境。文章針對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討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有效路徑。
新常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路徑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又稱農業合作社,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我國的農業合作組織步入新常態,自負盈虧、實行獨立的經濟核算,有效的改善農業的微觀經濟基礎,進而促進中國農業的健康發展。
1.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概念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小生產者為了謀求、維護和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在自愿互助、公平公正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遵守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規章制度,聯合從事特定經濟活動的組織。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對農業微觀組織的重新整合,謀求、維護和改善其成員的社會經濟利益,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確立的家庭年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新的組織創新。
2.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模式
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對于不同區域市場準入話的要求和業務范圍不同,其組織發展模式也有所不同,在我國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中,一般有三種模式:生產主體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流通服務主體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綜合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各個區域可以根據農業發展情況進行選擇[1]。
(1)生產主體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該組織規模一般比較小,但是組織運轉比較靈活,主要針對于農戶與農戶、農戶與商家之間的交易,對于流通服務主體型合作經濟組織的依賴性比較高,在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很少見,主要存在于偏遠山區,生產力低下的農村,該模式僅僅適合于剛起步進行農業合作的農村進行試用,在新常態下農業合作中不值得進行全面推廣。
(2)流通服務主體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該組織規模較大,主要針對于農產品與大市場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非組織之間的交易,前期需要先交納一定的資金,才能加入組織,便于組織運營發展,等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時,新成員便無需再交納加入資金。流通服務主體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交易比較開放,交易效率比較高,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利益。所以,流通服務主體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比較適合在農村推廣,這種組織模式能夠有效的促進交易,解決當前農村中普遍存在的農產品流通問題。
(3)綜合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該組規模較小,且管理環節較多,主要針對于解決生產農產品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農戶與農戶之間的交易,綜合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成員一般為同類農產品的農戶,其交易效率不高,對于一些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剛成立階段,比較適用于這種模式,所以綜合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適用范圍也比較廣泛。
在我國,很多農村的生產比較分散,農戶經營規模較小且生產效率較低,雖然這些農戶取得了獨立經營的地位,但是無法打破地域界限,仍是商品經濟體制中較脆弱的生產者。為了打破地域界限,步入更大的市場,農戶經營者們相互合作,形成團隊,建立新型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夠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1.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夠降低交易費用
單個的農業小生產者在農業經營中經常會有農戶與農戶之間相互交易;農戶向商家購買種子、農藥、化肥及耕種設備,農戶與商家之間進行交易;農戶領取政府補貼,農戶與政府之間的交易,農業小生產者的交易方變得越來越多,交易額也相應增加,其成本也會增加,新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將各個小生產者的需求集中起來,統一進行交易,從而大大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效益。
2.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2]
在市場經濟下,市場競爭的強弱與組織化程度有很大關系,所以在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中,要大力提高組織化程度,讓組織中的個體戶可以在交易談判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在進行交易談判中,要與對方進行討價還價,讓對方處于被動地位。
3.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夠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當前很多農民種植規模小,缺乏整體意識和科學意識,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后,基本上都是獨立經營。在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中,可以整合個體戶,形成規模種植、規模生產,可以進行現代化操作,組織農民們進入大的市場,有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在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結合農村中的實際情況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促進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出以下對策:
1.明晰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產權
要提高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整體效益,就要有清晰的產權,變農戶承包的土地的債權性質為無權性質,使農民對農田擁有完整的經濟所有權。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業經濟組織發展的基礎,明確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把土地使用權物權化,從根本上調動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性,所以,產權界定越完整,越能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2.加大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宣傳力度
在我國很多農村中,年輕人普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農村務農的多數為中老年人,這些人受傳統思想比較嚴重,對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愿過多的去了解,整體文化水平較低,缺乏領頭人,致使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少,運營困難。因此要加大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們能夠從思想意識上轉變過來,積極加入組織,在選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時,農民均是自愿,其目的就是降低交易費用,提升市場的談判地位和話語權,給自身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要讓基層的村干部和農民了解什么是合作經濟,合作經濟組織是干什么的,能為農民帶來怎樣的效益,農民應該怎么做等,對農村的黨員干部進行培訓,先讓其掌握理論知識,然后讓村干部、黨員發揮其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義務,向農民進行推廣講解,發揮組織功能,提高農民收入。
3.規范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制度
我國的農戶生產長期以家庭年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很多農民對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不了解,對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制度更是少有聽聞,其管理制度并未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農民參與度不高,導致很多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計劃的目標大相徑庭,無法讓農民從組織中獲得好處。因此,要讓組織內的每個成員熟悉相關規章制度,讓成員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
4.讓政府為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動力
對于農村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倡導農民參與、加入組織,為組織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減少行政干預,賦予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夠應對市場化的挑戰。同時政府也應出臺相應的法律,讓農民們在實際生產合作中,遇到問題有法可依,保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讓農民們能夠積極加入組織,并為組織建設提供幫助。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搜尋信息服務,政府也可提供一些信息服務,以減少農民的風險預期,推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改革和發展。
綜上所述,發展好新常態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不但需要農民去提高自身素養和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還需要好的政策政策予以扶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農戶組織在一起,進入大的市場,共同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有效增加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陸倩,孫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協同的結構特征、運行機制及驅動因素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03):438-443.
[2]錢楓林,曹燦,浦徐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博弈分析——一個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2,(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