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秋
?
多元性統一的重建
——讀《后現代政治狀況》
梁秋
從1978年開始,赫勒和費赫爾一起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何為現代性,以及現代性的命運、動力、格局、邏輯機制、道德政治狀況等。在《后現代政治狀況》中,二人就是從這些問題入手分析和批判現代性的邏輯機制和新興異質,從而在后現代政治狀況允許的范圍內重建現代性的多元性的統一。
首先,作者從解釋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關系入手,通過闡釋后現代的內涵,解釋了后現代政治狀況。現代性表現為一種宏大敘事,是一種理性化的設計。但在現代社會,宏大敘事已走向衰落,理性的權威導致了極端相對主義,現代化改變了歷史條件,社會逐漸變成一種多元異質社會。后現代社會充分展示了差異性、不可通約性和多元性,貧富差距、性別種族宗教的歧視、戰爭等社會問題凸顯。這種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境遇,作者稱之為后現代政治狀況。作者認為,這種后現代性并不說明現代性已經終結,相反,它恰恰是現代性的發展和自我反思,因為它是在現代性當中生長和孕育起來的,“后現代性(包括后現代政治狀況)并不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后現代性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寄生’在現代性之上的,它依靠從現代性的成就及困境中汲取養分而生存”。
其次,基于對后現代政治狀況的總體闡釋,作者指出現代性社會的總體特征——“令人不滿意的社會”。“令人不滿意的社會”源于普遍需要的不滿,后者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西方現代性中工業化、資本主義和民主制都是以不滿意作為推動力的。產生“令人不滿意的社會”的需要又分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只有一種需要的滿足沒有僅僅把人當做手段來使用時,這種需要才被認為是合理的”。合理的需要又表現為需要和需求兩個層次:需求“立足于社會權力、財富或者名譽的幻象”,是片面的;需要則表現為自決權,即自決的需要,令人滿意的社會恰恰來自“自決的需要的滿意”。人們要求滿足其需要時,會把個人的不滿轉化成公共語言,轉換成平等和正義的語言,要求以新的社會政治規則來代替現有法律,希望建立一個令人滿意的社會。“令人不滿意的社會”的不斷變化導致后現代主義社會理論把人的偶然性看成是歷史的產物,是人的命運的永恒狀態。作者認為,這種看法消解了主體,導致社會結構碎片化,變成一個微觀權力場,變得異化和具體化,因而這種社會理論必須拋棄。
最后,作者認為,“異化的、碎片化”的現代社會呈現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因而缺少單個的、單一的組織中心,這就使得日常生活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凸顯出來。并且,這種特征使得無政府主義和救贖政治失效,與此同時,人的解放行動針對的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的政治組織中心,而變成了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發散性的特征使得每一個人的要求和需要結構都截然不同,因此也使民主成為可能,因為,民主制度中所有的規則和規范都是由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意志決定的,這種民主的邏輯的發展會滿足日益增長的自決的需要。因此,現代社會的多元性必然導致社會革命走向多元化的日常生活的變革。作者強調,把偶然性轉化為命運是我們不得不應付的境遇,應付這種境遇的途徑或條件是“道德考量”。而“對道德最恰當的描述是行為的規范和規則的個人實踐關系”,這種關系即是公民道德、公民倫理和公民美德。在這方面,民主政治原則和道德準則是一致的,都應該體現平等、正義等價值觀念,這樣,這些政治原則才能成為多元主義社會的共識。
綜上,赫勒和費赫爾從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關系入手,闡釋了后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即由需要引發的“令人不滿意的社會”和由此引發的后現代政治狀況。在他們那里,后現代性并不是現代性的對立物,它本質上就是現代性本身,是現代性孕育出來的對自身的反思方式。
〔責任編輯:余明全〕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