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摘要]大班的幼兒度過最后一年的幼兒園生活后就要進入小學了,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改變是幼兒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從小朋友到小學生,角色的轉變使幼兒各方面能力也受到了一次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幼兒;小學;銜接;品質
許多幼兒升入小學后極不適應,尤其在學習上表現出沒興趣、跟不上等現象,這讓家長一籌莫展。為了做好幼小銜接,需要家長加強對幼兒進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
一、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重要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幼兒起著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育策略,引導家長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不僅是幼兒園的工作任務,更是家園共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幼兒學習品質培養遵循的原則
(一)潛移默化的原則
1.創設環境
環境是一本無字書,對幼兒的成長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僅要創設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愛的家庭氛圍,還要與幼兒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讓幼兒擁有愛的陪伴和足夠的安全感。
2.樹立榜樣
俗話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說明良好的習慣要在孩提時代開始培養。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其表率和榜樣力量不容忽視。因此,父母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家長看書時的專注、做事時的認真都會成為幼兒模仿的內容。同時,家長要把握先入為主的時機,在幼兒純凈心靈還沒被壞習氣熏染的時候,就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1.科學引導
父母要掌握一定的育兒理念與方法,科學、民主地對待幼兒;要善于觀察、發現幼兒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要善于引導與鼓勵,逐漸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家園同步
家庭教育要與幼兒園教育相配合,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生活中要堅持。例如:在幼兒園里幼兒都是自己整理玩具和學具,在家里家長也要這樣要求幼兒,而不是代勞。
三、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內容
1.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培養
學習興趣是幼兒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知識的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位“老師”會帶領幼兒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作為家長,既要重視幼兒學習興趣的發現、培養、保護和引導,又要注意為幼兒營造一種寬松的、允許探索的、開放自由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
培養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比訓練其具有某種技能重要得多。要想讓幼兒愛學習,會學習,就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觀察幼兒對哪些科學知識或是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幫助和引導他們運用各種方法去了解、去探索,使幼兒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收獲學習的快樂。
2.專注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
專注力是指一個人專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它是幼兒學習品質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如果說興趣是學習的前提,那么專注力就是學習的保障。對事物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是幼兒專注力的一種表現,要想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能力,就要在平時生活中引導幼兒學習觀察的方法,確定觀察重點(形狀、顏色、數量……)、理清觀察順序(第一、第二…… )、明確觀察方位(上下、里外、前后),切忌無目的地觀察。家長可以通過與幼兒一起玩拼圖、找不同、走謎宮、下跳棋等游戲培養幼兒的專注力與觀察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逐漸增強,總會不停地問為什么,這說明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發展,家長一定要及時認真地作出回應,并對幼兒的困惑給予正確引導,使幼兒的求知欲得到滿足,探索精神得到鼓勵。當幼兒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要鼓勵其大膽表達,引導其說完整話,切忌嘲笑或批評幼兒。
3.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強的創造力,家長應有意識地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培養。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不要包辦代替幼兒的生活,勤于動手的幼兒更富創造性和想象力。
(2)讓幼兒盡情體驗各種感覺。讓幼兒在可聽、可感、可想的氛圍中被感染、被熏陶,萌發創造欲望;給幼兒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 ,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去想象,發展創造力。
(3)陪幼兒玩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游戲。例如:廢舊物品再利用,與幼兒動手做有趣的玩具,探索報紙、布口袋的不同玩法等。
(4)在閱讀中培養想象力。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情節動人的故事,充滿奇幻和情感的文字會讓幼兒在頭腦中構成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引導幼兒多看一些童話、神話、科學幻想方面的繪本,嘗試續編或改編故事,這些都有利于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4.時間觀念與學習習慣的培養
有的幼兒做事總是邊玩邊做,缺乏時間觀念,為了適應小學學習時間緊、任務重的生活,必須幫助幼兒樹立強烈的時間觀念與任務意識,只有這樣才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中家長要培養大班幼兒獨立觀察、思考、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幼兒獨立做事的能力越強,其時間觀念和責任意識也會隨著獨立性的增強而增強。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也需要家長長期地反復強調與督促。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才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由他律變為自律,由被動變為“主動”。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嘗試,去體驗,在不斷的自我服務中成長。
四、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策略
1.關注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均衡發展
幼兒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相互滲透和整合的關系。因此,我們要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的發展,以培養幼兒在某一方面的興趣與專長為主,同時兼顧其它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2.尊重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
每個幼兒由于先天遺傳、后天學習及生長環境的不同,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為此,家長要以寬容、平和的態度接納幼兒的這種差異,切忌對幼兒統一標準進行要求。《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我們要遵循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我們要為幼兒設定適合其發展的目標,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夠得著”。
3.接納幼兒特有的學習方式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給予幼兒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有機會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過程,不要事事包辦代替,人為地剝奪幼兒探索發展的機會與樂趣。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幼小銜接是幼兒小學生活的起點,為了幫助幼兒開啟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實現幼小的無痕銜接,使幼兒成為愛學、會學、樂學的人,教師與家長要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良好的學習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教育的過程,也需要家長長期地反復強調與督促。
參考文獻:
[1]賴瑛.淺談幼小銜接的問題與對策[J].學前教育,2013,(9).
[2]秦志敏.家園同步,做好幼小銜接[J].家教世界,2012,(20).
[3]欒萍萍.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1,(27).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