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珠
[摘要]創新是現代人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目的。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只有充分展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釋放出博學高效益。
[關鍵詞]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具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其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把握哪些策略呢?
一、聲情并茂導學,激發創新思維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具體生動的刻畫,精辟透徹的分析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不知不覺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身臨其境,備受感染,從而去體味和想象。如在教《可愛的草塘》時,我通過深情、形象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學們,今天老師要來當你們的導游,帶你們到我國東北的黑龍江省。那是一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一望無際的大地上長著翠綠的高過腰的野草,一陣風吹過,就象大海上翻滾著的浪花,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如果撥開草叢,可能會出現一個個小水塘,塘里的魚擠擠挨挨的,用水瓢就可以舀到。草地上的野生動物也很多。誰到過這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你了解它嗎?它究竟可愛在哪里?”我的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說:“我從電視中知道全世界有三塊黑土地,一塊是前蘇聯,一塊是美國,它們已在五十年代開發;另一塊就是我們中國的北大荒,現在正在開發。”有的學生說:“解放前,北大荒氣候寒冷,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里豐富的土地資源長期未能得到開發利用。”有的學生說:“我從網上得知,到1956年北大荒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期。”有的學生說:“我相信,北大荒將成為世界上最富饒,最美麗的黑土地。”這樣,教師聲情并茂的描繪引發了學生的想象,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自由述說。
二、采用動感畫面,挖掘創新潛能
動感畫面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以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深化學生的感知,引起聯想。例如,在教《望廬山瀑布》古詩時,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弱,很難通過語言理解詩歌所展現的優美畫面。因此,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幅動感的畫面:高高聳立的山峰,水流從其陡峭的山峰傾瀉下來,遠看像一塊白布垂掛山前……詩句的朗誦隨著畫面同步出現。這樣,聲音和圖象的結合所創造動感情境,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完古詩后,我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習心得,提出了為什么詩中用“望”這個詞,“銀河”是什么意思,“九天”是什么意思。學生在交流時表現出可貴的創新意識,達到了在教學中挖掘學生創新潛能的目的。
三、創設爭論空間,激發創新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爭論是創新的火苗。參與爭論的學生必然精神亢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尋求不同見解,智慧的火花迸射,從而有所創新。如:《跳水》一課講到:孩子為了取回被猴子搶走的帽子,不顧一切地追趕猴子,最后爬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情況萬分緊急之時,船長果斷地用槍瞄準孩子,命令孩子往海里跳,終于安全地解救了孩子。至此,我設問:“這個辦法是不是最好的辦法?除了這個辦法以外,還有其它救孩子的辦法嗎?”于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有的說:“我認為這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孩子往下跳時,有可能落到船沿上,這樣,孩子就會有生命危險。”有的說:“讓孩子順著桅桿慢慢地往下滑,會比較安全。”這時,馬上就有一位同學反駁說:“當時,孩子根本沒有回轉身的可能,還是讓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比較好。”顯然,這樣的爭論過程,展示了學生的獨特見解,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思維訓練密切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目的。
四、鼓勵動手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操作和實踐的機會。例如:在《黃果樹瀑布》教學的最后,我提出讓學生用自己話去贊美黃果樹瀑布。這時,學生贊美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詩歌、繪畫等。又如在教學適合做教具的課文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看、畫、剪、拼、擺,有效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思考,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陳琦.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俞虹.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小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