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鄢楚慧
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探索
陰鄢楚慧
當前,我國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內生增長動力不強、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開出一劑良方。商業銀行作為金融資源配置的樞紐,必須充分發揮金融引擎作用,全力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結合鎮江農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探索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一)供需關系失衡開辟金融服務空間。過剩產能不僅占用大量資源,還導致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帶來雙重負面效應。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八大行業生產價格指數連續40多個月負增長,虧損面更是高達80%。35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量超過2.5億平方米,存銷比達11.8。供給遠超需求的失衡局面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包袱。因此,需借助金融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推動資金從產能過剩行業向產能不足行業流動,積極尋求供給需求有效對接的平衡點。
(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金融支撐。經過多年積累,我國逐步成長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蜚聲國際,但距離“中國創造”仍任重道遠。目前的產品質量無法契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供需錯配”問題凸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無論傳統產業的兼并重組,還是戰略新興產業的加快布局都需要金融活水灌溉,促進金融產品供給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三)“雙創”戰略實施催生金融需求。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國家戰略重要一環,“互聯網+”和大數據蓬勃發展,“中國制造2025”、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旅游、教育、養老、醫療等服務業煥發強大生命力,縣域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領域迎來發展新機遇,無一不衍生大量金融需求。
鎮江農行積極發揮總行百城強行與重點縣域支行雙重政策疊加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強化服務創新、廣泛集成資源,以“四大金融”服務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
(一)分類施策,以“綠色金融”為“去產能”輸血。有保有壓,支持優質企業、穩住困難企業、退出僵尸企業,以綠色信貸標準推動產能結構向高端、先進、集約的方向優化。一是添力產業轉型升級。對接政府、銀監部門“僵尸企業”名單和融資情況,有序推動“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市場出清。對出現暫時性經營困難,但產品有市場、發展有前景的企業,不盲目抽貸壓貸,在穩定支持前提下,幫助企業轉型脫困。圍繞“去產能”過程中傳統產業兼并重組、技術升級、工藝改進、國際合作等需求,以“股權+債權”組合化金融工具,提高配套服務水平。二是壓降產能過剩行業授信。建立“兩高一剩”行業持續監測預警、名單制管理、行業融資限額“三項機制”,對鋼鐵等14個行業實行“白名單”管理,將環保綠色信息作為貸款審查前置環節和授信風控重要參考,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項目一律不予授信。三是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長江經濟帶、“中國制造2025鎮江行動綱要”、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劃等國家戰略,加大對新材料、生物醫藥、航天航空、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把握鎮江市政府“生態文明建設”和“低碳建設”發展定位,圍繞新市鎮、新園區、新社區“三新”建設,提高特色產業服務水平。
(二)去中尋機,以“住房金融”為“去庫存”造血。一是積極支持居民購房需求。堅持個貸優先級戰略不動搖,細分句容都市圈、鎮江主城區和丹陽揚中三大區域板塊,圍繞“城區、學區、商區”等重點領域,聚焦總行名錄開發公司、房管部門、優質樓盤與中介關鍵節點,大力發展一手房、二手房、公積金組合貸、公轉商貼息貸。特別是擴大鄉鎮樓盤合作面,積極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二是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進一步加大人、財、物等戰略資源向重點區域傾斜力度,成立句容寶華個貸分中心,建立專業營銷團隊,優化運作流程,實施綠色通道,準入優惠樓盤。按監管部門和上級行要求制定首付寬松政策,先后審批同意70個樓盤執行88折優惠利率,優惠面廣、利率下浮比例高。三是加快推進創新產品。創新發展農民安家貸、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并被納入市政府《關于房地產去庫存工作實施方案》。升級傳統房貸,發展接力貸、連心貸、直客式、置換式、公轉商等新模式。大力推進車位分期業務,側面緩解居民購房壓力。
(三)推陳出新,以“創新金融”為“去杠桿、降成本”止血。首先,轉型創新去杠桿。樹立“無交不富、無網不興”轉型發展新理念,以“投貸債租證”一體化服務改善金融市場供給,豐富優化社會融資結構。一是做新“信貸+”。深化政府金融,深化銀政在重大項目、財政資金、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合作,重點支持城市基礎設施、交通、棚改、地下管廊、教育、旅游等領域的政府購買服務融資模式。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主動服務平臺客戶發債資金,加快推進PPP項目、產業基金和并購貸款營銷。創新債權股權融資服務,舉行上市金融推介會,支持企業上市掛牌融資、上市企業再融資及并購重組;創新PE、VC等股權投資基金合作模式;積極開展住房公積金中心等資產證券化業務。推進“表內+表外”一體化產品協同營銷。二是做深“交易+”。依托綜合服務平臺,圍繞客戶交易鏈,以交易金融、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擴展現金管理、貿易金融、國際業務、資產托管等跨界交易服務,打造互通互聯的企業生態圈。三是做寬“互聯網+”。打造金融、電子商務和社交生活三大服務平臺和網絡支付、網絡融資、投資理財、供應鏈金融、信息服務五大產品線。大力推廣“E商(E農)管家”,拓展一批幼兒園、物業交費、黨費收繳等移動支付項目,上線全省首個E商繳費平臺,打造“校園繳費e付通”品牌。持續提升蘇通卡/漂亮升級媽媽卡/房貸卡/公務卡等優勢信用卡、消息服務、智付通等重點產品市場滲透率。其次,多管齊下降成本。一是“減”負“加”新。采取減少貸款利率上浮、量身定制結算套餐、嚴格落實“七不準、四公開”、減免收費項目等措施主動減費讓利,2015年來減免110個收費項目約4600萬元。創新小微企業“周轉貸款、連貸通”還款方式,降低“過橋”融資成本。二是“外”引“內”挖。積極引入境外低成本資金滿足企業融資需求;挖掘企業可用抵押資源,創新推廣出口退稅、應收款質押等擔保方式。三是“遠”套“近”保。大力推廣遠期、擇期、掉期等外匯衍生交易產品,既規避匯率風險,又節約財務成本。開展企業“營改增”稅收籌劃,降低稅務成本。
(四)延伸觸角,以“普惠金融”為“補短板”活血。一是服務企業“走出去”。強化行司聯動和境內外聯動,依托農銀國際和海外分行平臺,加快發展內保外貸、貿易融資、跨境資金池等配套產品。與上海自貿區對接,開展福費廷、內保自貸等業務合作,積極服務企業“走出去”。二是助推現代服務業。堅決落實產業集中集聚集約“三集”發展要求,在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方面展現擔當作為。認真貫徹政府支持生產性和生活型服務業發展意見,大力支持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文化旅游、教育醫療和云健康等“互聯網+”新業態發展。三是擴大小微信貸供給。主動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浪潮,專門成立科技支行對接創新型、成長型小微企業金融需求。落地“政府增信”機制,設立資金總額逾2000萬元的政府科技風險池資金,通過科技金融風險補償、獎勵和補助等方式撬動資金效能。大力推廣蘇微貸、蘇科貸、金科通等創新產品。開展“一點一戶”競賽,強化“進園、進圈、進鏈、進村”一線前沿服務。聯合鎮江民營經濟協會金融服務中心舉辦銀企推介會,送特色小微金融產品上門。四是抓細抓實“三農”金融服務。始終高舉服務“三農”、做強縣域大旗不動搖。以重大水利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土地整治等為重點,加大現代農業和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推廣金農貸、農機貸、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貸款等創新產品,大力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強化對“百村萬戶”等扶貧開發項目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金融支持。創新“農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金融扶貧模式,產業化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在句容天王戴莊村設立服務“三農”創新示范基地,推廣“農行+專業合作社+社員”模式。積極培育三農聯絡員、編外團委副書記等三農服務隊伍。
結合鎮江農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商業銀行須內外兼修、多向發力,從業務、隊伍、管理、渠道四個維度增強綜合服務能力,構建廣覆蓋、多層級、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切實履行好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光榮職責。
(一)著力夯實業務基礎。一是精準對接需求。區域上,突出三農縣域,瞄準“大三農”、“新三農”、“特三農”發展方向加大信貸供給和服務投入,做好金融精準扶貧文章,補齊發展短板。行業上,穩步壓縮“兩高一剩”行業信貸投放,全力支持戰略性新興行業。客戶上,把政府作為最大客戶,把小微企業作為關鍵目標,發揮資金導向作用。二是強化知識更新。加強新行業、新模式、新業態運行規律和發展特征的研究分析,突出信貸政策傳導,加大金融市場業務、政府購買服務和PPP項目融資模式等新業務培訓力度。高度關注國家房地產政策、綠色發展導向和地方政府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各項指導意見。聯合農業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常態化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班。三是加快產品創新。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面臨的主要矛盾,找準著力點,在政府金融、綠色金融、上市金融、跨境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方面下真功,圍繞五大任務設計研發專項產品,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四是做實業務聯動。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的跨界合作,打造金融租賃、融資租賃、債券、基金、資管計劃等綜合化服務平臺,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更大力度落實好“降成本”任務。
(二)著力夯實隊伍基礎。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目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去產能、去杠桿”任務,培育一批能夠把握政策脈搏、洞悉市場變化、掌握前沿理論的信貸和投行業務人才,如精通國際業務、金融市場業務、信貸創新的項目經理、理財師等。針對“去庫存”任務,優先在本地戶籍員工中培養一批專職從事房貸業務的客戶經理,發揮其熟知本地地理、區位的優勢,深入各大樓盤點對點做好住房貸款服務。針對“補短板”任務,組建三農、小微等專門服務團隊,進村入組、進市場、進園區,拓寬普惠金融服務面。高度重視后備干部、青年骨干的培養鍛煉,加大縱橫輪崗、掛職鍛煉、跟班學習的力度。此外,營造事業有奔頭、晉升有機會、成長有空間的員工職業發展環境,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
(三)著力夯實渠道基礎。打造暢通、高效、便捷的服務渠道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服務的重要保障。要積極構建物理網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的渠道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一是實施“網點+”。持續優化網點網絡布局,加強低效網點治理,提高網點服務效率。加快網點業務從線下向線上、柜面向自助機具過渡,加強勞動組合優化。推進網點標準化管理、智能化運作和多樣化改造,抓住“硬件、軟件、流程”三個關鍵進一步優化網點服務,改善客戶體驗。二是實施“互聯網+”。把移動金融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廣掌上銀行,挖掘公用事業、教育、物業、醫療、娛樂等多元應用場景。發展移動支付、供應鏈融資、電商平臺等產品,積極對接電商化企業、淘寶村、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客戶需求。創新移動資訊服務應用,加強銀政企信息平臺對接,及時向掌銀客戶推送金融政策、行業訊息、市場動態、發起專家咨詢等服務。
(四)著力夯實管理基礎。一是優化制度流程。不斷創新產品業務、營銷管理和優化內部生產要素配置,以自身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助力供給側改革。針對科技型、現代服務和三農客戶輕資產、缺乏抵押物的特點,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優化信貸流程,建立獨立審批人制度,推廣信貸平行作業和前后臺聯合預審機制。二是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優化綜合績效考核與工資分配機制,開展重大項目、重點客戶、重點業務掛牌營銷,加大小微企業、涉農貸款、不良貸款處置等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激勵力度。三是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做實貸后管理,突出行業布局有增有減、客戶選擇有擴有收、擔保方式有轉有調,狠抓“客戶、業務、押品”調查真實性。既狠抓傳統操作風險管控,又高度關注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投資銀行、貿易融資、反洗錢、網絡金融等新興業務風險,有效阻斷反欺詐、P2P、理財類公司、民間借貸、非法集資等外部風險傳染。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鎮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