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朱曙光張玉潔崔亮東
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現狀及轉型思考
陰朱曙光張玉潔崔亮東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發生深刻變化。本文通過分析16家上市銀行已經公布的年報,探討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盈利模式轉型的道路。
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利率市場化旨在建立一個與市場相適應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這一體制勢必會促進各商業銀行在利率方面自主定價以求得競爭優勢。利率市場化進程最顯著的效應無疑是各商業銀行的利息差收入收窄,這對長期依賴利差作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商業銀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面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劇烈競爭和利潤來源不斷收窄,商業銀行在當前及今后的一段時間內首要的任務是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一)凈利增速逐步放緩。
利率市場化下,銀行最直接的影響是凈利潤增速下降。我國16家上市銀行2015年年報顯示,2015年度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總計12696.67億元,增速為1.79%,較2014年同期同比增速下降5.89%,其中:工農中建四大行在2015年凈利增速跌入1%之內,這是繼2014年增速跌入個位數之后的繼續下跌;除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平安銀行3家商業銀行外,其他13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均下降到個位數;1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較去年的凈利增幅繼續增加,其余14家上市銀行增速直接出現負增長現象。這一系列的數據均顯示出:商業銀行的負增長時代已經到來,當前和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需要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最大可能地降低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利潤的不利影響。
(二)非息收入占比上升。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另一顯著影響是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開始逐步上升。根據公布的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16家上市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從2011年的15.2%上升至2015年的25.5%。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在于: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為了降低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傳統利息收入帶來的沖擊,各商業銀行都已開始對非息收入的提高作出相應的努力,尤其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成績最為顯著,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經完全超過五大行。然而,從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來看,盡管股份制銀行在非息收入占比方面成績領先,但是它們的凈利息收入依然占據主營收入的絕對主導地位,這與發達經濟體銀行業的發展經驗——“凈利息收入占到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現在大多保持60%以下,進而給多元化業務收入留出40%的發展空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2015年銀行非息收入占比
(三)零售業務表現亮眼。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改變利息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必須改變過去依靠大客戶、大機構賺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轉而向個人零售業務發展。根據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作為中型商業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的代表,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2015年末總資產分別是54749.78億元、71553.62億元,營業收入分別是2014.71億元、1938.28億元,招商銀行的資產規模僅占交通銀行的76%,而招商銀行的營業收入卻反超交通銀行。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與交通銀行相比,招商銀行雖然僅僅是一家中型商業銀行,但是由于它自2007年開始就已致力于零售業務的發展,堅持大零售的模式,且是國內首批提供私人銀行服務的商業銀行,因此,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提高,在2015年底實現了對交通銀行營業收入方面的反超。這就意味著,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要想改變利率市場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在零售業務方面進行大力發展和轉型。

2011年-2015年交行和招行營業收入比較
對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利率市場化后時代中,商業銀行的競爭更趨激烈,零售業務必將成為各大金融機構重點布局和競爭的業務“新藍海”。商業銀行應圍繞零售業務這一核心,從理念、產品、渠道和征信四大塊進行謀劃布局。
(一)以轉變理念為基石:以客戶為中心。
長期以來,各商業銀行一直提倡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然而這一理念所呈現出的事實卻是堅守“二八定律”,以“大客戶”為中心,忽視個人業務中的小散客戶。新形勢下,隨著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重新洗牌,“長尾理論”強勢顛覆傳統的“二八定律”,證明眾多小散客戶、小市場可匯聚成與大客戶、大市場相匹敵的力量。因此,商業銀行要想在零售業務條線有所作為,必須徹底轉變理念,實現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第一,重新梳理老客戶。商業銀行需要改變以往以資產為劃分客戶群體唯一標準的做法,將客戶綁定產品的廣度和深度也納入到劃分標準中,即客戶使用銀行產品的種類和使用銀行產品的依賴性,這樣有助于銀行向客戶推銷產品時做出更精準的定位。第二,重視吸引新客戶。商業銀行除了重新挖掘老客戶的價值外,還需要采取強勁手段不斷吸引新客戶的加入,創造更多新價值,為此,銀行可以通過打破業內嚴重的跟風現象,實時推出能夠讓客戶驚喜的極致產品,以此作為樹立品牌效應的有效手段。
(二)以渠道重塑為途徑:互聯網金融。
長期以來,銀行一直追求擴大規模來搶占市場份額,增強實力。然而,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僅僅是短期內得到了一定的收益,從長遠來看,規模經濟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商業銀行的成本不斷走高導致效益逐步走低,加上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規模擴張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負擔,網點撤減現象時有發生。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的大熱,商業銀行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從渠道上進行轉型,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第一,打造線上特色服務。商業銀行借助互聯網迅猛發展趨勢,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搭建諸如支付平臺、融資借貸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等豐富的業務平臺種類,在拓展銀行業務的同時,達到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的目的。此外,通過這些自有平臺可以生成更豐富的客戶信息,可以更好地為客戶提供貼心服務,增強自身競爭力。第二,維護線下基礎服務。當前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并非能夠全面接受線上服務,還有一部分客戶堪稱銀行網點服務的“死忠粉”,這就要求各商業銀行在發展線上服務的同時,不忽視線下渠道的基礎服務,避免流失傳統老客戶群體。
(三)以創新產品為內容:個人成長鏈金融。
作為零售業務的重點,消費金融無疑是傳統金融領域和互聯網金融領域新的業務增長來源。為此,商業銀行可以對消費金融進行拓展與延伸,運用“成長鏈金融”全新概念,從根本上突破傳統金融領域對個人客戶的單一階段性授信理念,不僅提高金融服務的普適性,還促進金融機構的創新、轉型、升級。成長鏈金融同時契合了2016政府工作報告中普惠金融和供給側改革對金融行業的規劃要求。相對于消費金融著重強調“橫”,即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提供消費信貸產品與服務,成長鏈金融還加入了“縱”的涵義,即針對消費者整個生命周期的不同成長階段(成長期、就業期、成熟期、退休期)的不同金融需求和信用特征,為其提供適時的消費信貸產品與服務。與傳統消費金融最大的不同是,成長鏈金融突破了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基于個人單一階段的授信模式這一局限,以全新的視角,將消費者的整個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與信用水平、消費特征和償還能力等納入到一個鏈條中進行綜合考量和統籌規劃,從而為其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金融服務,實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個人金融業務方面效用水平的最大化。

傳統金融與成長鏈金融在個人成長階段中的比較
(四)以打造征信為支撐:個人征信建設。
利率市場化后時代中,作為零售業務競爭的新產品,成長鏈金融更注重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定制性和終生性,這就決定了需要有一個能夠更多、更廣、更快地記錄消費者收入、投資、消費和信用水平的個人征信大數據庫與之相匹配。換言之,個人征信系統對消費者信用水平的實時、完整、準確的記錄和判斷是成長鏈金融健康、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旦成長鏈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對消費者個人的征信水平做到準確判斷,或是不能持續、完整地采集整個生命周期的信用狀況,那么成長鏈金融便失去了成立的支撐條件。因此,要想大力發展成長鏈金融,商業銀行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聯合社會多個主體,發揮合力優勢。商業銀行可以聯合稅務、海關、公安等企事業單位,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資信評級公司、專業中介機構等民間征信機構,以實現個人征信體系數據的多面性、系統化、全方位。第二,轉變征信重點,合理分配生命周期的信貸額度。為了改變我國現行對生命周期授信額度分配失衡的狀況,應推動個人信用報告向以未來收入和信用水平等為重點的前瞻性分析轉變,平衡成熟期和成長期、就業期的授信額度分配,以滿足消費者生命周期各階段的金融需求。第三,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精準評估信用。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以增強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前瞻性進程,美國ZestFinance公司通過不同的數據分析子模型(如預付能力模型、還款努力型、還款意愿模型以及穩定性模型等)實現不同角度預測個人的信用水平,同時還不斷更新并細化預測模型,從而實現對消費者信用狀況更為精準且實時的評估。
[1]Robert DeYoung and Tara Rice. Noninterest income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S. commercial banks[J].Policystudies2003(2):21-29.
[2]Ant Lozano-Vivas and Fotios Pasiouras. The impact ofnon-traditional activities on the estimation of bank efficiencyinternational evidence[J].University of Bath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8(1):32-38.
[3]尹繼志.從美日經驗分析利率市場化對金融運行的影響[J].亞太經濟,2011(3):25-30.
[4]陸靜,阿拉騰蘇道,尹宇明.中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基于1997-2010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13(1):3-14.
[5]王玨帥.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盈利狀況經驗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2(8):73-77.
[6]趙智勇.金融衍生業務:銀行新的贏利點[J].財經科學,1995(04):70-73.
[7]張楠慕.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結構和盈利模式的轉變研究[D].浙江:浙江學.2013.
[8]南京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省會城市農行增強競爭力的路徑[J].現代金融2015(10):11-13.
[9]陸岷峰,楊亮.商業銀行新藍海:個人成長鏈金融[J].銀行家2016(5):38-41.
[10]劉新海,丁偉.美國ZestFinance公司大數據征信實踐[J].征信2015(8):27-32.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雨花臺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