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淺析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
蘇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發展綠色金融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綠色金融的概念分析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目前,綠色金融的概念框架和定義尚未明確統一,簡單來說,綠色金融就是指以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問題以及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金融行業與企業在進行投融資決策時,要將影響環境相關的各種回報、風險以及成本予以充分考慮,引導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與傳統金融注重經濟快速增長不同,綠色金融更加注重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了環境因素的嚴重制約,經濟形勢越發緊迫。因此,我國日益重視培養綠色金融理念,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釋放市場力量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綠色金融在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一)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正逐步建立。為了促進綠色金融的健康發展,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包括了與綠色金融直接相關的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配套政策。從2004年銀監會發布的《關于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到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的《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再到2012年中國銀監會發布的針對綠色信貸的綱領性文件——《綠色信貸指引》,以及之后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等,這些政策文件逐漸構成了我國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總體來看,我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成型。
(二)綠色金融的規模逐漸增加。近幾年來,我國的綠色金融規模快速增大,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據銀監會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了7.0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了16.42%。無論是綠色信貸、綠色證券還是綠色保險均取得了長足進步。據專家預測,我國綠色融資需求規模未來5年內將在14萬億到30萬億元之間浮動,年均融資規模最低也能達到3萬億元左右。從產業研究院預測的數據來看,我國綠色融資需求規模在2030年甚至將高達123.4萬億元。
(三)豐富多樣的綠色金融產品。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類型多種多樣,涉及領域寬泛,涵蓋了清潔能源、節能減排、能效、污染治理等不同的環保產業,但尚未構成統一體系,大體可以將各銀行推出的綠色金融產品分為碳金融產品、環保節能融資產品和環保產業指數產品三大類。市場上現存的各類綠色金融產品擁有不同的規模和服務對象,差異明顯,因而各自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來看,綠色金融產品的種類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涉及領域正不斷拓寬。
(四)綠色金融市場參與角色多樣化。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愈發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銀行業以外,期貨、保險、證券、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都在積極參與綠色金融的發展,并充分利用其行業特色和優勢,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支持著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建設。此外,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及綠色非政府組織在綠色金融市場中也發揮著重要的補充作用。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綠色金融市場正在逐漸形成完善的體系。
(一)綠色金融概念定義不清。對于綠色金融,國際上有著多種不同而又重疊的概念定義。定義的含糊和范圍的不明確,將導致決策者和市場參與者對綠色金融的發展難以達成一致的意見,進而導致理解狹隘、概念沖突等問題的出現,而這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綠色金融的發展。對于屬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而言,發達國家的綠色金融概念雖有借鑒意義,但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國情。在綠色金融概念定義模糊不清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很難將綠色金融相關概念真正融入到立法和政策制定實施兩個層面中。
(二)相關法制體系和政策體系尚不完善。從總體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制環境和政策體系。在法制體系方面,有關綠色金融法律體系并不健全,在投融資和監管等方面存在缺陷,市場參與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不夠明確;在政策體系方面,政府對綠色金融的發展缺乏完整的配套政策和戰略安排。無論是國家部委還是地方政府出臺的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大多停留在指導性層面,缺乏針對性和可實踐性。
(三)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從目前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來看,我國綠色金融仍是以綠色信貸為主,并且所涉及領域多在中下游環節或多是低附加值產品,綠色保險與綠色證券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發展明顯不足。在綠色債券方面,我國目前仍缺乏權威的數據統計,專門的綠色債券也很少。綠色保險也剛剛起步,目前多指環責險,其保險覆蓋范圍相對比較狹窄。同時,在綠色金融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介機構發展并不完善,缺少像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機構等專業的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
(四)缺乏配套的專業人才。由于綠色金融業屬于新興交叉性行業,涵蓋多個方面,對人才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這種專業人才十分稀缺。就目前而言,我國綠色金融缺少專業人才的發展戰略,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跟上綠色金融的發展步伐。
(一)明確綠色金融概念定義。為了促進綠色金融的健康發展,政府應根據具體國情,明確適應我國發展要求的綠色金融的定義、標準、原則和框架,建立清晰的發展模式,并將標準融入到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的制定過程中去。同時,應利用各種機會和工具宣傳國家政策以及開展綠色金融的宣傳教育工作。
(二)完善綠色金融法制體系和政策體系。為了促進綠色金融健康發展,應當加強環境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在法制建設方面,應當做好頂層設計,在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法律,包括綠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業務實施制度、綠色金融監管制度等,通過完善系統的法律保障體系促進綠色金融的正確發展。在政策支持方面,有關部門應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制定發展戰略和相應的配套政策,在金融政策、財稅政策等方面對綠色金融給予支持,提供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三)健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是綠色金融實施的重要前提。只有提供了充分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投資者才能更好地判斷哪些企業是綠色的,哪些是污染型的,資本市場才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綠色企業中,減少對污染性企業的投資。規范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內容、規范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與指南、建立健全社會責任法制建設,使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更完善,能夠讓廣大投資者獲得更全面優質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有利于綠色金融的推動和開展的同時,為綠色金融政策的推行夯實理論基礎。
(四)完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完善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應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和綠色中介服務等等,而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嚴重依賴綠色信貸市場。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擴大市場中的參與主體,鼓勵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市場,構建平衡發展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另一方面要培育第三方綠色中介機構,發揮其中介服務作用,建立高效規范合理的交易市場。
(五)大力培育專業型人才。政府應加大對綠色金融理念的宣傳教育,培養適應綠色金融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市場參與者可以與各大高校開展合作,投資開設相關學科,為綠色金融的深入發展儲備人才;加強與境外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國際機構的公共資源培育相關專業人才。
(課題組成員:潘潘、華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