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瑤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新媒體語境下媒介融合新思潮
鄭婉瑤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互聯網大數據作為當下傳媒產業的整體發展背景與環境,諸多傳統媒體面臨生存危機,越來越多的新興媒體無論是從媒介形態、內容個性化,還是傳播方式上,都在極大程度上做到與時俱進。“融合”作為新舊媒體沖突的重要地帶,如何才能讓傳統媒體更好地借力融合?如何才能在最優途徑下進行融合,將是當下乃至未來新聞傳媒產業面臨的重要決策點。本文主要從融合的全新模式以及融合下的強大創造力兩個方面展開簡要的概述,旨在表明當下融合是大勢所趨與轉變視角的必要性。
融合;文化;新模式;創造力
“參與式文化”概念的提出無疑是對新聞傳媒產業發展的一劑鎮定劑。傳媒產業的發展伴隨著互聯網傳播技術的迭代與內容生產的再開發與再利用,已使得“融合文化”這一理論在更廣泛的領域中凸顯效用。無論是在媒介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還是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都在一種融合且對抗的模式中不斷發展。在此環境中,“受眾集體智慧”與“跨媒介敘事”觀點的提出則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融合提出了新范式。
“參與式文化”,主要指通過激發受眾群體的主動性參與欲望,并將這種欲望同與之融合的主要文化類型進行相關性匹配,通過相互交錯的滲透模式,可以讓受眾在尋求欲望發泄點的同時,不斷回歸到媒體所要主推的文化環境中,并在“被融合文化”與“主推文化”之間進行不斷的折返與探索。其實在這一過程中的受眾群體并非是枯燥無功的,而是充滿挑戰與探索精神,挖掘傳媒產業所處大文化現象背后的本質內涵。
(一)傳媒產業需要“文化融合”
“融合”作為一種傳媒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將我們置身于這萬般變化的大熔爐中。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存在“融合”的態勢。“文化融合”是文化調整的方式之一,主要指兩種比較接近的文化體系相互接觸后,原有文化體系逐漸受到新體系的影響而漸漸被削弱或是消失而改變其形貌,從而產生一種全新的文化體系的一種過程。在這里,“融合文化”是在強調一種融合模式的融合方式與融合態度,旨在強調融合的新范式與新視野。人們早已習慣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處理好不同媒介間融合的這一層面上,而忽略了比媒介技術層面的融合更為重要而又深層的“精神、理念、態度、思維、文化”的大融合。
以《美國偶像》這檔典型真人秀節目為例,來闡述“文化融合”應作為傳媒產業融合發展的首要前提的觀點。這一檔真人秀節目的原型——《流行偶像》是2001年由英國電視臺推出的選秀鼻祖節目,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以高價買下了這一節目的版權并加以適當的改變,最終于200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這種“草根選秀”模式無疑充分調動起了受眾的參與積極性和強烈的關注度。這檔節目一開播就注定會得到廣大受眾的追捧,無論是熱愛音樂的年輕人還是喜歡關注流行娛樂的廣大受眾群體,都會對這檔節目持以強烈的關注度和追捧,最終成為這一節目的忠實粉絲。由于真人秀節目的全新比賽模式和個性鮮明的參賽者,從而使受眾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想要追隨這檔節目或是追隨某位選手的欲望,最終也就使得這檔欄目有了龐大的受眾群體,自然就會為電視臺謀得強大的經濟支撐力。由此可見,把握受眾群體的“文化氛圍”,將受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進行融合,不僅可以在媒介品牌塑造與傳播上獲得好評,更能夠將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產業有效轉變為收益模式。
(二)傳播模式強調“受眾融合”
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媒體與受眾早已擺脫了“主導式”傳播模式,二者顯然已成為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媒體離不開受眾的支持與追捧,而受眾同樣也少不了在媒體所構造的欄目框架中尋找自己的歸屬地。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就使得在媒介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受眾的地位已不可忽視。就此,我們不妨也把視角從“媒體面對受眾”轉到“受眾面對受眾”。
以《黑客帝國》這一經典系列影片為例,來闡述關于新媒體環境下“融合”的又一全新角度。該系列電影自1999年推出第一部后,又在2003年分別推出第二部和第三部。其最為獨特的地方并非是它有別于其他電影的超前科幻思維,而是由《黑客帝國》電影為主導,以其情節為延伸做出的一個產業衍生鏈。其周邊產業諸如大型網絡游戲、Flash小游戲、漫畫以及各種手伴產品等逐步普及,使電影的影響力在影片層面與物質層面得到了持續擴散。這一媒介傳播模式叫“跨媒介敘事”,意指隨著媒體融合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審美意境,它向消費者施加新的要求,并且依賴于在知識社區的積極參與,最終使得參與其中的每一位受眾都能夠在發現問題與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得到自我認同感以及群體歸屬感,并且在某種形式上豐富知識儲備。
受眾群體的“二次創作”:傳媒產業已意識到粉絲參與其中的價值和威脅,其中就涉及“情感資本”和“摯愛品牌”。粉絲受眾在面對互聯網信息傳播時,會將互聯網看成一種進行時時溝通、及時互動、草根創作的一種便捷方式。在這種極度開放的平臺面前,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以及“守門人”理論便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傳統“守門人”使得忠誠粉絲團體能夠在網絡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創造屬于自己的虛構世界,并將自己所鐘愛的人物附加于所設想的虛構世界之中。這種在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間不斷轉變自己身份的一系列模式,無疑是互聯網平臺下“融合文化”的又一典型性范式。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突破性地將奇幻冒險、魔法人性于一體的新世界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不可否認,《哈利波特》的受眾群體并不單一,既包含青少年,也包含成年讀者。它擺脫了原有小說的靜止模式,給讀者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充滿奇幻、魔法、冒險的小說世界。讀者在小說中能夠投入地去尋找每一條線索,以至于找到自己所鐘愛的人物來進行模仿再創作,即“粉絲同人小說的二次創作”所帶來的強大創造力。
第一,互聯網使創作門檻降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讀者群體可以在網絡上對自己熱衷的作品進行及時的評價與觀點交流。在互聯網面前,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在這里不需要傳統煩瑣的出版審查程序。可以說,讀者只是在網絡世界對相關作品表達一定的看法與交換觀點罷了。正如歐陽友權所說:“傳統文化是由一個個系統單元構成的,這些系統從血緣到政法,從家國到天人,構成一個又一個互相重疊的圓圈,人就在不同系統圓圈中流轉。”傳統傳媒產業無疑屬于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技術沖擊與內容更新,已深深刻上小農封建主義色彩。“低技術、低門檻”的電子媒介打破了文學創作與新聞內容傳播的限制。在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內容傳播,都在不斷降低“專業門檻”。面對內容創造與傳播這一生產鏈條,更多的是廣泛的人際傳播與全民創造價值。
第二,文學類作品現實感增強,受眾思維易擴散。文學的力量會使得粉絲讀者癡迷于故事情節而難以自拔。讀者們習慣將自己置身于小說所構造的世界中去,并且將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主人公來展開自己所期許的故事情節。這一系列的期許就完全可以通過現有的網絡技術得以實現。讀者們可以在網絡上展開個人的“二度創作”,即在原有小說的基礎上借助原有小說中的人物或是情節而展開全新的再次創作。這一“融合”便使得讀者與原作者之間展開了一種對于作品的溝通,同樣也是一種讀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這種強大的創造力充分體現了集體思維的強大動力。在這里,受眾群體可以通過廣泛地征集各種意見和觀點,從而發散不同的思維來構造全新的“創作式文化”。
“文化融合”是附著于“融合文化”之中的一個著眼點,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大融合”切忌將著眼點致力于局部片面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全局角度的“大融合”。融合的是一種思維而不單單是媒介,融合的是一種趨勢而不單單是一種方式。無論是傳媒產業還是其他產業,想要在融媒時代做好自己的那一碗羹,便少不了要充實自己的“融合意識”。融合無處不在,就看你有沒有發掘其融合的潛力。融合的方式千姿百態,只是看你能否找到一個最為合適的模式去駕馭。不要試圖抵御這種趨勢,應該充滿魄力地打開思維,接收有“融”乃大的傳媒圈。
[1]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商務印書館,2012:120.
G206.2
A
1674-8883(2016)21-0060-01
鄭婉瑤(1992—),女,遼寧沈陽人,渤海大學文學院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