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玲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1)
自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何文玲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1)
在當前新聞媒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人皆可為記者”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新聞生產的傳播渠道被更多的力量介入甚至是開辟,人們對于單純信息化的接收要求中,專業新聞機構的渠道、消息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即使是在議程的設置上,傳統機構的力量也呈現出逐漸式微的態勢。本文先分析自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挑戰,然后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積極作用。
自媒體;UGC;傳統新聞;挑戰;策略
傳統專業新聞媒體自古以來深受大眾的信賴,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媒介是信息傳播的渠道,傳播的終端在受眾,傳統新聞媒體擁有專業的采編團隊,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將信息傳送給受眾。2003年,社科院對12座城市的調查發現,大眾應用最廣的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面臨著自媒體的沖擊。
(一)自媒體的發展降低了大眾對傳統媒體的依賴
自媒體即自我的小媒體,在近5億網民、3億微博的努力之下,煥發出巨大的能量。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最為典型的就是目前被津津樂道的“第五媒體”的手機,作為移動傳播領域的佼佼者,其具有客戶端、門戶網、公眾號、微博傳播,更便捷的收看方式、免費化的運作、包羅萬象的信息資源,更迅速、更個性化、更優秀的參與感,以及更自由的表達方式。在互聯網上,每一個賬號都像一個小小的媒體,發帖子、轉微博、評新聞……信息、觀點、態度便匯入了互聯網的比特之海。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媒介之一,新媒體的興起在信息接收、傳播和互動上與傳統媒體興起了有力的競爭,它分流了傳統媒體的部分受眾,削弱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降低了大眾對傳統媒體的依賴。
(二)自媒體的發展,給新聞人帶來焦慮
在傳播學領域,我們將信息的接受者稱之為“受眾”,而今,在新的媒介技術的影響下,從“受眾”變為“用戶”已成為共識,在傳播框架上,用戶的地位逐漸上升,變成一股具備主導性力量的人群。在人人擁有傳播渠道的電子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新聞傳播領域,扮演不同的傳播角色,新媒體為這些人從單純的受眾身份變為傳者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三)自媒體的發展沖擊了傳統媒體的時效性
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無論是在采編技術上還是經驗上,都遠遠超過自媒體發布的信息的質量,再加上他們取得了相關的工作證,因此,他們在新聞中的采集和攝影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1]但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捕捉自己身邊的信息,通過移動設備將信息傳遞出去,這比新聞信息更為簡單、快捷,而專業的新聞工作者要對此進行求證,爭取正確地還原事情的真相。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新聞就遠沒有自媒體發布信息那么及時。自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比較簡單,尤其在編輯上更是沒有規劃,更多的是存在隨意性,自身思想的自然流露以滿足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需求。因而,在信息時效性方面比傳統媒體更加及時。自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四)自媒體時代,只有讀者沒有用戶的媒體,都將被淘汰
傳統媒體給大眾帶來的是固定的產品,而不是流動的服務。在信息化大發展的當今社會,單純的新聞信息已滿足不了廣大用戶的需求,大眾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需要一個表達自己思想的平臺,盡管報刊有讀者來信、電臺有聽眾來電、電視有觀眾互動,但依然是在框架之內。這樣的信息傳播,是受眾被動接受的,他們無法選擇接收到的內容。這時,崛起的互聯網彌補了這一缺陷。網絡媒介讓信息傳播相對以往更加迅速,內容更加豐富,參與者更多,互動反饋也更快,這是傳統媒體急需改進的地方。
(一)新聞工作者要提高專業素質
進入自媒體時代后,真相迅速傳播的同時,謠言也在迅速發酵。微博上一些垃圾信息、八卦、惡搞乃至謠言被瘋狂轉發,嚴重擾亂了受眾的視聽,阻礙了受眾獲取真相的渠道。有人會在原新聞基礎上對信息稍作修改后發布,有人會通過PS圖片捏造假新聞,還有人甚至會拿微博造謠來取樂。判斷網傳消息的真假,傳播真實的新聞消息,是職業記者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這就要求專業新聞人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速度。
(二)傳統媒體要掌握媒體傳播的主動權
傳統媒體要及時與各類新興媒體相融合,傳統媒體開通微博、微信等,其實質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更大程度的掌握媒體傳播的主動權,而不是為開通新興媒體而開通新興媒體。因此,傳統媒體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成立專門的微信、微博公眾號平臺,打造專業的網絡維護和更新隊伍。既要及時發布新聞信息,又要及時回應網民的反饋訴求,從而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三)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交互融合
傳統媒體要懂得如何將自身的權威、公信力、專業化的優勢和自媒體的快速、靈活、互動性結合起來。題材選取上,每天的選題要將自媒體關注和反映的熱點納入視野;報道著力點上,可參考借鑒網民觀點;報道的模式上,要突破、創新,發揮傳統媒體主流信息渠道的優勢;在報道后續上,保持跟進和互動,可以采用線上和線下的方式,通過后續報道和跟帖回復,就觀眾、網民在熱點事件中的觀點、評論、疑問繼續交流,克服傳統媒體缺乏交互性的缺點。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媒體生態。兩種媒體的顯著差異并未阻礙兩者的互動,反而推動著兩者的融合,彼此取長補短,在頻繁互動中各展所長,良性發展,共同致力于營造理性、和諧的輿論環境。
自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作為與公眾群體、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載體,傳統媒體亦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利用各類媒體的優勢來開拓新聞傳播的新優勢。
[1] 馬曉樂,寧繼鳴.技術進步與文化再生產的互系與互惠——基于印刷術與自媒體的分析[J].文史哲,2015(6):146-154.
[2] 范哲,朱慶華,趙翔宇.Web2.0環境下UGC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09(22):60-62.
G206.2
A
1674-8883(2016)21-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