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倩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從媒介社會功能淺析網絡惡搞文化現象
鄧 倩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網絡惡搞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目前正以多元化的后現代手法、草根化的娛樂形式蓬勃發展。一方面,網絡惡搞滿足了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有助于緩解當前人們過大的生活壓力,喚起人們的創新思維,激發人們的創造能力,反映社會現狀,引導輿論議程,促使網絡文化向更加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網絡惡搞正逐漸從一種單純的娛樂方式向商業化演變,各大商家追名逐利,惡搞便日漸融入商業的浪潮中。由此,本文通過對大量惡搞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結合媒介社會功能來淺析網絡惡搞文化的本質和意義,展現其處境以及隱藏的弊端,重在論證在網絡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應堅持創新、包容開放的原則,強調媒介規范化管理和把關人的責任意識,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媒介環境。
媒介;網絡惡搞
“惡搞”是一個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新興文化產業,它極具顛覆力、解構力,在受到后現代思潮和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因其開放性、大眾性、批判性、娛樂性的特點,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正以多元化的商業化手法、草根化的娛樂形式蓬勃發展著。網絡惡搞文化事業欣欣向榮,但有的惡搞作品卻出現了惡意中傷他人,侵犯了他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健康引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氛圍。由此,我們需要認清媒介的社會功能與惡搞現象的關聯,從而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理性認識惡搞文化,讓這種惡搞草根文化步入主流文化的軌道。本文主要對我國網絡惡搞文化現象進行分析研究,了解網絡惡搞文化的產生原因及內涵。
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技術和方便快捷的網絡平臺,給惡搞文化的制作、發布提供了硬件環境和現實可能性。電腦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降低了惡搞作品生產的門檻,廉價的拍攝手段降低了制作成本,網民只需要下載電影,進行視頻、音頻的拼接編輯即可完成制作。
網絡為惡搞提供了文化平臺,網民在網上展示自我、強調自我、實現自我的愿望,成為人們熱捧網絡惡搞的動因。現代年輕人強調個性,追求另類。不少惡搞作品顛覆經典、解構傳統,越是與眾不同、越是違反常規,便越能吸引眼球,而張揚個性也成為年輕人追捧惡搞文化的原因。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文化逐漸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網絡惡搞便日益凸顯出網絡媒介的經濟功能。當消費成為生產力,人們便以各種各樣另類的創意來獲取商業利潤。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下,網絡媒體必須通過傳播標新立異的、與眾不同的信息來提高網站的點擊率,吸引更多的廣告商,從而獲取利潤。
我們處在多元文化的發展時期,必須對網絡惡搞作品的傳播者、制作者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一味地指責、排斥甚至禁止。對于良莠不齊的網絡惡搞作品而言,我們應該加強把關人的監督、審查力度,進一步優化網絡監控體系,凈化網絡傳播環境。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受眾傳統傳播觀念,網絡的雙向交流使得受眾不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受眾觀念和身份的改變,要求受眾懂得傳播方法和技能,就要求受眾在接收媒介信息的過程中具有正確的判斷意識,面對空前海量的、紛繁復雜的信息,受眾不再是簡單地接受、理解,還應具有辨別和批判意識。所以受眾必須提高警惕,明辨是非,提高對垃圾惡搞作品的免疫力。隨著網絡上話語權的轉變,作為惡搞作品的傳播者更應該提高素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惡搞作品是一種創新,網絡給很多有才華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這種創作的原動力正是當今這個開放型社會所需要、所鼓勵的,我們不僅要鼓勵創造,還應該鼓勵再創造。網絡惡搞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必然會出現各種不足,任何新生物都不可能一出現便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我們應該對惡搞進行完善和引導,而不是排斥、封殺。其實,只要惡搞不是惡意地進行人身攻擊,不傷害大眾的情感,把惡搞批得一無是處,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必要。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網絡惡搞可以適當釋放人們的心理壓力,緩解工作緊張,給人們帶來歡愉和放松。但惡搞不能逾越文化和道德的底線,否則就會誤導大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審美情趣的走向。
網絡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具有強大的雙向傳播力和廣泛的輿論影響力,給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觀點的舞臺,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沒有約束地表達自己意見、吐露心聲。惡搞也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種娛樂的方式,不少惡搞作品反映出深層的社會問題,如腐敗現象、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信息公開制度等,得到了各界的關注,同時表現出了社會所具有的寬容度。惡搞作品的大膽敢言,以一種調侃的語調來抨擊社會、批判現實,說出了在一般情況下不宜表達的觀點,大肆渲染和夸張的手法正好迎合了網民的獵奇心理,成為草根的一種新的輿論監督方式。但我們必須明白,對惡搞現象的寬容并不等于聽之任之,必須要有法律上的規定和道德的約束,因此對其進行適度的引導和管理是很有必要。一方面,我們要求惡搞作品制作者、傳播者把握好度,不惡意中傷他人;另一方面,對于單純的戲謔還是要寬容以待,不要以刻板性、嚴肅性的思維模式來衡量網絡惡搞,盡量給它發展的空間。
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的即使合理的,合理的也即使存在的”。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有其合理性,因此對于網絡惡搞我們不能簡單地遏止、封殺,而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規去引導惡搞文化的傳播,靠廣大群眾自覺行動起來,共同捍衛我們的主流文化陣地。
[1] 周偉萌.網絡“惡搞”行為的法律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5):249-250.
[2] 鐘志宏.惡搞:行走在道德的邊緣[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10):99.
[3] 李虹.惡搞——一種消費主義文化病[J].中國青年研究,2008(6):13-15.
G206
A
1674-8883(2016)21-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