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新聞直播特點探析
劉 敏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網絡新聞直播作為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產物,成為當前新聞直播的重要方式。本文將具體圍繞網絡新聞直播的特點展開論述,以期探尋出適合其發展的正確道路。
媒體融合;網絡新聞直播;特點
2016年是“網絡直播元年”,網絡直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種種亂象。國家網信辦2016年11月4日,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希望能夠加強互聯網直播規范管理,促進其健康有序地發展。直播被稱為“最后一塊草根之地”,亟待我們認真探究。
(一)直觀性強,增強受眾現場感
網絡新聞直播,通常以受眾第一視角為主,這與一般的電視臺直播單調的拍攝手法不同。一方面,這種手法增強了網絡新聞直播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消解了傳統鏡頭的刻板及擺拍感。最為簡單、原始的拍攝手法增強了受眾的體驗,讓受眾能更為真切地感受到現場氛圍,提高了硬新聞的傳播效率。例如,“神舟十一號”發射時,網易新聞采用直播的手法,按照四個線路,分別從現場火箭發射全程直播、街坊群眾的直播、演播室訪談嘉賓的直播、上門訪談專家的直播,對此事件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直播,大大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
(二)互動性強,增強受眾的參與度
網絡直播具有彈幕、點贊、打賞等功能,受眾可以通過彈幕給記者留言,記者根據受眾的需求予以報道,隨時隨地與觀看者保持溝通。例如,在南京馬拉松的直播中,前方主播的最新動態都由后臺編輯實時截屏解釋,并與網友積極互動。這種方式達到了美女主播與觀眾實時互動的良好效果,大幅提升了觀眾的存在感,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
(三)靈活性強,增強新聞趣味性
由于直播的特殊性,無法中途進行剪輯,且主持人一直處于播報狀態,不停地對新聞事件及移動的攝像機的鏡頭進行補充解說,使下一秒的新聞一直處于未知的狀態。因此,靈活、流動的鏡頭拓展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鏡頭,主持人的現場發揮亦為受眾帶了新聞之外的新聞,增強了新聞的新鮮感和趣味性。
(一)直播形式創新力度不夠
網絡新聞直播形式較新,但多數直播仍處于換湯不換藥的尷尬境地,沒有突破傳統視頻新聞的形式。例如,“神舟十一號”發射直播時,演播室訪談嘉賓的直播只是換了一種播出方式,將傳統的直播內容及模式照搬到網絡上。主持人僵化的語言體系、一成不變的拍攝方式、呆板的提問模式等,仍然無法調動受眾參與其中,違背了網絡直播的傳播規律及特性。
(二)主持人(主播)綜合能力不足
在直播中,雖然新聞本身決定了受眾的關注度,但是主持人的表現有時候能決定受眾是否繼續看直播。但事實上,現在直播的主持人素質往往達不到這一目標,讓直播現場的真實感暴露了直播員的個人能力。例如,在“神舟十一號”的路訪中,直播員沒有考慮到采訪對象的特殊性,隨機采訪了吃早飯的路人、三歲的小孩,無法達到應有的采訪效果,讓直播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這種現象并不是個例。
(三)策劃不到位,信息冗余現象嚴重
很多人認為網絡直播不需要策劃,但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直播不能剪輯的特點使其極為容易變得冗長,對于資訊類的視頻新聞來說是發展掣肘。并且直播帶來的信息冗余,會加重受眾接收信息的負擔,宏大的信息量也會湮沒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只有做好策劃,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做好采訪計劃,攝影師也可以設計好拍攝路線,增強整個直播的節奏感,避免出現信息冗余現象。例如,南京馬拉松直播時,直播主持人沒有事先做好規劃,沿著一條小徑一直走,致使中間無人可采訪,出現大段空白,使得直播變得極其無聊。
(一)提前做好策劃,增強直播的節奏感
網絡新聞直播的策劃要考慮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和突發性新聞直播兩種類型。對于重大新聞事件的直播進行策劃相對容易,除了要考慮傳統新聞直播的幾點注意事項外,尤其要重視前方主持人和后方編輯的配合,建立完善的配合機制。后方編輯結合前方記者看到的畫面及受眾的需求,制定下一步直播計劃,前方記者根據編輯的建議及安排做好直播。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新聞的吸引力,更好地調動受眾積極地參與到新聞實踐中來。突發性新聞事件直播其不可控的程度更大,因此要做好應急機制,保證隨時能給出一套應急預案。
(二)提升主持人(主播)的綜合能力,增強直播吸引力
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直接影響到新聞的傳播效果。這就要求主持人對于新聞本身能夠具備極高的敏感性,有能力將新聞的采訪、展示、評論這一流程全方位地展示給受眾。另一方面,網絡直播比一般的新聞直播要求更多,它需要主持人不僅具備大量的相關知識,還要能與現場群眾進行積極有效的長期互動,包括自帶“包袱”,形象更親民、更隨和、更接地氣,語言表達更口語化,讓直播內容具有持續的吸引力,增強受眾對新聞的好奇心和參與感。主持人可以將直播打造成全民參與的一種活動,使得新聞潛移默化地融入互動之中,增強傳播效果。
(三)堅守職業道德底線,增強直播的正能量
網絡新聞直播要靈活多變,但并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鑒于當前網絡直播的種種亂象,從事網絡新聞直播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要堅守職業道德底線,不為利益驅使,真實客觀地傳播新聞。要嚴格遵守國家網信辦出臺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堅持不論直播服務的提供者還是發布者都要具有新聞服務資質,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必須經過實名認證,并建立起信用等級管理體系,把好內容關,絕不突破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
G206.3
A
1674-8883(2016)21-0103-01
劉敏,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