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斯喬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經營管理的變革
茍斯喬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隨著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希望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內容更多、互動性更強,所以對其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今,新媒體的出現促使我們傳統媒介的經營管理發生重大變革,以適應數字化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對媒介經營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媒介傳播方式的改革、傳媒盈利模式的變革兩個方面,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經營管理的變革。
新媒體;傳統媒體;媒介經營管理
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而言,一系列新媒體,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觸摸媒體等層出不窮。其特有的便捷性、快速性、互動性廣受人們歡迎,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新寵。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由傳統媒體的單一傳播向新媒體的雙向傳播轉變。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線型、單向、不可選擇的,它通過議程設置讓受眾被動地接收信息。它的主要方式是編輯決定報道主題,然后由記者收集事實,最后包裝成新聞,以一張報紙或一檔節目的形式傳播給受眾。而在新媒體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受眾能夠一改昔日在新聞信息傳送過程中的被動狀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信息的制造和傳播過程中來。由于形式多樣,參與者可以通過各自的平臺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網絡新媒體中,媒體會增加受眾反饋版塊,傾聽受眾的需求。例如,人民日報App分為聞、評、問、聽、報幾大版塊,其中“問”就是對受眾開放的一大版塊,受眾可以及時反饋,這樣就可以增強新聞傳播的互動性。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再被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所影響,突破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特權和壟斷地位。其次,新媒體傳播中,發布者時空位置由固定性向任意性轉變。傳統媒體需要專業的人員在專門的地點統一發布新聞信息內容,受時空和地域的影響很大,而新媒體由于便攜的衛星發射設備和廣泛覆蓋的網絡,使得任何人僅僅通過使用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和高性能的計算機,都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協同工作、共享資源,甚至共同編輯內容。任何一位公民都可能成為記者,可能成為信息的來源,這樣就實現了由傳統媒體的固定性向新媒體的多樣性轉變。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除了讓媒體的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外,媒體的盈利模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在新媒體環境下,由曾經單一渠道盈利轉向多渠道獲取利益來維持媒體的運轉。傳統媒體曾經的盈利模式是單一的“兩次售賣”模式,即當傳媒信息通過新聞專業人員的采寫和編輯后,它要經過兩次售賣才能形成自己的價值和創造新價值。傳媒商品第一次售賣的客戶是受眾;第二次售賣是把傳媒企業所具備的傳播功能售賣給廣告主,廣告主看重的是傳媒企業高質量的受眾和傳媒企業所具備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所以,報刊的版面中常常充斥大量的廣告信息,報社通過廣告獲取利潤。而如今,多數新媒體的盈利來源是多渠道化的。傳統媒體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報刊,以廣告收入來支撐整個媒體的運轉。但新媒體還有多種收入來源,首先是來自用戶的主動訂閱或者購買,用戶對媒體的內容感興趣便會主動訂閱。并且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加注重內容開發,通過內容來吸引受眾訂閱。傳統媒體雖然也意識到了內容開發的重要性,但卻很少付諸行動。例如,騰訊公司在開發聊天軟件的基礎上,推出了“群”的服務,旨在和校友錄競爭,為了迎合企業用戶的需要,開發出“企業”,又開發出“家園”“秀”等版塊,營造網上虛擬社區。同時,還涉足游戲產業,推出包括連連看,各種牌類、棋類和網游等游戲,吸引了眾多用戶,這些服務全部都可以通過一小塊電腦界面來操作。這種不斷創新的精神使得騰訊成為國內即時通訊媒體的老大,也樹立了騰訊在“娛樂”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增值產品售賣。新媒體不再提供所有的內容給用戶免費使用,用戶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才可以獲得信息內容,如移動網絡可以通過網絡信息庫盈利,數字電視可以通過向用戶收費的方式盈利。再如,2010年2月,迅雷推出正版視頻內容點播收費及下載服務,根據迅雷公布的數據,其會員收費下載模式已經擁有百萬名用戶,預計已獲得千萬元收入。另外,新媒體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降低成本,通過快捷便利、價格低廉的服務,如即時通訊,特別是手機短信、彩信和彩鈴這樣的個性化服務滿足受眾的需求,實現盈利。
新媒體形態的出現及其新的特征在媒介經營管理方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經營管理的新模式,體現了未來媒介經營的方向。首先,新媒體傳播中,便攜的衛星發射設備和廣泛覆蓋的網絡,使得建立虛擬的新聞編輯室成為可能。在這一新的傳媒組織結構中,工作人員不需要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座城市工作,僅僅通過使用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和高性能的計算機,傳媒組織的工作人員就能協同工作、共享資源,甚至共同編輯內容。新聞編輯或制作人可以坐在任何一個聯網的工作臺前觀看或控制其他聯網工作臺上的內容,無論這些工作臺位于何處。新媒體能大大促進媒體產業的發展,保證信息的即時性、高速性和快捷性。其次,在傳播方式上,“以受眾為中心”是大勢所趨,信息的發布者不能僅僅局限于專業媒體,雙向互動才能促使媒體發展得欣欣向榮。受眾不應該只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同時也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選擇者,甚至是內容制造者和主動傳播者。在這種模式下,媒體可以更好地為觀眾制作出他們想要的內容。
[1] 凌昊瑩.媒介經營管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80-82.
[2] 鄧瑜.媒介融合與表達自由[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65-66.
[3] 支庭榮.媒介管理[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110.
G219.2
A
1674-8883(2016)21-0107-01
茍斯喬(1993—),女,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