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淼陳 玥蘇小慧陶蔓菁
(1上海教育系統網絡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高校網絡輿情分析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網絡直播時代如何做好教育網絡輿情工作
于子淼1,2陳 玥1,2蘇小慧1,2陶蔓菁1,2
(1上海教育系統網絡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高校網絡輿情分析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隨著網絡直播時代的到來及“網紅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加入網絡直播行列。網絡直播因其自身的特殊性,給網絡輿情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教育網絡輿情作為網絡輿情的重要分支,而且直播參與人群多為在校學生,這在“全民直播”時代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本文分析了網絡直播可能對教育網絡輿情工作帶來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供了應對措施,希望能為教育網絡輿情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網絡直播;教育;網絡輿情;工作建議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使得人際間的互動模式日趨多元,網絡直播亦是在此背景下興起的,并以銳不可當之勢在近兩年時間內快速發展成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文化業態。各類資本、行業巨頭的競相加入以及用戶數量的持續增長,宣告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2016年更是被譽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
網絡直播,是一種并列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傳播方式,目前尚無官方定義。從狹義角度看,網絡直播是新興的高互動性視頻娛樂方式,這種直播通常是主播通過視頻錄制工具,在互聯網直播平臺上自己唱歌、玩游戲等,受眾可以通過留言、彈幕等方式與主播互動,也可以通過虛擬道具進行打賞。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網絡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占現有網民總數近3成(據2016年8月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1]
從PC端以美女主播為核心,靠簽約主播、禮物打賞為商業模式傳統秀場直播1.0時代(2005~2013年,如9158、六房間、YY視頻等),到以英雄聯盟、Dota等多人同時在線電競游戲為基礎而產生的游戲直播2.0時代(2014~2015年,如斗魚、虎牙、戰旗等),再到如今“隨走、隨看、隨播”的移動泛娛樂直播3.0時代(如映客、花椒、易直播等)。中國網絡直播的發展歷程已走過十余載,最終形成了目前最為知名的秀場類直播、人氣最高的游戲直播,以及新誕生并迅速崛起的泛生活類直播三方分化的形態。而未來,隨著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MR(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技術)的發展,或將開啟新聞、教育、醫療、旅游、突發事件等全場景的直播4.0新時代。
與其他的傳播方式相比,網絡直播平臺的開放性、互動的實時性、傳播的鮮明個性、不可篡改的真實性是其自身的顯著優勢,也因此受到了網絡用戶的推崇,在名人聚集人氣、企業營銷、新聞傳播等方面起到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其“野蠻生長”也易出現亂象,當下已有多起關于網絡直播的負面新聞出現,網絡輿情相關工作在全民直播時代迎來了諸多挑戰。[2,3]
據《2016-2020年中國網絡直播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關注直播的以年輕人群體為主,僅20~29歲之間的用戶群體占比近半,占到了49%,19歲以下群體占比11%,而處于該年齡段的多為在校學生。教育網絡輿情作為網絡輿情的重要分支,因其涉及群體的特殊性以及與直播人群、特點的契合性,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更應引起重視。
(一)平臺多樣、群體復雜、技術局限使教育網絡輿情工作難度增大
數百家網絡直播平臺涉及社交、游戲、體育、音樂等諸多領域,伴隨與日俱增的直播平臺數量、不同垂直領域的精細化分類、網絡直播主播及網民群體的復雜化,外加輿情工作方法及第三方工具的發展滯后性,使得網絡直播日益成為網絡輿情工作的難點,甚至盲區。教育網絡輿情作為網絡輿情工作的重要分支也面臨著同樣問題。
(二)線下教育事件易被參與人、附近的人或利害關系人以直播形式擴散,由線下轉為線上傳播,引起網絡輿情發酵
線下教育事件時有發生,網絡直播為事件參與人、附近的人或利害關系人提供了另外一條可供選擇的網絡擴散途徑。原本只是在線下進行的事件,被網絡直播后便演化為難以控制的網絡輿情事件。例如,廣東某酒業邀請花椒、映客等人氣主播集體吃海鮮,在兩小時內迅速引爆線上和線下高潮,該酒業也瞬時獲得媒體以及網民的大量關注。企業借勢網紅經濟打響知名度,線下教育事件在網絡直播的參與下也同樣可以迅速引發網民熱議。
(三)學生動態難以掌握,如何結合網絡輿情進一步開展工作成難題
原本以學生網民群體為主要用戶的校內網(后改名“人人網”)、高校BBS等網絡平臺,伴隨網絡直播等新興社交網站及互聯網產品的更替使其熱度迅速下滑?;ヂ摼W資源極其豐富,校內網絡流量限制減弱和資費降低使得校內資源交流的迫切性降低。同時,由于學生群體的流動性,學生畢業后校內網不可避免地面臨用戶群流失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發掘新用戶群,必然導致論壇發展停滯甚至倒退。此類平臺的流失,使得學生網民群體由聚集走向分散,原本容易掌握的學生動態,現在也變得較為困難,“學生都去哪兒了”成為當下教育工作者尤為關心的問題。
(四)監管缺失致平臺存在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網絡直播恐成部分負面網絡輿情“來源地”或“發酵池”
網絡直播中常常附帶出現產品推廣、廣告植入、電商推廣,一些直播平臺的主播們將低俗、色情、虛假廣告插播其中,且插播廣告的熱度并未因《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條例的出臺而減少。日前,北京市網信辦在管理中發現,屬地映客、花椒、一直播、小米直播等網絡直播平臺均存在一定問題,如直播內容包含色情低俗、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等違法違規內容等。由于直播平臺的監管缺失,致直播內容良莠不齊,暗含不良信息,如牽扯學校、教師、學生等群體于其中,或引發網民關注點向此轉移,釀成教育網絡輿情事件。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平臺、主播及直播內容進行嚴格審查
網絡直播的魚龍混雜,一方面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十分不利,另一方面學生聚集的地方也是教育網絡輿情的常發地。相關政府部門也已經出臺了系列規范對網絡直播市場進行整治,如文化部《關于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對網絡主播進行實名認證,一旦上“黑名單”將全國禁演,一系列規定的確有效規范了直播市場。但在此約束下,網絡直播中仍存在部分“頑疾”及“漏網之魚”,有待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
(二)破除技術壁壘,克服工作盲區
目前,對于直播的輿情采集與監控仍存在盲區,大多數網絡輿情公司尚沒有開發出能夠實時抓取直播博主視頻及語音信息,并進行快速文字化、數據化及報告化的產品,這也導致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在面對直播輿情時缺少有力的抓手。因此,如何提高對直播平臺的輿情采集技術,成為日后網絡輿情公司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與難點。
(三)主動注冊官方賬號融入直播平臺,積極做好正面宣傳與引導
網民已不再僅僅滿足用文字、圖片表達訴求,網絡視頻因其互動性、及時性、直接沖擊性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網民的關注。學校要提高對網絡直播的認識,了解學生聚集的直播平臺及關注話題,主動在部分網絡平臺注冊官方賬號,以直接參與人的身份融入學生的生活,平時選取優質內容對學校學習、生活及校園文化等進行直播式的正面宣傳,如涉及學校的突發輿情,也可在第一時間通過直播平臺進行有效回應。
(四)學校積極開展線下教育,加強學生的網絡素養
學校應開展關于網絡安全、網絡文明等網絡素養方面的培訓課程或公開課程,積極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安全上網、健康上網,在平時就為學生劃好網絡世界中可為與不可為的分界線。同時,學生群體自身也應加強對網絡直播的認識及對直播內容的分析判斷能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識。
[1] 蔡靈. 2016-2020年中國網絡直播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M].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2016:2-3.
[2] 趙夢媛.網絡直播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8):29-32.
[3] 張旻.熱鬧的網紅:網絡直播平臺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記者,2016(5):64-65.
G647
A
1674-8883(2016)22-0198-01
于子淼(1989—),男,研究員,主要從事網絡輿情、新媒體、VR虛擬現實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