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 媒資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淺談新聞類電視節目的個性語言表達
楊海燕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 媒資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電視語言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所包含的內容也相應增多,傳播的渠道也相應變多,標志著新的文明已經來臨。如今,受眾對電視節目的高需求,凝結了人們對于當下社會現狀的看法和訴求。因此,個性化的電視節目語言表達成為時代發展的要求。
新聞類電視節目;個性語言表達
電視語言就是利用光電或數字技術等高科技手段,以聲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觀眾視覺和聽覺的多層次多因素的藝術信息。電視語言的結構同文字語言不同。文字語言是一種線性的水平結構,是由文字一種因素構成的簡單結構,而電視語言則是一種多維多向的立體結構,是由多種藝術形式和多種技術手段共同構成的復雜結構。電視語言的構成因素很多,如攝影、美術、解說、音樂、音響、文學、戲劇、采訪、主持、同期聲、字幕,以及特技、錄音等技術手段。而這些不同的構成因素和表現手段在電視語言中的合作是多聲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在具體的電視新聞工作中,我們一直強調新聞作品要具備深刻的主題思想、典型的新聞事實和完美的表達形式,今天筆者想要探討的是新聞個性語言的運用和與時俱進的新聞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如何運用這些電視語言更好地為節目服務,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經??吹揭恍┟襟w在新聞節目中頻繁出現“某某強調”“某某指出”“一是什么”“二是什么”等字眼,畫面表達比較單一,其公式化、呆板、陳舊的表達方式讓人感覺枯燥乏味,降低了受眾的關注度。特別是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會產生數以百萬計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載體有傳統的電視、廣播、電影,還有微信微博等各種新媒體組成,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即使再渺小的個體都可能成為一個新聞源,以前的媒體是傳播節點,現在變成了具體的個人。一條短短的140字的微博,也許就能觸發我們的情感,引發我們心靈深處某種靈魂觸動,打動受眾的往往正是那些非科班出身的,卻具有個性化的普通個體。
新聞類電視節目主要是正面宣傳,同時兼具批評報道,那么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如何使正面宣傳和批評報道脫離公式化等枯燥的表達方式,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使新聞作品更具吸引力呢?筆者認為:
第一,“提高”,要提高記者的思想境界,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要有達到一定的新聞理論水平和哲學水平、文學水平,以及較豐富的法制知識和社會知識等。否則,記者就捕捉不到有效的新聞信息,不能引起千萬受眾的共鳴。
第二,“常新”,報道的內容一定要新,角度也要新,畫面表達更要時時創新。這樣的新聞,寫的是干部和群眾需要的新經驗、新知識、新人物、新思想,只有新的東西才能抓住讀者。創新的畫面表達也會讓受眾眼前一亮,如圖表、動畫、航拍視角等手段的加入,會讓畫面更加豐富,表達更加立體。2016年春節,央視制作的系列新聞《回家的路》,就將紀錄片的手法運用到新聞中來,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情深意切,樸實深沉,在特殊的年節氛圍中,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
第三,“深廣”,記者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和豐富的生活經驗,還要有縱觀時事的眼光,這樣才能使所寫的通訊作品內容更加深廣。2012年,筆者制作《關注農業污染、改善農村環境》的節目,通過長達五六年參加甘肅省人大環資委組織的隴原環保世紀行,經歷了聚焦祁連、關注生命之水、直擊違法排污、聚焦渭河等一系列活動之后,看到了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了解了甘肅省農業環境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還有待提高,全社會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造成了極大壓力,這樣,才能切實體會和報道甘肅省農村環境堪憂的現狀。因此,在制作節目時可以縱觀時代,突出深刻的個性表達,最后榮獲了甘肅省環境好新聞一等獎。
第四,“情真”,記者對自己所寫的人物或事物要有感情,有感情才能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筆者在制作《為了最后的美麗》的專題片時,采訪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尹壽永,全程跟蹤拍攝他的工作——給尸體化妝,從早上三點半起床開始,披星戴月趕到單位,為正常死亡或者非正常死亡的尸體化妝,一是給死者最后的尊嚴,二是安撫親屬的心情。這種常人難以接受的工作除了全程共同感受,否則很難理解這項工作的艱難,也正是因為深入理解才能觸發感情,使作品帶著記者,特別是女記者的個性化表述,打動觀眾,打動評委。
第五,“時代感鮮明”,記者要敏感把握時代感,敏銳地找到當下社會的心理狀態,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傅園慧用“我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霸占了屏幕,“泳壇泥石流”用極具個性的表達方式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感。這種新鮮而又有趣味的真實表達,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體現出了社會心理的變遷。在多變的網絡時代,新一代擺脫傳統表達,標新立異,用創新的語言表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催生了一種新的語言——網絡語言。筆者認為,在新聞中恰當地使用網絡語言能夠更加貼近民生,引起受眾共鳴。
說到底,電視語言變化越豐富,體現出的表達需要就越多,多角度的電視語言其實是一場新的文明革命和傳播革命的重要標志,也就是受眾對電視節目的高需求凝結了人們對于當下社會現狀的看法和訴求。如今,新媒體和網絡話語環境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電視節目只有緊跟時代潮流、堅守電視節目沖擊力、感染力、直觀性強的特點,在這些特點上下功夫、做文章,緊抓“內容為王”的主旨,才能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G220
A
1674-8883(2016)19-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