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政強 易 帆
(重慶廣電集團〈總臺〉,重慶 400000)
?
淺析電視節目視聽語言的問題與對策
覃政強易帆
(重慶廣電集團〈總臺〉,重慶400000)
摘要:電視是傳播媒介之一,每檔電視節目都需要聲音、圖像作為媒介來傳播。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符號是人類傳播的要素,電視傳播符號是電視傳播的表現形式,它能體現出一定的意義并能為受眾感知,可總括為視聽語言。“視聽語言”是由“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兩種語言形式合成而來。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一種可實現的方法來同時展現圖像和聲音,所傳遞給人們信息的語言形式就是視聽語言。聲音和圖像是電視新聞節目傳播中的載體,通過視聽語言來傳遞信息,能夠讓受眾進一步了解新聞事件。若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并沒有通過視聽語言,或者沒有運用聲音和畫面這最基本的載體,筆者認為受眾在接受信息時相應會產生偏移。
關鍵詞:電視節目;語言;問題與對策
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是第一個環節,受眾是否能準確接收信息,傳播者是關鍵。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主要有幾個階段——選題申報和準備調查、前期拍攝和后期剪輯、把關人審核后播出。本文重點探究第二階段拍攝與剪輯中的畫面與聲音問題。
(一)視覺語言的表達不準確
視覺語言在電視節目傳播中是視聽語言中的一部分,其主要通過畫面形式來傳播信息?!爱嬅妗笔且环N傳播符號,是一種傳遞信息、指示和稱謂事物及其關系的代碼。視覺語言能夠給受眾直接的畫面感,傳遞出信息。
1.畫面缺乏對應性。畫面是否具有對應性直接影響受眾的興趣及理解。當畫面缺乏對應性,受眾觀看該節目的興趣會相應減弱。若畫面信息過多,受眾會根據自身興趣而理性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節目。假如畫面不能清晰表達所要描述的客觀事件,結果可能會是失去受眾。
2.空鏡頭占用篇幅多,并沒有具體含義。空鏡頭指通常用環境背景來交代時間、空間關系,抒發人物情緒以及表達作者態度,具有烘托氛圍、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目前的電視節目中,存在空鏡頭過多,沒有發揮出電視紀實語言的優勢,訪談和空鏡占用了太多的節目篇幅,而缺少精彩的過程展現和調查中具有“沖突意味”的現場。
(二)聽覺語言中解說詞占用時間過長
解說詞是通過聲音傳播給觀眾,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6m/s,受眾在觀看節目時距聲音發出地最多在5米以內。相比之下,聲音語言比畫面語言更容易理解與接受。從而解說詞在每期節目中所占用的時間過多,量過大,會改變受眾了解事實的真相。與同期聲相比,解說詞和字幕更多地表現出創作者的主觀認識。
受眾接收信息偏移化是指受眾接收信息后會根據自我思維判斷該信息是否準確,因出現不同因素導致受眾對信息的理解產生與傳播者本意相反的偏移情況。受眾在單向傳播過程中作為接收者身份,是單向傳播過程中最后環節。視聽語言作為傳播介質,它的表述是否完整直接關系著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與對信息的理解以及受眾進行二次傳播時是否出現信息的偏移。如2012年由邵培仁編寫的《傳播學》中提到,研究者在漫畫中以夸張筆法塑造了一位種族偏見極深的人物形象——比戈特,漫畫上的比戈特請求醫生輸血時說:“醫生,您必須保證給我輸美國第六代人的藍血!”漫畫家本意是讓受傳者從中領悟種族偏見的可笑。但研究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歪曲了漫畫家本意,白人甚至從比戈特話語中受到鼓勵。
視聽語言作為電視節目的傳播方式,表述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之所以出現視聽語言上表述不清晰,無外乎有這樣幾點:節目制作者時間緊迫、拍攝人員專業知識欠缺、把關者對節目質量把控不嚴。
(一)節目制作者時間緊迫
在新媒體快速化、碎片化的沖擊下,電視節目,特別是新聞節目的運作模式也是越來越快,一條新聞節目從拍攝到制作播出,一般只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除去采訪所花費的時間,剩下的時間需要許多鏡頭去填補說明,那么就需要拍攝很多東西。后期剪輯上還需要配音、加字幕、包裝等,這又需要花費很大量時間。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因素。
(二)拍攝人員專業知識欠缺
拍攝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拍攝前沒有清晰的計劃,拍攝時抓不住新聞拍攝的重點,不能夠按照實際情況運用運動鏡頭或固定鏡頭以及不能清晰準確的區分每個景別的含義。如遠景的拍攝方法與含義,遠景指人物在畫面中的比例大約為畫幅高度一半左右,主要作用為增強主體的視覺重要性,委婉表達人物情感。因前期拍攝不足,后期剪輯只能夠胡亂拼湊。
關于解說詞在整個節目中占用時間過多所產生的原因,同樣由以上幾點構成,拍攝者沒有多余時間思考。本期節目需要哪些音樂來豐富畫面,聲音在節目中應該怎樣的去運用。前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拍攝時各種突發情況的出現,就更加考慮不到后期剪輯的聲音處理問題。
視聽語言在電視調查類節目中存在如此多的問題,引起我們思考的是應該怎樣去解決視聽語言在電視調查類節目中合理運用。
(一)視覺語言的表達要完整
調查類電視節目要做好畫面的拍攝與剪輯,將視聽語言運用好,個人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豐富畫面內容,具有對應性。畫面內容要豐富多彩,具有對應性。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景別,什么是運動鏡頭,每一個景別與每一個運動鏡頭所能夠表現的含義。景別主要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運動鏡頭而又分為推、拉、搖、移、跟這幾方面。不同的情況與人物,要表達事物情感所運用到的景別和運動鏡頭不一樣。比如特寫,特寫是成年人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拍攝對象細部的畫面,主要表現的是事物或者人的細節。
2.空鏡頭的使用要“短”而“精”。從空鏡頭的作用上說,它只是交代時間與空間場景,因此在電視節目上不需要使用太多。具體的使用比如說在畫面與畫面的轉場上,在畫面后期處理時,編排的邏輯順序不一定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編排,這種剪輯方式稱之為“蒙太奇”。
空鏡頭還可以只運用在講述的開頭,或者是引出問題后給觀眾思考的時間上。這可以讓觀眾有時間去思考下一個情節的發生,以及對上一個問題作出自我的判斷與總結。
3.畫面色調搭配合理。除此之外,統一畫面色調。色調分為兩方面,一是光線影調,二是色彩。光線影調上,光線明亮通透,給人樂觀、開朗、高興的情緒,而暗光則表現灰暗、悲傷、低沉的情緒。色彩上面則是冷色調表現沉著、冷靜,有種壓抑的感覺,暖色調正好相反。暖色調主要有黃色、紅色、橙色三中顏色構成,讓觀眾感受到“溫暖”。
(二)聽覺語言的表達要清晰
聲音的傳遞更為直接,大腦透過聽覺語言所了解事物更快捷,聽覺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解說詞要“少”而“準確”。解說詞在整個電視調查類節目中所占用的時間要少而準確,解說詞重在一個串聯作用,把各個段落的節奏串聯起來從而成為一個整體,使得整個事件富有邏輯性。新聞本質是真實地反映事件,因此在做后期剪輯時必須要多用視覺語言來制造現場的沖突感,多用畫面來進行講述。
2.添加背景音樂要適當。準確使用背景音樂可以增添情感,同時也可以進行轉場,使整個新聞內容的完整性更高。音樂具有靈活性,舒緩性音樂、快節奏音樂在電視調查類節目中運用可以讓觀眾對一個關鍵性事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值得注意的是,現場同期聲與背景音樂的搭配一定要合理,正常的電視新聞節目的同期聲聲音為-6db(分貝)。此時同期聲的分貝就應該再降低一些,背景音樂保持在0~-6db以內,這樣才能更好地在突出背景音樂的情況下保留現場同期聲。
(三)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
聲音與畫面連接是電視調查類新聞剪輯中對聲音與畫面關系的綜合考量,也是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
聲畫同步主要是影視中聲音和畫面嚴格匹配,發音的人和物體在屏幕上保持同步進行,畫面中發音者的動作和聲音同時出現,同時消失。在實際運用中,還應該使用“聲話分立”的方法。主要是聲音和形象不在同一畫面內,聲音通常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
聲畫對位具體來說是指聲音和畫面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吻合,相互獨立,畫面提供的信息和聲音所傳達的信息在性質和情緒及上存在著很大的反差,甚至是完全矛盾、對立。
新媒體不斷發展,傳統電視媒體的用戶群雖在減少,但視聽語言作為語言形式,電視調查類節目的視聽語言運用依舊重要,視聽語言表述是否準確影響著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在新媒介的新形勢下,作為原創的電視節目,更要注意聲畫這一視聽媒介的根本因素,守住內容生產的根本,在大浪淘沙的時代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