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東 黃 坦
(重慶市委宣傳部 新聞閱評組,重慶 400015)
?
本土化思路突出地域特色多媒體資源共享聯動出彩
——簡評重慶市市屬媒體2016年全國“兩會”新聞報道
朱東黃坦
(重慶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重慶400015)
2016年重慶市市屬媒體在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有力領導、精心組織下,展示了重慶的成就,樹立了重慶形象,為全國“兩會”召開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氣氛,為順利完成大會各項議程和重慶代表團的各項任務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總體上做到了把控有序、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文風清新、出新出彩,實現了預期目標。截至3月16日,市屬報刊累計投入360個版面,刊發圖文稿件2600余篇(條、幅);市屬廣電媒體刊播報道700余條(次),總時長近3600分鐘;市屬新聞網站和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平臺編發、轉載新聞8500余條,訪問量超1億次。
縱觀市屬媒體2016年全國“兩會”新聞報道,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2016年的全國“兩會”的報道,無論是報紙還是廣電,都突出了區域定位、本土化服務,緊扣新聞的時效性和重要性,廣度與深度并重,既關心全國“兩會”,也結合本地受眾的視角,同時關心在“兩會”上積極建言獻策的重慶代表團以及“兩會”對重慶的影響,貼近受眾的生活和關注熱點,從而引發受眾的關注和共鳴。例如,在3月8日重慶電視臺播出的《“兩會”專遞重慶代表團建議:希望國家支持重慶加快打造“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用動態圖文解讀重慶所處戰略位置,生動有趣地把重慶區域性立足點和全國性大事有機結合。又如,重慶日報微信號推出的評論《“火鍋”之后又提“排頭兵”總理的重慶團講話有何深意?》被多個重點微信公眾號轉載,引發重慶市民和網民的積極反響。
同時,對2016年的全國“兩會”報道,市屬媒體加大了對大數據的整理采集和運用。重慶電視臺利用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百度搜索、重慶移動公司大數據中心提供的大數據,來梳理“兩會”熱點熱詞,通過重慶新聞頻道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設置話題讓網民參與討論,受到廣泛好評。3月8日《“數”說兩會》欄目根據大數據重點關注了當日高頻詞“教育公平”,對39.07%的網友關心的城鄉教育不均衡等問題進行了解讀回應。重慶日報會前通過微博、微信、電子郵件、熱線電話向市民征集全國“兩會”民生話題,會中開辟了《聚焦民生》欄目積極回應老百姓關心的民生話題,及時反饋關注熱點。尤其出彩的是華龍網整合傳播的《帶著網友上“兩會”》,受到中宣部全國“兩會”協調小組的表揚。
新興媒體全面發力,時效性空前提高是今年“兩會”宣傳的鮮明特點。市屬各媒體積極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站+“兩微一端”,形成“兩會”報道立體傳播平臺。重慶日報網站推出“重報圓桌會”“京渝互動”“圖說兩會”等版塊,發布文圖稿件100余篇;重慶日報官方微信推出的《李克強寄望重慶爭做中西部改革開放排頭兵》《李克強總理的“重慶時間”》,閱讀量達到10萬+;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理論頭條v”探索推出“兩會”視頻評論,每天粉絲量增長上千。重慶晨報以上游新聞為龍頭,配以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在今年“兩會”的發稿量創下歷史新高;重慶晨報官方微信推送的《如果你見到總理,會說啥?重慶團代表說了這些》,達到10萬+的閱讀量。重慶商報新媒體點擊量超200萬次,官方微博開設了話題“商小妹跑兩會”,對當天的“兩會”熱點進行濃縮直播。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四管齊下”開展報道:通過“掌上重慶”手機客戶端開通“兩會”專欄,官方微信“掌上重慶”推出“兩會”特刊,官方微博發起“兩會微表情”“微建言”“微熱議”等話題,PC端專題集納《新聞聯播》等權威欄目相關報道,并利用新媒體手段實時上傳前方記者發回的圖片資訊。華龍網在發揮新媒體、融媒體優勢的同時,還充分應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ZAKER等第三方平臺對新聞報道進行全面展示和同步推送;依托360度全景拍攝技術,推出新產品全景看“兩會”,向網友零距離展現“兩會”期間的多個現場,畫面全方位無死角,UV量達到15000+。
市屬各媒體采取代表委員會內互動、京渝兩地會外互動以及跨省市、跨媒體聯動等方式,增強報道的互動性、參與性和傳播力、影響力。重慶晚報聯動揚子晚報等5家全國主流媒體,推出《六城共話長江沿岸生態保護》主題報道,對于相關省市如何打破地域限制,積極貫徹實施國家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有益的思考。重慶交通廣播與重慶晚報聯動播出《交廣晚報——連線北京》,發揮口播報道簡明扼要、貼近民生的優勢,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重慶晨報聯動國內6家主流都市報,發起了《新絲綢之路如何做,7省市聯動》特別報道,在7家都市類媒體同步刊發,影響人群上千萬。同時,重慶晨報還聯動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共同推出《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折射理念之變》報道,全面反映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2年多來的變化,瀏覽量接近60萬。
線下調查搜集線索,線上播出尋求互動,是本次“兩會”報道的又一特點。以重慶新聞頻道微信公眾平臺特設“兩會連著你我他”討論專區為例,關于受眾最關心的“兩會”議題的調查結果不僅在新聞頻道、新媒體發布平臺同步報道,而且及時反饋,在多個欄目中形成記者、專家與受眾的互動。例如,網友李軍政說:茶山竹海的污染太嚴重了,希望關注生態。在3月6日“兩會特稿”中,新聞標題就回應了這一話題:《代表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月11日在“兩會聚焦”中,再次對該話題進行回應:《環保部長談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又如,重慶之聲“陽光重慶”欄目連續推出了七期“兩會對話”特別節目,共邀請了14位重慶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做客陽光重慶直播間,與聽眾進行在線交流,先后有100多位聽眾打進電話,1000多網民留言。
2016年的全國“兩會”報道,市屬媒體盡心盡力,做到了報道權威不失生動,耐讀不失悅讀。但與中央媒體比,與先進地區媒體比,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策劃報道不夠“深”。平鋪直敘,按部就班,策劃和主動性都不夠。市屬都市報,除重慶晨報外,其余報紙高質量的策劃不多,其中重慶晚報基本停留于采用新華社和重慶時報的圖文報道層面上。網絡媒體在“面”、“速度”上都有所提高,但在報道深度和相關熱點與重慶關聯度的處理上,還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第二,信息使用不夠“活”。新聞信息使用單一,綜合利用不夠。兩大集團所屬各媒體基本上還是各自為陣,還沒有大面積出現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這樣對信息的綜合使用,市屬媒體要在消息的分類使用、媒體使用和受眾使用上下功夫。
第三,傳播形式不夠“優”。雖然今年在傳播形式的創新上,市屬媒體花了心思、下了功夫,但差距還是明顯的。例如,湖南電視臺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兩會點播”,通過對熱點的搜集,集合成一段一段的小視頻,碎片化的視頻整理優勢凸顯,視頻化點播方式帶動新媒體傳播運營,有利于實現多媒體資源整合和跨媒體資源優化。
因此,針對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建議作如下思考:一是加強新技術、新應用的學習和運用。應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支持媒體解讀全國“兩會”和涉渝情況,讓熱點、焦點、關聯點“一目了然”,引發受眾和網友的更強烈的關注和互動。二是加大新聞報道的受眾分析。除了“兩會”的程序報道和重大時政報道外,制作的新聞給誰看,誰會關注,以何種方式關注,這是媒體應當著重研究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傳播。三是加快傳播體系流程的重構再造。首先是增強互聯網思維與意識,建設全媒體融合新聞生產平臺,建立新媒體綜合傳播體系。
我們相信,在認真總結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的得失基礎上,學習借鑒中央媒體和先進地區媒體好經驗、好做法,市屬媒體從理念、體系、流程到技術全方位升級轉變,在全媒體融合報道上大膽嘗試和創新,努力追趕,在2017的全國“兩會”報道上,面對強手如林的“進京軍團”,一定能夠脫穎而出,做出重慶特色,彰顯重慶力量。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