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虹
(寧波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0)
?
影臺互通:當下影視傳媒產業發展新趨勢
陳虹
(寧波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010)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制作機構開始將“類綜藝電視節目”的“大電影”搬上電影銀幕,不少影業巨頭也愈加頻繁地將叫座電影翻拍成電視劇,呈現于電視熒屏,“影臺互通”成為當下影視傳媒發展中的新現象。
關鍵詞:大電影;電視綜藝;翻拍;電視劇;影臺互通
當下,中國影視傳媒產業的“融合”現象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新趨勢。隨著萬達影視、光線傳媒、樂視影業、華誼兄弟等中國民營影業逐步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加之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等中國上星電視頻道的飛速壯大,“融合”或是“跨界”的舉動愈來愈多。電視臺已不滿足于將自己的內容呈現在小小的電視熒屏上,開始邁出腳步,闖蕩電影大銀幕;影業巨頭已不局限于在電影院“撈錢”,漸漸將觸角伸向了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熒屏。這種大小屏幕共贏的做法,讓“影臺互通”成了當下影視傳媒業發展的代表性新現象。
2013年1月,正值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節目開播15周年,湖南衛視聯合杭州藍色火焰公司合拍了影片《快樂大本營之快樂到家》。雖然影片內容與節目內容毫無聯系,但憑著《快樂大本營》的招牌以及“快樂家族”的號召力,加之精準的受眾定位,該片在上映當天成為單日票房冠軍,并最終斬獲了1.5億元的票房。
2013年12月,當時火爆的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節目也拍了名為《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的電影。
2014年大年初一,中國電視節目從“臺”到“影”發展到了巔峰。當日,由湖南衛視同名真人秀節目衍生而來的電影《爸爸去哪兒》掀起了一波觀影狂潮。其首日票房、首日上座率、單日觀影人次均創下了國產片記錄,出現了觀眾跑幾家影院都買不著票的“奇觀”。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該片很難稱為名副其實的電影,它只是花了5天時間拍攝的一部加長版的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沒有劇本、沒有分鏡腳本,這部預算成本5000萬元的“電影”收獲了近7億元的超高票房。不得不說,這是從“臺”到“影”的“票房神話”。
一年過后的2015年1月,作為浙江衛視的熱門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也將電視畫面搬上了電影銀幕。傳言該片僅拍攝了6天,上映后雖遭吐槽,但也影響不了影院內觀眾的連連笑聲,最后換回了4.3億元的不俗票房。
2015年的大年初一,兩部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節目為原型的影片再度搶占電影銀幕。其一是《爸爸去哪兒2》,該片模式與2014年上映的《爸爸去哪兒》基本相似;第二部影片是《爸爸的假期》,與《爸爸去哪兒2》的“綜藝電影”相比,該片主打“劇情牌”,投資方表示,“一部奇葩影片在去年大年初一取得了奇葩票房,現在我們花了60多天拍了一部真正的電影,是一部誠意之作”。最終,這兩部影片拿下了3.3億元的票房。
2016年賀歲檔,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節目也制作了“大電影”《極限挑戰之皇家寶藏》,市場反應褒貶不一。
2014年是從“影”到“臺”進展迅猛的一年,多部院線影片被改編成了電視劇,有些已在電視臺播出,并取得了些許成績。
2014年2月16日,由博納影業出品的年代傳奇電視劇《十月圍城》在上海電視劇頻道首播,該劇改編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十月圍城》。自首播起,該劇收視率一路飆升,單集收視達到4.7,打破了上海電視劇頻道全年收視率的冠軍數據。同年6月27日,該劇于安徽衛視、深圳衛視、貴州衛視、湖北衛視黃金檔播出。
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戰爭史詩電影《金陵十三釵》取得了不俗的口碑評價和票房成績。2014年12月1日,由該片改編而來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開播。由于題材較為沉重,該劇播出前期CSM50城收視率排名在第9、10位左右,后期基本穩定在前5位左右,最高時曾達到第2位。
2011年12月,內地首部真正意義上的3D武俠電影《龍門飛甲》正式上映。隨著電影票房的大賣以及積累起的良好口碑,《龍門飛甲》電視劇版在2013年下半年開機拍攝,于2015年播出。網友將該劇稱為當年最受期待的熒屏武俠大片。
2012年4月,由寧浩執導的電影《黃金大劫案》上映,這部集喜劇、動作、冒險、劇情于一身的電影,最終斬獲過億票房,成為寧浩執導的最賣座電影。幾年后,改編自該電影、由寧浩監制的同名電視劇也正式殺青。
此外,2016年3月開拍的電視劇《北京遇上西雅圖》與2013年3月上映的5億票房電影同名,該劇由電影原班人馬出演,韓國團隊制作,基本劇情主線與電影版類似。
(一)題材缺,劇本荒
2014年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組織的一項抽樣問卷調查顯示,在受訪的年輕觀眾中,有六成多的人認為目前國內上映的電影題材不夠豐富,難以滿足自身的觀影需求。通過“影臺互通”,諸多優秀的電視節目能夠變成電影拍攝的題材,豐富銀幕內容。例如,現象級影片《爸爸去哪兒》作為國內首部親子真人秀改編電影,填補了國內電影市場的空白,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首創。高票房無疑是對這一首創的肯定。
中國電視頻道眾多,因此對電視劇的需求量極大,然而,受薪酬機制等因素的影響,鮮有具備創新能力的優秀編劇。因此,從其他影視作品中“借鑒”題材與劇情也就顯得有些“迫不得已”。通過“影臺互通”,部分優秀電影作品的劇本能重新“回爐”成電視劇劇本,這成為當下影視文化產業的一個風潮。現如今,觀眾是影視作品的評價者,也是決定影視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把一部已經試水成功的電影作品翻拍成同題材的電視劇,對片方來說是最為保守且保險的方法。
(二)借東風,省成本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的執行總裁王中磊對于同一影視作品拍成兩個模式的做法表示:“這樣的翻拍是互相借力。”
“影臺互通”后,無論是電視綜藝節目被搬上電影銀幕,還是電影大片被改編呈現在電視熒屏,其目的之一都是“利用已有的影視作品群眾基礎、口碑及品牌效應,分散投資風險,以期系列和衍生開發效益”。這是中國資深制片人何靜的原話,說白了,“影臺互通”后,雙方就能“互抱大腿”,利用其原有的高知名度、高人氣先行“造勢”,迅速拉攏相當一部分的觀眾。如此一來,比起“白手起家”的純原創作品,這些影視作品資源重復利用,不僅節約了大量的營銷、宣傳成本,而且為資金回籠建立起了保障。
“影臺互通”“借東風”般的“先火”帶“后火”,也能為雙方創造不少的商業價值。有娛樂記者透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上映沒多久,電視劇版本的籌拍工作就立刻啟動了。而且片方剛有初步計劃,就馬上有珠寶企業主動上門來談品牌植入合作事宜。另外,基本所有綜藝節目改編成的電影里,也都會出現原先節目合作商業品牌的植入性軟、硬廣告。
(三)生產快,周期短
從目前中國“影臺互通”的現象來看,“快”的特性顯現得非常明顯。
這邊電視節目還在熱播,那邊電影銀幕上就出現了“大屏版”的“雙胞胎”。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當下,相比于電影大片動輒數年的拍攝周期,電視節目改編成電影似乎在這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于2013年12月27日播出結束,就在短短一個月后,電影公映,其拍攝僅花費5天,后期制作也只區區十幾天。《奔跑吧,兄弟》的接檔更為“神速”,節目于2015年1月16日收官,電影在半月后的1月30日就上映了。據該片制片人李亞平透露,他們本想在節目收官后的下一個周五就上映電影版,以做到“零時差”銜接,但由于制作進度實在無法趕上,只能放棄。
熱門電影改拍電視劇,“快”字同樣非常重要。“觀眾最多等你兩年,兩年過了,誰還記得你啊!”有業內人士這樣表示。因此,很大一部分從大屏電影變成小屏電視劇的影視作品都在兩年內完成這一“華麗轉身”,更甚者在前者開拍或上映之時就在籌備電視劇版的翻拍了。
“影臺互通”中,在已有的現成道具、場景、人員配置上進行二次開發與加工,“趁熱打鐵”,不僅能節約開銷,縮短制作周期,同時也能利用前者的余熱為后者減少推廣麻煩。這種制作周期短、圈錢快的影視生產方式讓制作方無法拒絕。
(四)搶資源,擴產業
“影臺互通”是基于當下的影視傳媒產業大環境的,在這個好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識產權)萬金難求的精神時代,碰上一個好的影視題材,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都想分得一杯羹,它們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產業鏈伸長一些。
如電視臺,其常規的盈利手段基本為廣告,但靠廣告收入,有大幅度實質進賬的也就只有央視和幾家大的衛視臺。而熱門電視節目改拍電影的模式,為其搶占資源、搶奪資本提供了一條不錯的產業化道路。而且,電影火了以后,也能提升節目品牌和電視頻道品牌的影響力,從而使其增值。隨之而來的諸如廣告費上漲等附加值的提升,是制作方更為看重的。
同理,電影制作方已不局限于在大銀幕上賺錢,他們想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千家萬戶。通過翻拍電視劇,電影制作方使自己的資源得到二次利用,優秀的影視劇本會創造出不菲的二次價值。除售劇帶來的實質利益外,這一方式還能進一步擴大制作方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電影雖為大眾文化,但其“大”的程度遠遠不敵電視,所以電影制作方通過這一舉動不斷擴張自身地盤。
(一)急功近利易引發盲目跟風
有不少人質疑,打著“跨界融合”旗號的“影臺互通”是不是影視傳媒企業一種變相的快速圈錢方式呢?
一檔電視節目,在環節不變、人員不變、形式不變的情況下,只是將電視攝像機換成了電影攝影機,花上三五天時間錄制,后期也照著原先節目的套路進行剪輯,就將播放終端由幾十寸見方的電視熒屏轉換到了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電影銀幕上。這樣的影片在藝術水準和影片質量上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證。導演馮小剛日前在媒體公開表示:“這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愿意投繼續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他怒言這一做法擾亂了影視傳媒市場的秩序。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周星也表示,這一現象的背后可能缺少了一些思考性的表達,這種短而快的盈利方式容易引發一哄而上的盲目跟風現象。
賣座電影翻拍成電視劇雖不像前者般“一窩蜂”,但投資過熱現象仍較為典型。在中國當下的商業社會,若有較大的利益可賺,便會有一大波人趨之若鶩,加入淘金的大潮之中。一部電影大火之后,其后必然跟著一群想翻拍的制作公司,主要原因便不外乎“好賺錢”三個字。在短短幾年之間,我國電視劇的生產總集數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有相當一部分花了大精力和大金錢拍攝完成的劇集由于無人問津只能被束之高閣,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久而久之,這會導致發展失衡,市場混亂。以2014年為例,該年共計生產完成并獲準發行的劇目有15938集,但能夠播出的電視劇上限只有8000集左右,因此至少有一半的電視劇制作完成后被打入“冷宮”,造成惡性循環。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是再大規模“翻拍”,后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二)創新不足或降低藝術品質
有人說,“影臺互通”就是“新壇裝舊酒”,創新不足,缺乏新意。顛來倒去,兩者內容沒有改變,只是載具發生了變化。
電視節目改編成電影,在剛開始之時,形式方面確實有非常之大的創新,就連好萊塢也不由得感嘆。但是才過了一年多時間,就有跟風模仿之作出現,思路可謂如出一轍,在劇情方面被人詬病最多的也是沒新意,無非就是演員完成任務,觀眾多看后容易產生疲勞。且這樣一來,電影作為文藝形式的一種,陷入了不具藝術美的“八股”創作模式中,似乎換了標題、換了演員,再調換幾個游戲環節,就成了一部全新的“吸金”大片。這將使得電影作品的品質大打折扣。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內容上盡量不改變,“不創新才是王道”。這其實是作為依附于同名綜藝節目的“綜藝電影”取勝的優勢,因為和同名綜藝節目變化不大,才能吸引相關的粉絲過來觀影。
而電影“翻拍”成電視劇,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變相“抄襲”,雖然這一方式能夠創造出客觀的眼前直接價值,但只要回頭一看,就能猛然發現,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十有八九都是老故事,原創明顯不足,給人以“山寨橫行”之感,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更為可怕的是,把電影翻拍為電視劇,把2個小時的內容擴展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小時,不可避免地就要對情節進行“注水”。在這一過程中,制片方又會迎合觀眾心理,把最博眼球的東西摻雜進去,然后賣力宣傳。因此,“翻拍”在一定層面上來說并不是在創新,而是在復制藝術品,而單純“注水”并不能增加影劇的分量,只會使其不倫不類。
“影臺互通”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有優也有劣,但“媒介融合”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筆者認為,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影臺互通”將會如同“網臺互動”一般越來越自如和成熟。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74-02
作者簡介:陳虹,女,碩士,寧波教育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新聞學、傳播學、秘書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