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嘉琦
(綏中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200)
對媒體會議報道創新的思考
智嘉琦
(綏中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200)
在新聞報道中,會議報道是黨和人民群眾關注的一個新聞熱點,不少領導會議和活動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特別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會議及和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會議活動,媒體更應該給予重視,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一提到會議報道,許多人便會產生抱怨。一是覺得“會議多”且浪費與會者的時間。二是未得到具有實質新聞價值和優質服務的新聞受眾。這就反映出兩個問題:形式主義的會議多,形式主義的新聞多,因此對會議進行創新性報道迫在眉睫。
會議報道;創新;新聞價值;受眾
會議報道在新聞報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會議報道的重要性源于會議是集中信息、經驗、智慧的一種途徑,會議現場也是相關部門作出相關決策、部署的重要場所,召開相關會議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研究和推動具體工作的重要方法。因此,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媒體,都把會議新聞作為重要的報道內容,在新聞中占有大量比例,那么“無己無關”的“官樣文章”的硬性灌輸,實質上就是對受眾利益的一種損害,對黨和政府工作形象和作風的損害,也是對媒體形象的損害。我們常說,會議是新聞資源的“富礦”,那么這座“礦”就應充分地被開采,反之則會被廢棄。
現在會議新聞的采寫難度很大,這些難度有多個方面。長期以來,媒體一直充當一種最有效的宣傳工具,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乃至具體的工作安排都要通過媒體來傳達,這樣一來無論該會議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是否該放在新聞媒體的重要位置,編輯們就無從思考了。受眾觀看新聞報道是一種個人行為,對沒有吸引力的新聞內容受眾有拒絕觀看的權利。所以,新聞會議報道如果不能很好地調動受眾的興趣點,就起不到好的宣傳效果。媒體的日益增多,壯大了新聞工作人員的隊伍,但同時新聞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也在不斷下滑。導致現在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新聞工作人員很少在挖掘新聞價值上下功夫,大多沿用老套子敷衍了事,在選擇新聞素材時只重視數量多少,不重視質量好壞。而一旦長期沉溺于會議報道,記者就不愿到新鮮的現實生活中去捕捉新聞素材,對社會缺乏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抓取新聞素材的能力就會減弱,有的記者甚至離開了會議報道就不知道如何當記者了。
如何改進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報道,中央在《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工作需要出發,注重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使新聞報道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一方面,這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嚴格自律,自覺支持新聞媒體改進報道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新聞媒體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尊重新聞事實和規律,按新聞規律采寫新聞,加大媒體改革力度,勇于創新,努力做到“三貼近”,提高新聞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媒體會議報道類新聞不要慣用單一模式,要從形式上杜絕這樣的報道,要在篇幅上有所改變。媒體會議新聞在注重快和新的同時,在報道上還要符合短和活的要求,短而有味、短而活潑、短而耐看,這就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將信息質量高、新聞價值大的東西快速傳達給受眾。
媒體會議報道要重視報道內容,要尊重新聞規律、凸顯新聞價值,真正做到以新聞價值為取舍標準,改變過去固定的模式和做法。在會議新聞報道中,會議應該是新聞的由頭、背景和舞臺,唱主角的應該是會議中蘊藏的新聞。要抓住會議中的新聞眼,敏銳地抓住會議中的新鮮性,從會議中獲得線索進而采訪形成報道。
“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題”,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如果標題制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精彩的新聞就不能產生應有的影響,所以標題的制作要遵循語言精煉、易于傳播的要求。例如,2007年兩會期間發表的新聞:《生生不息國脈傳承》和《韶華滿眼新 大地已回春》,這些題目生動而傳神地展現出“兩會”對中國的影響,而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內涵,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既突出了“兩會”的導向性和莊嚴性,又增強了標題的文化內涵和形式美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記者在采寫會議新聞時要下“三個工夫”:第一個工夫要下在會議召開前;第二個工夫要下在會議進行中;第三個工夫要下在會議結束后。現在有些報道會議的記者,采訪前既不做事先準備,采訪會議的過程中拿著材料就走人,會后也不深挖會議內容。其實,會議報道需要的是記者抓住會議里面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東西,要注重“吃透兩頭”。首先要吃透上頭精神,最怕記者缺乏這種精神,既不關心政治,也不注重理論學習和現行政策。至于吃透下頭,記者對面上的情況多少還有一些了解,但也不一定了解得非常全面,有時一知半解更容易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對此,記者必須注意刻意訓練這種素質。
創新會議報道關鍵在各級領導支持,這需要領導同志、領導機關和媒體轉變觀念。這個觀念的核心是,媒體發布稿件的標準是“人民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這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方面。因此,要探索一種可操作性強的做法并逐步將其制度化、規范化。這種做法要適應各種不同的會議報道,既要有利于展開工作,又要符合新聞規律和新聞單位的工作實際,這樣才能求得各級領導和機關、媒體以及人民群眾三方面的一致,使會議新聞報道的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
總之,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精神產物,它同文學、藝術生產一樣,只有創新才能助其登上卓越的階梯。創新的精神品格是最重要的,也因為創新本身是艱難的,所以才顯得更加可貴,因此也更有意義。
[1] 呂文凱.會議報道:走出“禮儀化”[J].大眾文藝(理論),2008(8):52.
[2] 周永旭.淺談改革黨報會議新聞報道[J].城市黨報研究,2004(4):32-33.
[3] 劉陽.讓新聞更具感染力[J].新聞愛好者,2010(7):34.
[4] 張杰.電視會議新聞創新的思考[J].新聞論壇,2013(1):48-50.
G212
A
1674-8883(2016)21-0222-01
智嘉琦(1986—),女,遼寧葫蘆島人,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新聞編輯專業,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