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奇
(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山東 煙臺 264001)
創新經濟新聞報道的幾點體會
呂俊奇
(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山東 煙臺 264001)
如今,創新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創新經濟新聞報道水平,從提升記者的專業素質、新聞發現力、寫作技巧、日常學習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簡述幾點體會。
創新;經濟新聞;發現力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創新發展的歷史。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今天,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創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近20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讓中國人倍感驕傲的是,今天的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相比于一直是“熱點”的政治、社會新聞來說,近十幾年來,經濟、產業新聞日漸成為新聞媒介報道中的重點,越來越受到讀者和社會的關注。可以說,做好經濟、產業新聞報道宣傳,對媒體來說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政治”任務,已上升到“政治高度”。這也足以說明,做好經濟、產業新聞報道,對積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轉型升級具有的重要作用。
從經濟新聞報道來看,在經濟轉型時期,尤其是新常態形勢下,對經濟發展態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受眾對媒體的經濟、產業新聞報道也越來越關注,顯然,受眾對此的認知度和要求也越來越高。筆者經過多年的有關調查發現,受眾對媒體的經濟新聞報道的形勢、內容、動態、時效等,有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當然,這對提升媒體的經濟、產業新聞報道水平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多數受眾對媒體的經濟、產業新聞報道最普遍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媒體對經濟新聞的報道要積極創新,打破那些教條的、抽象的、空洞的報道內容和形式,增加時效性強、指導價值高、具體形象生動內容的經濟報道,最好是媒體的經濟報道能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受眾最希望獲取與民生有直接關聯的經濟、產業新聞報道內容,進而更便捷、快速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經濟信息,了解這些信息對自己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近年來,媒體高度重視經濟新聞報道的“受眾意識”和“服務意識”,經濟新聞報道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大改善。然而,一些問題仍然需要得到重視,如記者自身的業務能力、政治素質、新聞寫作水平等,需要記者本身及媒體單位加強學習,勇于創新,積極提升經濟、產業新聞寫作能力和經濟報道水平,實現經濟、產業報道的貼近性和親和力,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影響力。
要做好經濟、產業報道,第一要素就是記者本身,這主要指記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和新聞發現力。專業素質首先表現為記者的綜合能力,如果記者在經濟報道中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其中或者“鉆”進去,做不到充分“消化”,就不能真正抓住經濟工作中關鍵要素和本質的問題。如果記者自身都是一知半解,不知其然的話,其報道的內容就不會有什么亮點,也不會有多少價值,這樣的報道,無論內行受眾還是外行受眾,都不會喜歡的。
有人指出,新聞發現力是記者應具備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記者能力水平的首要體現。對經濟新聞記者來說,這一能力同樣重要。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中,面對形形色色的新聞事件,要求記者必須具備足夠的發現能力,透過新聞事件的表象,敏銳、準確地發現和抓住事件的內在本質,然后及時、準確揭示出來,給受眾帶來有價值的經濟新聞報道。當然,這一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通過后天的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多于歷練,都會有助于培養、提升這一能力水平。
此外,記者應積極提高新聞敏感度。新聞敏感首先是一種政治敏感,作為經濟新聞記者,同樣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做好經濟、產業新聞報道。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及時發現和準確揭示重大的經濟商機以及趨勢走向,發揮好專業“風向標”作用,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經濟新聞報道。
要做好經濟新聞報道,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專業能力。這就需要記者盡可能地加深對所報道行業的了解,如果能成為“專家記者”的話,將會對所報道的行業有更準確的把握。當然,不能一味地要求經濟新聞記者都成為“專家記者”,但記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水平,力求對經濟新聞報道做到導虛入實、深入淺出、鮮活生動,讓受眾更直接、更容易了解復雜的經濟學事理。
要做好經濟報道,就要在標題制作和豐富內容上有所立意和創新。
(一)做好標題
標題是文章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因此,做好標題就等于抓住了受眾的“眼球”,當今生活節奏加快,媒體要積極順應受眾獲取信息的新習慣,首先做好標題,增加吸引力。
(二)結構新穎
多年來,不少媒體的經濟報道開頭往往固定為一個模式,使讀者產生“視覺疲勞”。“文貴在新”,因此,對于經濟報道的“開頭模式”應倡導創新,積極立新,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開頭,從而更好地抓住受眾的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經濟報道中無法回避的看似枯燥的經濟數字和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媒體要學會“藝術化加工處理”,運用讀者喜歡的報道形式。為此,對于枯燥的經濟素材內容,媒體要積極從結構上入手,實現立意及內容表現手法的突破,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經濟新常態下,作為經濟新聞記者,要善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多思考、勤學習,接受新事物,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日積月累,使自己的專業能力及創新能力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對高素質的經濟報道記者而言,更要善于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苗頭、新動向,并準確地預測事物發展的走向及趨勢。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中,經濟新聞記者更要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緊緊圍繞著這個“新”字做文章,切實創新提升經濟報道水平,產生更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要做好經濟新聞報道,既要記者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新聞發現力,還加強學習,積極創新,關心受眾需求,不斷創新和提升經濟、產業新聞報道水平,真正實現報道受眾所喜歡、對受眾有用的信息,積極助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G212
A
1674-8883(2016)21-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