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蓮
(中衛新聞傳媒中心,寧夏 中衛 755000)
數字化時代《中衛日報》轉型之路
劉 蓮
(中衛新聞傳媒中心,寧夏 中衛 755000)
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快速的傳播優勢搶占新聞輿論陣地,給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中衛日報》如何贏得新的發展空間,本文從探索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大力凸顯內容優勢、注重人才建設和機制建設、強力推進“報”“網”“臺”融合發展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探析。
數字化;轉型;受眾;內容;人才;融合
近年來,《中衛日報》依托傳統報紙資源優勢,延伸報紙內容和品牌,發展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業務,在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打造全媒體和報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多媒體領域中占據了有利地位,為報業今后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然而,像《中衛日報》這樣的傳統媒體要實現數字化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像所有新事物的誕生過程一樣,要循序漸進,充分利用各種優勢,探索出適合自身的轉型道路。
近年來,《中衛日報》不斷更新傳播理念,強化受眾意識,真正把受眾放在重要位置上,尊重受眾的自主意識、平等參與意識,滿足受眾要求,在選擇新聞的過程中,不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非常注重“軟新聞”與“硬新聞”的結合,增強了版面的親和力,發揮了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引導功能。但面對重大的新聞事件時,還應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因為受眾有時需要的不僅是一連串的信息,還需要深入細致的深度報道。因此,《中衛日報》編輯在選用稿件時,還要注重新舊結合、深淺結合,使報紙的各類信息有厚度、有質感,既要滿足受眾對信息量的需求,更要滿足受眾求深的愿望。
內容是媒體的立足之本,在“用戶創造內容”的新媒體時代,如何為受眾提供喜聞樂見的內容,是擺在傳統媒體從業者面前的一大挑戰。《中衛日報》自2005年4月28日創刊以來,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大力凸顯內容優勢,11年來,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版,其中改版影響較大的有7次。第一次改版是2007年,欄目設置從創刊之初的單一、籠統轉為多樣化、精細化,更富地方特色,如“沙坡頭文苑”“沙坡鳴鐘”等。第二次改版是2009年,版面從創刊之初的1期8塊版調整為1期12塊版,增加了“經濟”“民生”“新農村周刊”等版面;版面設置更加細化,內容更加豐富。第三次改版是2010年,此次改版內容布局突出中心,評論分量增強;版式設計疏朗大方,注重配插圖、漫畫、圖片;專刊增多,如新開設了“醫療保健”“投資理財”等版塊;地方報道加強,開辦了《中衛日報·海原版》《中衛日報·杞鄉之窗》版塊。第四次改版是2011年,新增了“新視覺”版塊,重視圖片新聞報道;推出了《教育專刊》《旅游專刊》,專刊更加豐富。第五次改版是2013年,也是創刊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改版,理念、設計沿用至今。版面、欄目設置更加規范化,設置了21個固定版面,合并統一命名了120多個欄目名稱。第六次改版是2014年,開辦了《中衛日報·新周刊》,逢周五出16塊版,強化了服務性。第七次改版是2016年,《南方日報》編采精英對《中衛日報》出版業務作了深入指導,開啟了報紙新一輪改版工作。此次改版,版式設計突出中心,強調視覺感染力,放大圖片報道效果;注重排版細節,如字體、字號的統一性和層級性等,形成了鮮明的版面語言。
實際上,《中衛日報》始終樹立“內容為王”和新聞立報理念,不斷創新方法手段,做活版面、做精新聞,積極搶占新興媒體制高點,著力提升新聞產品的深度、速度、可信度,樹品牌、出精品,吸引力不斷增強。
《中衛日報》創刊之初,從全區報社選拔了一批思想解放、務實創新、熟悉業務、精通管理的青年骨干力量。經過11年多的歷練,這批人員適應了當前傳統報業發展的需要。但具有戰略思維和經營管理能力的數字出版人才奇缺,而這種人才恰恰是決定傳統報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對于傳統報紙出版業來說,要面向國內外大力引進或高薪聘請既熟悉出版業務知識又掌握現代數字出版技術的人才,既熟悉出版專業知識又善于數字出版產品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的人才,或者采取引入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對現有骨干人員進行培訓,將他們在傳統出版中已形成的內容資源優勢、選題策劃能力、營銷能力等進一步延伸到數字出版實踐領域中,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解決轉型過程中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地主要新聞媒體正以強烈的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改革創新步伐,積極實踐,努力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為順應新形勢下媒體發展方向,切實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2014年8月,中衛市整合中衛日報社、中衛廣播電視臺、中衛新聞網的媒體資源,組建成立了中衛新聞傳媒中心,實現中衛市三家媒體的深度融合,使《中衛日報》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融合時代、跨越時代。
但報網臺融合不是報紙、電視和網絡的簡單組合,而是共同資源構架下不同的傳媒介質,通過報網臺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內容的實質互動,使“報網臺互贏”收到“1+1+1>3”的效果。在這方面,中衛新聞傳媒中心打造全媒體采編工作平臺的做法值得借鑒。中衛新聞傳媒中心自成立以來,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適應媒體格局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創新宣傳手段,暢通《中衛日報》、中衛廣播電視臺、中衛新聞網、微博微信矩陣、手機客戶端等各平臺新聞產品的采集、編輯、發布、監審、評價等各項工作流程,實現組織流程、采編流程、刊播流程、評析流程再造,增強各媒體的信息生產和服務能力,更好地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等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做到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從而避免了“報”“臺”“網”只存在某種程度的互動而實現不了融合的問題。
[1] 黃羅維.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路徑初探[J].今傳媒,2014(5):73-74.
G216.2
A
1674-8883(2016)21-0295-01
劉蓮,寧夏中衛新聞傳媒中心總編室副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