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之 乎
和平面同行
——袁維青的設計人生
撰 文:之 乎

袁維青,1937年生,1957年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分配到上海美術設計公司。1972年調入蘇州輕工設計研究所,曾任副所長。1987年調入蘇州輕工職工大學,任美術設計系主任、教授。1981至1997年,當選蘇州市人大代表。自1981年中國包協設計委員會成立之日起,歷任全國委員、常委、副主任等職務。曾任《包裝裝潢》雜志執行主編,中國包裝裝潢設計刊授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華東大獎領導小組成員,歷屆親歷者。三次榮獲全國先進包裝工作者稱號。2010年榮獲中國包裝三十年功勛獎。

中國包協設計委員會會刊《包裝裝潢》創刊號
1937年我出生于江蘇江陰河塘橋鎮,1942年入當地小學,之后先后在三所鄉鎮中學讀完高中。江南水鄉臨河而居的自然環境,亦商亦文亦農的家庭背景,使我有機會受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革命教育和鄉風民俗的熏陶。1954年憑著對美術的濃厚興趣,與另一位同班同學考入千里以外的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首次圓了自己的美術夢。
在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受到烏密風、周紹淼、王鳳儀等諸位老師的教誨和指導,尤其是王鳳儀老師更印證了“師父領進門”這句古話。在上海參加藝術類高考加試,是由他對我們進行面試,他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高校美術老師。入學后,他是商標設計和包裝設計課程的授課老師,畢業實習也是由他帶隊到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經歷一個月的實踐歷練。他是我一生中令我受益最多的老師。有著延安魯藝傳統的大學生活,是我一生人生觀念和美術生涯的奠基階段。畢業創作的兩幅宣傳畫處女作《光榮的三十年》(八一建軍節)、《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雙雙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給我留下深深印象。
畢業分配時,我們班九名同學中有五名進入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從上海出發,又回到上海的過程,感到無比幸運。

宣傳畫《光榮的三十年》 1957年

宣傳畫《革命現代戲》 1964年

宣傳畫《向偉大祖國的保衛者致敬》 1961年
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8月成立的上海人民美術工場,它是政府為從事宣傳工作和完成展覽任務而設立的美術設計機構。1956年分拆、擴建為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它在當時是上海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設計專業單位,在全國也是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設計機構。上海是商業美術設計的繁華之地。時有“張倪黃”之稱的張雪父、倪常明、黃善賚老師是我們部門的元老和負責人,代表了上美創作設計水平的“品牌形象”。大都市的環境,文化系統的藝術氛圍,公司在全國的知名度,名家領銜各有所長的設計群體,濃厚的學術氣氛,專業的培訓講座,社會名家的傳經送寶,十幾年的時間緊隨上海設計前輩身旁,耳濡目染,得益多多,使我在美術創作、平面設計、環境布置、與全國同行的廣泛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收獲,為后來的創作設計發展打下扎實基礎。1960年被批準為中國美協上海分會會員,除宣傳畫與年畫外,我創作的唱片封套和戲曲石刻成為我珍愛的藝術檔案和藏品。此外,傳統戲曲也是我至今樂此不疲的愛好。

唱片封套設計(左:1961年、中:1962年、右:1961年)

《包裝裝潢》雜志封面
在上美的15年,是我打基礎的階段,上美是我設計人生起步的地方。

中國包裝裝潢設計刊授大學教材

由于和愛人兩地分居,我于1972年9月調入剛成立不久的蘇州輕工設計研究所。這是蘇州輕工業局下屬的設計研究機構,主要面向一輕和二輕所屬單位的產品造型和產品包裝設計。該所成立后,非常重視輕工美術設計的專業學習和對外交流,由我負責這項工作。此時,我國外銷商品正按照周恩來總理“做好包裝工作”的指示,以及國家經委關于出口商品包裝的十字方針,開展出口商品包裝的改進工作。1975年,國內設計界開始在外貿與輕工行業領域由民間自發組織設計活動,開始了密集的設計界的經驗交流。

改革開放的1980年,迎來了中國包裝技術協會的誕生,這是我國包裝行業走上興旺發達的新起點。1981年3月,中國包協包裝裝潢設計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我當選為51位全國委員之一。赴京前,研究所領導表示:我們將全力支持全國設計委的工作。并給我提示:我們研究所可以配合設計委出版刊物(此前我所曾編輯出版《國外包裝裝潢》)。不出所料,全國設計委準備創辦一個名為《包裝裝潢》的刊物,作為中國包協設計委員會的專業會刊。刊物的任務是:根據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按照中國包協的八條任務,認真貫徹執行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把刊物辦成進行包裝裝潢設計學術討論的講堂,普及包裝裝潢設計基本知識的教科書,介紹國內外包裝裝潢設計新思想、新表現技法的園地,反映國內外包裝裝潢設計動態和情報的重要工具。蘇州輕工設計研究所主動請纓,將《包裝裝潢》雜志編輯部設在研究所內,陳漢民、樊友志和我作為主編,我兼責任編輯負責日常工作。《包裝裝潢》于1982年正式創刊,至1987年共出版24期。主要刊登了全國和華東地區、東北三省等地包裝展作品介紹,包裝裝潢教育專題文章,國內外設計人物介紹等。

為了中國包裝事業的發展,更快、更多地培養設計人才提上了日程,1984年底,經中國包協批準,中國包協設計委發揮行業協會人才集中的優勢和擁有《包裝裝潢》雜志的有利條件,創辦了中國包裝裝潢設計刊授大學,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張仃教授任名譽校長,陳漢民任校長,我任副校長兼教務長。校部設立在蘇州輕工設計研究所。經過5個月的緊張準備,招生6000人,于1985年3月23日在蘇州工人文化宮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
裝潢刊大辦學充分利用協會橫向聯系的特點,克服社會上系統、地區、部門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弱點,成功地組織了一個好的教學班子,充分證明協會辦學、函授教育有著智力集中和人才薈萃的優越性。裝潢刊大在全國各地聘用40名兼職教師,都學有所長,有著長期教育實踐或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熱心于裝潢設計事業。有的在學術和理論研究上卓有成果,在國內乃至國外都享有聲譽。如張仃教授和張道一副教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的成員;徐百益先生1928年即步入廣告界工作,是當時國內唯一的國際廣告協會會員;丁浩副教授有50多年的工作經歷,他們都是我們后輩學習的榜樣。
裝潢刊大首次組織編輯出版了一整套比較系統的、有相當水平的裝潢設計教材,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裝潢設計教材的空白。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裝潢教育起步不算太晚,當時全國16所歷史比較早的高等院校和15所中等專業學校都開設有裝潢專業。但是,裝潢專業沒有教材,即使在正規的院校也是如此,學習裝潢專業的學生很難得到系統而全面的教育。裝潢刊大在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僅花了一年的時間,就編輯出版10期《裝潢刊大》作為基本教材,4期《包裝裝潢》雜志作為輔助教材。裝潢刊大教材涉及16大類,40余門課程,87篇教材內容,總文字量達150萬字,加上輔助教材共計174萬字。在這次組織的教材中,老師們將多年來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刊大學生,有些還是首次公開發表。
裝潢刊大在改革之中經受了考驗,贏得了信譽,積累了辦學經驗。在一無資金、二未增加編制的情況下,為國家培養了6000名專業人才。在多層次多形式辦學方面作出了貢獻。刊大只有4名專職人員,5名業余兼職人員,3個小房間,沒有運輸車輛,也沒有電話,采取學生集資,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多為學生辦實事的勤儉辦學道路。刊大的學生遍布全國29個省市區,在一年多的學習時間中,大部分學生刻苦鉆研,勤奮學習,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火柴包裝設計 1980年
1986年5月6日,裝潢刊大舉行結業典禮。實施刊授教育一年零一月,同學們按課程要求完成規定的作業,經過由副校長丁浩副教授擔任評委主任的7位教師組成的評委會認真評選,共評選出優秀設計102件(含商標、廣告、包裝和產品造型),獲獎學生91人。獲獎學生分布在19個省市區。在刊大畢業生中,有的經過長期的實踐,有的經過繼續深造,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各省設計行業的棟梁。
中國包裝裝潢設計刊授大學的創辦,是中國包協裝潢設計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一次創舉。
我1981年當選為蘇州市人大代表時就開始參與提交有關市標的議案。1993年我領銜提交的《為在世界上更有力地宣傳蘇州形象,希望早日確定蘇州城市標志》議案獲得通過,經歷了復雜的過程,使誕生市標的夢想得以實現,這也是平面設計在政治生活中發揮影響力的成功案例。
1999年,在我和幾位朋友的倡議下,成立了蘇州平面設計師學會。學會成立之初,我們吸取香港、臺灣、深圳、寧波、上海等地經驗,確定兩年一屆的換屆章程,至今已是第七屆理事會;作為該學會的創會主席,我和同仁們組織過三次全國性的“蘇州印象”主題海報展,引起轟動;三次“蘇州印象”海報展,共從全國征集到4296件海報作品,在展覽會上展出1048件;在分別出版的三部作品集上,共入編海報作品956件,其中本市會員作品255件、非會員作品280件,外地作者作品及特邀作品422件。從以上數字可見海內外平面設計工作者參與熱情之高,展覽會規模之大、影響之廣。
2003年,經朋友推薦參加全國性的生肖集郵研究會,我提倡收藏和創造相結合的理念,投身于手繪封創作。12年來,先后完成《中國京劇》、《中國電影》、《中國美術》、《中國文學》等人物形象手繪封郵集,以及《世遺與蘇州》、《北京奧運會》、《汶川地震》等記事型手繪封郵集,還創作了《蘇州人的生肖郵緣》郵集和《十二生肖明信片》,讓我得到一種老有所樂的享受。

明信片設計
和平面同行60余年,一路走來,遇到眾多良師益友。20世紀50年代就讀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受到烏密風、周紹淼、王鳳儀等諸位老師的教誨和指導,以后又受到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張雪父、倪常明、黃善賚等眾多設計前輩的提攜和影響,為從事平面設計事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蘇州輕工設計研究所的15年是我發揮專長、提高獨立工作能力,為平面設計事業多作貢獻的階段,這也得益于研究所領導對我工作的巨大支持,使我在輕工產品造型和包裝設計、園林宣傳品和旅游紀念品設計方面留下不少作品,尤其是為推動我國包裝設計事業發展盡了我最大的努力。
平面設計的內容特別廣泛,大到壁畫、路牌、海報,小到郵票、火花、商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百姓興趣愛好收藏的即有香煙殼、啤酒貼、糖果紙、布貼,娛樂方面有戲票、電影票、門票、園林票,在計劃經濟年代更有糧票、布票、油票等等,不勝枚舉。現代商業之包裝更是鋪天蓋地,大有無所不包之勢。說平面設計與消費者同行,也不為過。
平面設計有著龐大的隊伍,在藝術設計院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生數一直占據數一數二的位置。因此,和平面設計同行者十分廣泛,不僅有老師、同學、同事、同行、同業,隨著改革開放,海內外、國內外的同行者更加壯大。加強對外交流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廣交了朋友,也使我們的設計水平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對平面設計史的研究相對薄弱。我們的先輩在平面設計創作上不乏成績,問題在于缺少研究和總結。杭稚英的月份牌招貼畫,張光宇的裝飾畫和動畫原創,陶元慶、錢君陶的書籍裝幀,蔡振華、丁浩、龐一鵬、謝之光的報紙廣告,以及張雪父、張仃、袁邁、高孟煥、程尚俊、周紹淼、王鳳儀等一批高校老師,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活躍在各個平面設計崗位。改革開放以來,轟轟烈烈的平面設計運動氣勢宏偉,平面設計同行者蔚為壯觀。現在,值得思考的是中國平面設計史尚為空白,缺乏歷史的眼光和歷史的思考將影響事業的健康發展。
另外,我們還缺少平面設計博物館。與傳統工藝美術、陶瓷、刺繡、服裝、雕刻等行業相比,沒有一個收集、保存、展示平面設計史料和實物的場所。我們經常看到報紙刊登征集老照片、老廣告、老唱片、老商標、老包裝的廣告,因為這些老東西中存在那個時代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寶貴價值。

手繪封系列




戲曲肖形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