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市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 徐偉南
“服務職工創新創業促進工程”帶來的思考
□江蘇省常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市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 徐偉南

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江蘇省常州市總工會干了這樣一件事,就是全面實施“服務職工創新創業促進工程”。眼下已到年底,回顧一年的工作,對此我們有這樣幾點認識。
第一,黨政有號召。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通過“雙創”,“精心打造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拓寬發展新天地”。近兩年來,中央通過一系列有力政策對“雙創”予以助推。 “雙創”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趨凸顯。常州市委書記閻立在“雙創”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協調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力量,為方興未艾的“草根創新”添薪加火,讓常州的創新要素充分涌動、創業種子競相迸發。黨委政府有號召,工會組織就應積極響應,竭盡所能服務經濟發展大局,協助黨委政府切實開展好“雙創”推進工作,為經濟發展作出工會應有的貢獻。
第二,工會有能力。工會組織開展“雙創”促進工作,大有可為,我認為有三點優勢。其一是開展工作有組織。常州市工會組織覆蓋到各鎮(街道)和村(社區),企業里更是“把工會建到班組”,基層工會組織覆蓋面更廣、作用發揮愈發顯著,對企業和職工群眾的需求和呼聲也能夠了解得更具體透徹,這是我們開展“雙創”工作的良好基礎;其二是典型示范有資源。工會組織擁有勞模先進這一特有資源,而勞模在社會生產中的影響力和引領力是巨大的,一個勞模能帶動一個班組,進而帶動整個企業的經濟發展,發揮勞模先進在職工群眾中的輻射效應,能使“雙創”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是支持創新有基礎。近幾年來,創業就業扶持一直是常州市工會的重點工作之一,積累和總結了大量在創新創業幫扶方面的工作經驗,在職工群眾中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有了這三點優勢,工會在“雙創”工作的持續推進中是大有作為空間的。
第三,企業很歡迎。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尤其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新挑戰、新要求和新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有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掘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就需要創新。工會組織開展“雙創”工作,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術轉讓平臺、職業技能競賽等一系列舉措,為企業帶來了先進技術、營造了創新氛圍、解決了發展難題,是企業經濟發展最直接的助力,深受企業歡迎,在“百日調研”活動中,我們走訪的企業都很明確地表示了這一點。
第四,職工很需要。工會組織開展的服務職工創新創業工程,真正滿足了職工群眾的發展需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實際困難得以解決。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創業資金難以保障,我們開展的“33113”行動,就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初創企業和創業個體融資難的問題,雖然數額不多,但是能起到雪中送炭的功效,體現出工會服務職工的根本職能;其二是職工素質得以提高。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以及“五小”活動、合理化建議、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工會著力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職工隊伍,而職工也憑借個人素質的提高獲得了更好的薪酬待遇,拓寬了職業發展道路;其三是個人風采得以展現。,今年常州市總工會開展的“露一手”農民工技能展示活動,得到了全市農民工的廣泛參與,11月4日舉辦了首場展示活動,社會反響熱烈,職工通過工會搭建的舞臺,展示了自己的絕活、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同時也帶動了身邊職工努力學知識、努力學技能的熱情,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基于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大力推進“服務職工創新創業促進工程”是勢在必行,也一定會取得成功。
服務職工創新創業促進工程確定以來,常州市總工會通過深入研究和廣泛調研,把已有的工作做新、做深,把創新的工作做大、做實,開展好“創新”“創業”和“基地建設”三個方面的服務工作。
第一,強化勞模引領,搭建創新平臺。一是持續推進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著力在創新氛圍的營造和職工創新智慧的培養上下功夫,想方設法為職工群眾中涌現出的創新因子提供實踐機會和發展指導,在科技成果轉化上求突破,最大限度地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據統計,這幾年我們累計創建了80家勞模創新工作室,明年爭取突破100家,并要在質量上下功夫,使勞模創新工作室真正成為常州工會創新創業工作的標桿和旗幟。二是搭建技術轉化和交流平臺。常州市總工會與江蘇大學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了實用技術轉化平臺,聚合國內外知名高校教授、科研機構專家和各領域技術人才,尤其是勞模和一線職工創新技術成果資源,利用互聯網眾包新模式,為企業的技術需求提供省時、省力、省錢的解決方案。平臺上線至今,已與30多家院校機構、11000余名入駐專家、5個境外合作機構達成合作,成功對接70余家企業的技術需求,累計任務金額超過1.2億元。三是積極開展“勞模三走進”(即勞模走進企業、校園、社區)和“百日調研”活動。根據企業需要,轉變“勞模三走進”活動的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征集和“百日調研”活動的調查走訪,切實了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難題,采取“訂單式”服務模式,把企業最亟需解決的指導和服務送上門。
第二,開展“33113”行動,提供創業服務。所謂“33113”,即:設立3000萬元的職工創新創業扶持基金,力爭撬動3億元創業發展資金,扶持職工創新創業1000人,支持企業發展1000家,帶動職工創業就業3萬人。行動實施基礎是3000萬元的職工創新創業扶持基金,由工會組織承擔2000萬元,勞模創業基金承擔1000萬元。常州市總工會與江南農村商業銀行、紫金保險公司簽署三方協議,采取工會購買保險、銀行降準放貸、保險公司擔保的新模式,由工會牽頭聯合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推出創業便捷貸款項目,為一時還不具備貸款條件的初創企業和個體打通融資渠道、構建誠信體系,幫助他們低成本、低風險地消釋瓶頸,在其創業起步階段進行助推。
為使“33113”行動得以順利實施,常州市總工會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專門成立了“雙創”促進工作辦公室,并明確責任、分工到人、有序推進;二是加強推進力度,今年年初在全委會上將“服務職工創新創業促進工程”作為“三大工程”之首,下發實施意見并召開全市推進會。自7月起,常州市總工會相繼在武進、天寧、溧陽、金壇召開“雙創”工作推進會,形成了“一月一推進、一月一總結”的工作機制。三是加強工作考核,把“雙創”工作推進的成效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截至目前,全市申報創新創業貸款的企業達到219家,已通過審核并辦理貸款的企業56家,發放貸款598萬元;勞模創業基金擔保貸款今年完成7筆,辦理貸款675萬元。
第三,建設“雙創”基地,落實扶持舉措。積極響應李克強總理“要建設一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號召,著力加強職工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并將工會元素融入其中,為創新創業的職工提供創業場地、政策咨詢、登記注冊、創業培訓、項目融資、市場推廣等“一站式”創業服務。
2017年,常州市總工會將秉承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工作理念,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法,從三個方面著手,將“服務職工創新創業促進工程” 引向深入。
第一,進一步建好陣地、夯實基礎。主要是建好兩個陣地:一是創新創業陣地。常州市總工會將在各轄市、區建設至少1家市級示范基地,按照“四個有”的標準進行建設,即:有專、兼職的服務隊伍,有專門的創新創業場地,有專用的職工活動場所,有專業的對外服務窗口,為創業企業和創業者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政策咨詢、業務代辦、矛盾調解等服務項目。在此基礎上,各轄市、區總工會將在鎮(街道)以及工業園區內建立多個區級職工創新創業基地,實現以“示范點”為標桿,帶動“基地群”的全面覆蓋,形成“以上帶下、以點帶面”的工作格局。二是風采展示陣地。今年常州市總工會開展的農民工系列活動,尤其是“露一手”技能展示活動,受到了企業和職工的歡迎,參與面很廣、水平也很高。明年將以工人文化宮為陣地,設立“常州職工大舞臺”,通過評先評優傾斜、崗位推薦等精神和物質獎勵,吸引更多有才能的職工來到舞臺上一顯身手,同時也激勵更多普通職工能夠比學趕超,增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主動性,爭做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三型”職工。
第二,進一步創新舉措、提升成效。開展“雙創”促進工程,要做到直面問題、統籌兼顧,把措施再完善、再修正、再細化、再落實,把常州工會的品牌做精做優。一是鼓勵創新。將以企業需求、職工需求為基準,用好用足兩個平臺(即技術轉化平臺和勞模交流平臺),全面改進“勞模三走進”活動的方式方法,采取“訂單式”服務模式,根據企業、職工的實際生產和發展需要,組織勞模點對點進行服務指導,促進勞模先進技術和創新成果產生實際經濟效益;同時,將進一步完善對于職工創新活動的激勵機制,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讓更多有技能、有絕活、有展示愿望的優秀職工通過工會的平臺,實現更高層次的提升,充分激發來自基層一線的創新熱情。二是扶持創業。主要是把“33113”行動進一步做實做優,辦理業務的權限下放到縣區支行,減少申請人負擔、提高效率;貸款申請標準逐步放寬,保證初創企業享受到最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扶持政策;申貸放貸流程進一步簡化縮短、手續辦理速度加快,保護初創企業積極性等。明年,常州市各級工會要完成服務500家創業企業的目標,發放貸款數額超過5000萬元。
第三,進一步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工會“雙創”工作要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工群眾和企業的知曉率。要充分利用好工會組織現有的宣傳手段、宣傳平臺,要與銀行、保險公司等社會機構進行聯合宣傳,還要將工會宣傳與“互聯網+”建設結合起來,用網絡手段實現宣傳效果的飛躍。將進一步開發“常州工人”微信公眾號和常州市總工會綜合應用平臺,達到網頁端和移動端的同步覆蓋,提高工會服務效率。
開弓沒有回頭箭。常州市工會的同志將發揚“釘釘子”精神,通過促進“雙創”為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為職工群眾謀更多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