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恩
(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
二語心理詞庫視域下的語言磨蝕研究
蘇恩
(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摘要:許多學者認為可以通過增加二語學習者與目標語的接觸機會來減緩語言磨蝕,但是這種方法過于機械化且缺乏理論依據。應該從源頭入手,以語言磨蝕的過程作為出發點,從本質上了解語蝕,才能減緩語言磨蝕的速度。語蝕一般始于詞匯磨蝕,句法和語音基本不受語言磨蝕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心理語言學中的詞匯聯想測試法,來探究二語心理詞庫的組織模式,并篩選尋找能夠有效減緩語蝕發生速度的組織模式。
關鍵詞:語言磨蝕;心理詞庫;語義聯結;語音聯結

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日益繁復,雙語甚至是多語使用者越來越多,其中產生的問題也引起廣大語言學家的興趣。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逐漸走入研究的視野,它指的是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致使語言能力逐漸減退的現象[1]。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語言磨蝕的研究成果頗豐,涉及到了影響語言磨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理論框架的構建等等。但是,語蝕領域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研究還存在很大的空間。語蝕研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有效減緩語言磨蝕的速度,進而緩解外語能力的流失。研究者提出的機械記憶、意義記憶、趣味學習、想象和循環學習等方法,其本質就是增加二語學習者與目標語的接觸機會來減緩語蝕。本研究認為可以將語言磨蝕的過程作為出發點,從本質上了解語蝕,以期從源頭入手,減緩語言磨蝕的速度。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問題
根據日本語言學家Tomiyama的研究,語言的不同層面,例如語音,詞匯,詞法和句法等,在語言磨蝕的過程中受影響的程度略有不同。外語磨蝕最先從詞匯層面開始,具體表現為詞匯的提取困難,接下來才是詞法和句法的磨蝕。而語音在語蝕過程中則很少受到影響,能夠基本保持穩定。因此,減緩語言磨蝕的速度,其根本就是減緩詞匯磨蝕的進程。
二語學習者能夠在使用二語的過程中迅速地從大腦組織中提取所需要的詞匯,可見二語詞匯在我們大腦中并不是雜亂無章的,是由一定的組織和結構相關聯的。目前,心理語言學家主要把心理詞匯結構分為語音聯結和語義聯結。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著名心理語言學家桂詩春通過研究發現,我國英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匯更接近于按語義網絡來組織。張淑靜針對不同熟悉度的詞匯做了區別研究,她認為低頻生疏詞和中度熟悉詞之間主要是靠語音聯結,而二語學習者非常熟悉的單詞之間才是靠語義聯結[2]。二語心理詞匯究竟是靠語音聯結還是靠語義聯結,目前沒有統一的定論。本研究認為,對于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及不同的詞匯,心理聯結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二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匯究竟是語音聯結還是語義聯結,又或者是兩者并存?第二,兩種聯結方式的磨蝕速度是否相同?第三,哪一種心理詞匯聯結方式能夠最有效的降低詞匯磨蝕的速度?
二研究方法
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廈門某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大二的學生。他們來自兩個平行班級,總人數為90人,大學期間所學的英語課程相同,使用相同的教材,并由同一個老師負責授課。在進行實驗之前,通過詞匯水平測試(Vocabulary Levels Test)[3]測試被試的詞匯水平。根據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將被試分為四組,level 0被試的詞匯量最低,所掌握的詞匯量不足2500個單詞,level 1被試的詞匯量集中在2500至3500個單詞之間,level 2 被試的詞匯量屬于中上水平,能達到3500至4500單詞之間,最后一組level 3被試的詞匯量最大,超過4500個單詞。雖然每組被試的人數不同,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實驗進程及實驗結果。

表1 被試分組
本實驗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詞匯聯想測試法。被試在測試過程中產出的反應詞是其心理詞庫中與刺激詞聯系最緊密的詞,那么我們通過分析反應詞,就可以獲得心理詞庫的詞匯聯結方式[4]。首先, 詞匯聯想測試的反應詞在本實驗中分為語音反應、語義反應和無反應三組。以往的研究中語義反應組還包括了組合反應、聚合反應和百科知識反應,但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語音聯結和語義聯結的心理詞匯在磨蝕方面表現的差異性,所以,聚合反應、組合反應和百科知識反應將被統一劃分到語義反應中去。語義反應是指反應詞和刺激詞之間有明顯的語義聯系,屬于同一個語義場,但不一定是同義詞或近義詞,還可以是反義詞、上下義詞和喻義詞等,或與刺激詞有一定的搭配關系。而語音反應是指刺激詞和反應詞在發音或拼寫上有相似之處,還包括同一詞族的單詞,如動詞的時態變形、名詞的單復數形式。
其次,本實驗的部分刺激詞選自Kent-Rosanoff詞表。但是KR詞表有個缺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高頻詞較多,對于高水平學生的發揮有所限制,故根據教學實踐加入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詞表》中的單詞。最終選定的單詞共45個(15個形容詞,15個名詞和15個動詞),并將這些刺激詞隨機打亂。最后,測試的次數是兩次,間隔時間為一年。前后測均采用“看——寫”自由聯想測試法,測試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被試同時看幻燈片上出現的單詞,5秒鐘后寫下第一個能想到的單詞,即為被試的反應詞。前后測試回收的有效試卷均為90份。
三研究結果分析
四組被試給出的語音反應和語義反應的比例和詞數如表2所示。其中,level 0被試給出的語音反應詞有137個,明顯高于level 3被試所給出的語音反應詞,且所占的比例高達38.13%。從表2中我們還發現這四組被試所給出的語義反應詞均高于語音反應詞,這說明無論被試的二語詞匯水平如何,在他們的心理詞庫中,語義聯結都是占主導地位的,語音聯結處于輔助地位。但是,語音反應詞所占的比例從level 0到level 3呈現遞減的趨勢,也就是說,被試的二語水平越高,他們的的語義反應詞也越多。

表2 被試詞匯聯想前測
后測結果如表3所示,四組被試的無反應詞均明顯增多, 也就是說經過一年的時間,被試的二語詞匯磨蝕現象嚴重,無論被試的詞匯水平高低,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磨蝕。磨蝕現象最嚴重的是level 0組被試,無反應詞多達106個,占總數的29.44%。這個組別在前測中是語音反應詞較多,可見以語音結構為主的心理詞庫在磨蝕中更易受損。反觀詞匯水平最高的level 3被試,在前測中以語義聯結為主的心理詞庫,在后測中,雖然受到磨蝕,但是情況要更樂觀一些。后測中的語音反應詞和語義反應詞的數量跟前測相比都有所減少,但是兩次測驗中語義反應詞所占的比重都要比語音反應詞來得多。也就是說,語義聯結為主的二語詞匯結構還是比較牢固的。因此,語義聯結在心理詞庫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的話,那么,二語學習者的二語詞匯更不易受到磨蝕。

表3 被試詞匯聯想后測
此外,我們再分別對比前后測中的語音反應詞和語義反應詞來觀察這四組被試。如圖1所示, 語義反應詞所占的比例在前后測中均是隨著被試詞匯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如圖2所示,語音反應詞則是隨著水平的提高而遞減。有趣的是,前后測中語音反應詞和語義反應詞差別最大的節點都是發生在level 2這個被試組,差別最小的節點是在level 3這個被試組。從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認為被試組level 2的心理詞庫的結構是趨于完整的臨界點。只要能跨越這個臨界點,被試心理詞庫的結構就足夠完善,能夠很好地減緩語蝕的速度,最大化地保留外語的能力。

圖1

圖2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1)被試的二語心理詞庫并不是由單一的語音結構或語義結構所構成的,而是由語義聯結作為主導結構,語音聯結作為輔助結構構成的。(2)被試的心理詞庫中語義聯結的詞匯量所占的比重越大,相對應的詞匯水平也越高。(3)心理詞庫中語義聯結的詞匯更不易受到磨蝕,語言能力保存較好,而語音反應詞經過一段時間后,少部分能夠升級為語義反應詞,大部分變為無反應詞。
本研究旨在從本質上尋找抑制語言磨蝕的方法,從以上實驗結論可以發現:只要二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庫是由牢固的語義聯結所構成,并且達到跨越臨界點,那么二語詞匯受到磨蝕的概率就會有所減少。這個結果對我們教學的啟發就是,在教授二語詞匯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人為的干預,尋找適合的詞匯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語義聯結學習新的詞匯,保證學生在完成課業的同時,順利地跨越二語詞匯臨界點,最大程度地弱化語言磨蝕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最大化地保留學生的二語能力。當然,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語義反應詞沒有細分成聚合反應詞、組合反應詞和百科知識反應詞等,測試只采用了詞匯聯想法等,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理論或實證研究能夠彌補這些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倪傳斌.外語磨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3).
[2]張淑靜.從反應類型看詞匯習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3]Schmitt N,D Schmitt,C Clapham.Developing and exploring the behavior of two new versions of the vocabulary levels test[J].Language Testing,2001,(1).
[4]Schmitt N.Quantifying word association responses: What is native-like[J]. System,1998,(3).
(責任編校:余中華)
Language Attrition Studies in Context of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
SU E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China)
Abstract:Most of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target language can slow down language attrition. However, 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this way is too mechanized and lack of theoretical bases.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procedure of language attrition to understand its essence and retard its speed from where it begins.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 the language attrition begins with vocabulary while syntax and phonics rise superior to it.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of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 by a word association test, finding out which kind of organization pattern can effectively weaken language attrition.
Key Words:language attrition; mental lexicon; semantic association; phonological association
作者簡介:蘇恩(1985— ),女,福建泉州人,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收稿日期:2015-12-03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6)01-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