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十二五”期間,黔南州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開放帶動和“一圈兩翼”發展三大戰略,大力弘揚“追趕、領先、跨越”的新時期黔南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改革發展呈現出十大亮點:
堅守“兩條底線”,農業結構調整走在全省前列。
2011年5月9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黔南州貴定縣甘溪林場實地考察生態建設保護情況,提出了“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十二五”期間,黔南州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堅守“兩條底線”,完成工程造林282.27萬畝,比“十一五”時期增長31%,森林覆蓋率從50%提升至55.5%,被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推選為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
“十二五”期間,黔南著眼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集中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全州農業逐漸由傳統發展方式步入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路子。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指出:“黔南州的農業結構調整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為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創造了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和路子,是黔南各級各部門、廣大干部群眾為全省作出的重大貢獻。”黔南的“185工程”量化了農業結構調整,使農業向精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省委、省政府為此在黔南召開了全省“185”農業結構調整現場會。通過實施“185工程”,農作物由畝銷售收入“185”到人均收入“185”,農業增加值從70.13億元增加到165億元,年均增長6.2%。“185工程”和農業園區成為黔南州“十二五”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和標桿,這一經驗與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廣,為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創造了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和路子。
實施“一圈兩翼”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增比進位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十二五”期間,黔南州深入實施“一圈兩翼”區域發展規劃,旨在以差別化錯位發展為手段,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突破。在此期間,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經濟發展綜合測評排名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3.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8%。
“一圈”是指“大都勻”龍頭經濟圈,含都勻、都勻經濟開發區、獨山、福泉、甕安及昌明;“南翼”指三都、荔波、平塘、羅甸等南部生態文明示范區經濟板塊;“北翼”指貴定、龍里、惠水、長順四個縣環貴陽產業經濟帶。通過做大都勻經濟圈總量和加快發展速度,實現以“大都勻”為龍頭的經濟圈核心重點突破,帶動南北兩翼發展。
全力消除絕對貧困,脫貧攻堅工作跑出“加速度”。
黔南州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實施脫貧攻堅第一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間,共爭取扶貧資金19余億元,貧困村從1109個減少到836個,貧困人口從127.72萬人減少到68.42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9%;5個縣、103個鄉鎮實現“減貧摘帽”;建設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78個,安置移民18448戶83108人,建成房屋9468套987004平方米,完成搬遷6204戶27317人。探索出財政扶貧資金種養業“一借雙貼”新機制,三都縣“產業化扶貧、集團幫扶、山地高效農業、鄉村旅游”四位一體的扶貧模式和長順縣“一業為主、多品共生、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山區扶貧開發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
在全省率先實施鄉鎮區劃調整,為跨越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深化改革方面,黔南州大膽探索,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了鄉鎮區劃調整工作。“十二五”期間,全州238個鄉鎮撤并為104個,鄉鎮平均面積從110平方公里增至25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從1.8萬人左右增至4萬人左右,鄉鎮統籌區域發展能力不斷加強,創造了“鎮園合一”的“黔南經驗”,鄉鎮自主發展能力不斷提高,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積極性空前高漲。
全力打造“國茶”文化品牌,都勻毛尖“引領黔茶出山”。
被賦予“引領黔茶出山”重任的都勻毛尖茶,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稱贊,并指示都勻把毛尖品牌打出去。同年7月1日,《黔南州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正式實施,是繼福建后全國第二個促進茶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成功舉辦貴州茶產業發展大會暨都勻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動,制作“都勻毛尖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百年馬尾繡紀念徽章”,并獲頒吉尼斯紀錄證書。“十二五”期末,全州建成都勻毛尖茶園基地近150萬畝,發展茶葉企業400多家,茶業從業人員30萬人,年實現茶產值14.82億元,都勻毛尖“國茶”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品牌價值評估達到181億元。
探索形成“5531”模式,助推社會治理持續向好。
“5531”工程是黔南州不斷探索形成的社會治理模式,指堅持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基層基礎、民生保障、生態保護“五位一體”統一抓,整合黨委、政府、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五種力量”合力抓,最大程度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精神、生理“三個層面”的需求,始終貫穿做好群眾工作“一條紅線”,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全面深入實施“5531工程”,黔南公共安全體系逐步完善,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維護群眾利益滿意率、干部作風改進認可率、反腐敗工作滿意率均位列全省前列,“生態之州,幸福黔南”正成為現實。
城鎮化建設邁出大步子,“大都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十二五”期間,黔南州按照“做強都勻、做大縣城、做精鄉鎮、做美村莊”的思路,加快形成以“大都勻”為核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間,都勻市成為全省唯一、西部第三的2015年度中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市,入圍“2015年度中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榜單、榮膺“中國宜居城鎮”稱號。“大都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化率從35.82%提高到46.5%,城鎮建成區面積增加58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間,都勻經濟開發區緊緊圍繞“以城為主、產業支撐、產城融合”工作目標,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強區兩大重點,通過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雙拉動”,用城市綜合體理念打造城市板塊經濟,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區域功能完備的產城互動型現代城市,確保都勻經濟開發區成為未來引領全州經濟、政治、文化、金融發展的火車頭,一座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新城區正在形成。
以荔波“全域旅游”為龍頭,黔南旅游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十二五”期間,黔南州把旅游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以一年兩屆旅發大會為平臺,以荔波“全域旅游”為龍頭,著力打造旅游精品線路。全力促進旅游業與中醫藥和大健康等相關產業聯動發展,著力打造極具核心競爭力的荔波“世界喀斯特自然遺產地”、三都創建“中國水族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平塘“國際天文科普示范區”等旅游名片,力爭把黔南南部建設成為“國際原生態旅游區”“國際休閑度假、山地戶外運動與養生養老旅游基地”,旅游總收入從168.19億元增加到425億元,年均增長25.94%。
世界最大口徑天文望遠鏡落戶平塘,催生新時期黔南精神。
2011年3月,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在平塘正式開工建設,使平塘一躍成為世界科普中心。2014年7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在視察平塘天文射電望遠鏡時強調,大射電望遠鏡建設創造了“追趕、跨越、領先”的FAST精神,黔南和全省都要弘揚這樣的科學精神,加快同步小康步伐。2015年4月,黔南州確立“追趕·領先·跨越”的黔南精神,以“精神勢能”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以“背篼干部”為引領,服務群眾水平邁上新臺階。
黔南州發揚首創精神,集中火力,有的放矢向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發起總攻,“十二五”期間,涌現出“背篼干部”“伙計干部”“快遞干部”這樣的優秀先進群體。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長順縣“背篼干部”被中央媒體稱作“貴州精神高地的太陽花”;荔波縣“伙計干部”將黨員服務與群眾情感完美融合;龍里縣“快遞干部”實現群眾困難和訴求“零遺漏”。“三個干部”搭建穩固民心橋,受到廣大群眾的由衷稱贊,得到了中央、省委的充分肯定。(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