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蔓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大眾傳媒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課程平臺的探索與構建
吳卓蔓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各種網絡新應用也不斷涌現、不斷更新。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大眾傳媒迅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大眾傳媒很早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面廣、接受新信息能力強、對信息的需求量大,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考事情的方式和生活行為的習慣,這使得各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和教育將要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本篇文章基于這種大眾傳媒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載體,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大眾傳媒;思想政治網絡課程;教育模式
網絡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一部分,不僅在它自身的技術上不斷提升,而且對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不斷擴大,如政府服務業、商業貿易的應用、個人生活等方面都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對大眾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方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力。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網絡的出現而產生,并且在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不斷發展。大眾傳媒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是表現為多方面的,它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政治的穩定與文化的傳承①。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建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同時也需要應對各式各樣的挑戰,但是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十分清晰的。
1.1 行為習慣方面的影響
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極大的熱情并且接受能力較強,他們走在時尚潮流的前沿。大眾傳媒時代打破了以往信息壟斷的局面,網絡的出現為大學生編織了一張信息網,它可以把全球的政治、文化、經濟、藝術、科學等信息全部納入其中,信息的全面性更加便于大學生對信息的采集,可以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抬高大學生的視界②。大眾傳媒、網絡的出現創新了學習和交流的方式,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思想上積極進取,不斷的提升自我。但是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一些不利于思政教育的信息也是同時存在,不利于將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往正確的方向上引導。
1.2 生活方式方面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的出生、成長都是伴隨著網絡和信息的便捷化,他們可能隨時都接觸并且傳播到最新的資訊,同時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身上都帶有強烈的標簽色彩,對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在生活方面,他們不在通過報紙、電視和廣播來了解新聞,而是隨時都通過新聞資訊的app或者微博來知曉新聞事件,并且不再是以天為新聞的計算時間單位,而是以小時甚至分鐘來更新新聞資訊,了解最新動態。電話、短信也不是常用的社交工具了,微信、微博和QQ成為了不離手的交流軟件,購物也不是商場、超市,而是淘寶、京東等購物網站,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卻知曉一切的方便快捷。雖然網絡和大眾傳媒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便利,卻也有負面影響,如有些大學生患有社交恐懼癥,而且不是個例,普遍都是網絡上能說會道、觀點犀利、講話風趣幽默,實際上卻木訥、不善表達等,這些都是大眾傳媒背景下的不利影響。
1.3 學習方式方面的影響
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全國各地的公開課,甚至是國外頂尖大學哈佛、劍橋里優秀教授的演講,這樣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觀點,學習到不同的優秀的觀念,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思路。網絡可以讓大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知識點、觀點和研究出的成果,但網絡的傳達若是不到位或者產生一些錯誤信息易導致大學生理解錯誤或是歪曲信息,一些別的信息也容易干擾大學生的思維,剛從高考放松來到大學的學生,在沒有壓力和外界環境束縛的情況下也易沉迷于一些網游。
大眾傳媒在發展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為大眾傳媒提供宣傳的方向和專業的人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信息互動傳播的過程,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大眾傳媒可以作為一種傳播渠道、采用多種的傳播方式和方法將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通過影響他們的思維和行為達到認知、意識和行動的統一③。
2.1 大眾傳媒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第一,大眾傳媒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物質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大眾傳媒的利用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大眾傳媒的多元化和多變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多樣且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大眾傳媒使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僅僅是以前單一的課堂化教學模式,以人際傳播為主。而現在的政治教育有通過一些報刊、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地傳播,有利于將正確的、具有導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傳達給受眾,從而產生影響④。最后,大眾傳媒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主體與受眾客體緊密聯系起來?,F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殘酷的競爭,人們面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多,心理問題不斷地產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傳播正確的思想外,還要去深入的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內心世界、心理狀況,從而更好地掌握他們心理產生的變化,來解決心理存在的問題。
2.2 大眾傳媒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就是國家或整個社會是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社會的成員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管理且產生一定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國家和社會要求的人⑤。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共同建構了一套大眾傳媒傳播的流程,隨著影像技術的創新、印刷技術的革新、電子傳播技術的提升等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更多的進入了直觀的“視覺化”、“圖像化”時代。這種傳播方式雖然帶給了受眾視覺和聽覺上的便捷,但也使得現代社會越來越來膚淺、浮躁,容易將一些錯誤的消費觀和審美觀傳遞給受眾。這種圖片、聲音、影像技術的標準化、固定化、統一化的模式容易使受眾的形成一塵不變的思維模式,使受眾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減弱,導致受到教育的對象思維模式教條化和無主體思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這一文件主要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要在課堂中完成,課堂教學是主要形式,還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等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其他學科課程中起帶頭作用?!兑庖姟愤€特別強調,“除了政治本科,其他學科的教師也要不斷地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其本科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奇特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也在自覺的加強思想道德修養⑥。”據此,我結合當前網絡發展狀況試著提出了幾種網絡教學的形式。
3.1 高校內的思想政治教學網站建設
高校內設教學、科研單位包括內設行政機構、科研機構和教學單位。現在高校校園網絡的建設,除了專題性的網站外,多屬于工作平臺性質。在這樣的架構下,高校內設行政、科研機構的網頁建設,多數均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內容設計,但在事實上,這些內設機構網頁上的內容,作為一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也應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進行建設,使其充分地發揮作用。高校的教學院系,作為教育教學的基層單位,其網頁建設的學科專業特色較強,與學生所學專業關聯度高,學生關注度高,實際瀏覽次數多。因此,在學院網頁中的黨建欄目、學生工作欄目、團學活動欄目中也應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材料,可以將其視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之一⑦。
3.2 其他新興網絡載體的建設
首先,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這些新興網絡媒體。“微博”、“微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前社會輿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方式,大學生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了,微博、微信是他們獲取信息、發表言論和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⑧。教育工作者們應該通過微博、微信與學生建立雙向互動的關系,利用微博、微信不斷收集新鮮訊息和學生的狀況,同時發布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如評獎評先、心理咨詢、主題教育、會議訊息等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但在訊息傳達有效的同時,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博的權限自由,發布一些煽動性、負面和虛假信息,來引起群眾恐慌,所以教育者需要提高警惕的同時樹立學生正確看待信息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的獨特優勢,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但同時也要關注它不利于思想政治學習的一面,避免對學生進行誤導,以此來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其次,網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方式應該在已經熟練地情況下不斷提高創新。在大眾傳媒背景下,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將計算機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在結合傳統的投影“錄像”幻燈等教育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學科的特殊要求,進行合理設計,從而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優⑨。大學生是新鮮事物的追逐者,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不斷吸收、學習最新的信息,教育工作者應該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總之,在大眾傳媒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是靜止的,應該堅持創新,同時與其他網絡教育形式相結合,進行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工作者堅持不斷學習、接收新訊息,不斷提升自己運用網絡的能力,將其它網絡教育形式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還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新方法,通過各種網絡教育來傳播先進的理念,使得思想政治教學更具有靈活性,進而增強了大學生的參與性,可以與之形成良好的互動,有益于思想政治的宣傳教育,也有利于大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注釋:
① 梁慶婷,陳勇,陳旻.大眾傳媒思政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② 徐曼.“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③ 劉一含.大眾傳媒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④ 陳妍.論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影響力及其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9.
⑤ 李宏博.現代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16號)[N].光明日報,2004-10-15.
⑦ 李方裕,楊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設探析[J].教育探索,2011(8).
⑧ 黃春麗、張文超、張浩男,微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⑨ 吳江海.論網絡環境背景下多媒體在法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法制博覽,2013(2).
⑩ 李東沙.“慕課”掀起在線教育風暴或醞釀高等教育新革命[N].中國青年報,2013-5-23.

[1] 梁慶婷,陳勇,陳旻.大眾傳媒思政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 3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
[3] 徐曼.“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4] 劉一含.大眾傳媒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5] 陳妍.論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影響力及其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9.
[6] 李宏博.現代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16號)[N].光明日報,2004-10-15.
[8] 唐榮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功能探析[J].新世紀論叢,2006(2).
[9] 李方裕,楊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設探析[J].教育探索,2011(8).
吳卓蔓(1993.12-),女,漢族,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科教學(思政)。
G642
A
1672-5832(2016)09-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