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升
中國夢海外宣講研究
楊云升
中國夢的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們幸福,就是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然而,國際社會對中國夢的了解不盡相同,還存在模糊認識甚至誤解,這需要我們的耐心宣講。中國夢的外宣工作充滿挑戰,需要宣講者精心準備,循循善誘,沉著應對,同時,還需要宣講者具備良好的外語水平和心理素質。
中國夢;外宣;研究
2016年初,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教育部門因公出國人員、在國外留學生等涉外人員充分利用機會,向外國人宣講中國夢,爭取人人成為外宣中國夢的使者。2016年7月29日,應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馬丁·查韋斯教授的邀請,筆者利用到達爾文大學參加孔子學院理事會的機會,給達爾文大學師生、達爾文市社會團體人員做了題為“中國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Chinese Dream Belongs Both to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的演講。當時南海仲裁案甚囂塵上,中澳之間的政治環境并不理想,有人擔心宣講中國夢會出現尷尬場面。鑒于筆者在國內已經給留學生宣講中國夢達兩年之久,有一定的經驗,盡管忐忑,還是勇敢登臺。演講時間為兩個小時,包括半小時的提問環節。結果,演講獲得圓滿成功,聽眾紛紛與筆者合影,一位年近七旬的牙醫號稱是“中國通”,公開表示這是他聽到的最好的中國演講。人民網駐堪培拉記者站給予報道。因此,筆者認為把內涵豐富的中國夢以外國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對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1]04。何謂復興?就是再次興旺發達的意思,那么,怎樣的國家或民族有資格、有魄力高舉復興的旗幟?“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1]08-0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孫業禮主任指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1]05。
中國夢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國外的高度關注,從國外政要、學者到新聞媒體紛紛發表評論,許多都做出了積極評價。

表1 外國政要、學者的評價

續表

表2 國外媒體的評價
從表1-2可以清楚地看出,上述國外政要、學者、新聞媒體都認同中國夢,高度評價中國夢,可見中國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夢的實現不僅有利于中國人民,也有利于世界人民。
一些外國政要、學者和新聞媒體對中國夢評價很高,而來華留學生和國外民眾對中國夢的認知如何呢?從2014年9月起,筆者對海南大學留學生進行了系列問卷調查、作文搜集、訪談等工作,對相關數據進行了梳理。同時,對來訪的外國學生團組也有問卷調查。2016年7月在澳大利亞達爾文大學演講前,也發放了調查問卷。綜合上述信息發現,與國外政要、學者和新聞媒體的積極反應不盡相同的是,外國民眾對中國夢的認識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剛到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對中國夢的認識比較粗淺,甚至有些誤解,這可能與他們忙于學業有關,或與本國的某些媒體和人士的誤導有關。

表3 2016年9月對留學生新生的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5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

續表

表4 2016年7月在澳大利亞的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33份)

續表
對比表3與表4,我們會發現明顯的不同。表3是對2016級部分留學生新生的統計數據,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留學生背景相差很大,對中國夢的認識也有許多分歧。表4是對澳大利亞達爾文大學師生和部分社會團體人士(以下簡稱達爾文大學)的問卷結果,他們對中國夢的認識相對集中。數據分析發現,對中國夢的認識程度方面,表示“非常了解”或“有些了解”的,留學生占33.3%,達爾文大學占39%,相差不大。但有53.3%的留學生幾乎不了解中國夢,而達爾文大學在這個問題上只有12%。有43.3%的留學生沒有聽到本國人談論中國夢,而達爾文的比例為27%。有20.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夢不可能實現,在與留學生交談中得知,他們認為中國經濟下滑、老齡化等問題會嚴重制約中國夢的實現,但達爾文大學認為中國夢能夠實現。對中國未來的看法,有13.3%的被訪留學生認為中國會更糟,而達爾文大學認為中國會更好。對中國未來最嚴重的問題一項,污染仍然是最嚴重的,60%的留學生認為污染是最嚴重的問題,達爾文大學有高達73%的受訪者持此態度。對政治制度認識方面,有16.7%留學生認為是個嚴重問題,達爾文大學有18%的人有同感。當問及中國強大以后會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留學生回答“沒有幫助”一項為20%,“災難”一項為6.7%,兩者相加超過四分之一,令人感到心情沉重,而達爾文大學的比例分別為21%和0。因此,中國夢的外宣力度有待加強,中國須加快速度傳遞正能量,讓外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了解中國夢的內涵與外延,認識到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認識到中國的富強只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益處,而不會威脅到其他國家,進而逐漸消除外國人的戒心,與中國人一起實現這個造福世界的夢。
面對海外民眾對中國夢認識不足甚至誤解的現實,面對一些對華存在某些敵意的國家,中國夢的外宣工作并不輕松,甚至存在難堪的風險。為了順利開展中國夢的外宣工作,宣講者必須精心準備,循循善誘,沉著應對。同時,宣講者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外語水平。
(一)精心準備
2016年5月24日,筆者收到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馬丁.查韋斯教授的邀請函,邀請筆者在出席達爾文大學孔子學院第七屆理事會期間,作一場題為《中國夢》的演講,以便讓達爾文大學的師生和部分社會團體代表有機會聆聽來自中國人關于“中國夢”的聲音。收到邀請時可謂是忐忑與激動并存,忐忑的原因是第一次真正在國外大學的講臺宣講中國夢,一切都是陌生的,存在著許多不可預知的難題。激動的原因是我可以向外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傳遞中國正能量。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提出中國夢的理念以來,筆者一直高度關注,通過電視新聞、報刊雜志、網絡媒體、學術專著、學術會議等不同途徑深入了解中國夢,特別是中宣部編寫、學習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潮 中國夢》問世以來,筆者反復研讀,反復觀看所附光碟。2014年9月,筆者開始給留學生新生開設《當代中國》選修課程,時間是一個學期,選用的教材就是《百年潮 中國夢》。到目前為止,已經講授第五輪了,經過較長時間的鍛煉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收到達爾文大學邀請后,經請示了學校黨委、宣傳部主要領導,得到批準后,經過近兩個月的精心準備,演講初稿形成。筆者把150頁圖文并茂的PPT講稿裝訂成冊,報送學校黨委各位委員審閱,學校宣傳部又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參加審閱,最后定稿,可以說演講稿是集體智慧的成果。
(二)循循善誘
給外國人講中國夢壓力巨大,必須循循善誘。不少外國人對帶有政治性的內容興趣不大,如果把中國夢講成了中國政治課,很有可能引起他們的反感,因此,如何掌握分寸非常重要。筆者在給留學生授課時,注意把中國夢與中國歷史、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民生等許多方面融入其中,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課堂聽課。在達爾文大學演講中,筆者采取類似的方法,引用大量數據證明:中國夢是和平之夢、發展之夢、富民之夢、助人之夢。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強大的中國不僅造福于中國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人民。中澳的貿易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就是中國崛起最大的受惠國之一。在娓娓道來的事實面前,在歷歷在目的數據面前,任何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一定會被打動。
講中國夢必須面對眾多復雜的政治、歷史事件作妥善處理。講中國夢就要講復興,復興就是曾經輝煌但中途敗落,而敗落的原因有自身的問題,也有外敵入侵等外來因素。自身原因要剖析到位,外部因素要分析透徹,只有這樣才能讓聽眾心服口服??v觀我國近、現代史,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從抗日戰爭、抗美援越到中印之戰、珍寶島之戰再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等,都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都無法輕松繞開。外國人所接受的教育千差萬別,有些甚至是在混淆是非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很難接受新的觀點。筆者給留學生講課采取的方法是:首先,介紹當時中國與國際形勢,分析戰爭起因。其次,準備一些戰爭圖片或短片讓留學生觀看,之后讓他們發表看法,特別是讓與上述戰爭有關系國家的留學生先講,讓他們以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去看待那段歷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為戰爭狡辯的事情。因為慘烈的戰爭畫面,無辜平民的大量傷亡的事實,都在提醒著留學生們對戰爭罪惡的認識,誰都不想讓硝煙彌漫的戰爭狀態找上門。最后,順勢利導指出中國夢的重要意義:中國夢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夢,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世界穩定的重要力量。
(三)沉著應對
在宣講中國夢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聽眾提出的尖銳問題,面對這樣的場面,演講者必須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遇事不慌,沉著應對。給留學生授課時,有些留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刻薄。比如,有個歐洲留學生提出:中國人為什么貧窮的時候可愛,富裕以后可惡?還有些留學生提出:為什么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比以前低?為什么非洲比中國人窮但比中國人幸福?等等,不一而足。面對這類的問題,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同情弱者是人們普遍的心理,同時,妒忌之心人皆有之。窮人屬于弱者,他們卑微的舉止行為讓富人很是受用。多年來,國際社會習慣了貧窮中國的卑微,一旦中國人逐漸富裕起來,腰桿直了,表現得不那么卑微了,甚至要與西方大國的人們平起平坐的時候,哪些“富人”覺得不自在了,開始貶損中國人,這是“刻板印象”[5]在作怪。至于中國人沒有非洲人幸福的問題,有統計數據嗎?有身臨其境的經歷嗎?能舉例說明嗎?這么一問,故意找茬的學生變得啞口無言。另外,中國出現的一些貪腐瀆職、環境污染、食品危害、不講公德等事件,確實給留學生造成不良印象。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是:首先承認問題的存在,絕不回避問題,否則會顯得欲蓋彌彰。其次,讓學生討論這些問題,看看是中國獨有還是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交流、梳理這類信息,他們很容易發現這些問題不是中國獨有,許多事件具有普遍性,有些國家的情況比中國還要糟糕。中國政府敢于披露這些問題,就是要想方設法解決這些問題。
在達爾文大學演講的互動環節,有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發問:“鴉片戰爭前,你們當時的清政府是如何對待東印度公司的?”這位老人顯然是要把鴉片戰爭的起因歸咎于中國。眾所周知,18世紀中國深受鴉片之害,在1773年前后,每年流入中國的鴉片高達900噸,而1838年達到1400噸[6],罪魁禍首就是英國皇家特許的東印度公司。面對這種挑釁性的問題,我沒有驚慌,而是沉著回應:“請問先生,如果中國現在每年向澳大利亞輸入1000噸鴉片,您如何應對?”毒品貿易歷來為人類所不齒,中國采取正當手段懲罰不法商人,保護國人健康,有何問題?聽罷筆者的回應,老人急忙說道,這個問題過去了,不提了。
(四)良好的英語水平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國際學術報告的舞臺上,流利的英語、充實的內容、大方的姿態已經成為基本要求。因此,演講者在英語語言方面必須具備以下素質:第一,準確的語音語調。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英語近音詞很多,如果發音不清、語調不準,很容易產生歧義。第二,用詞必須精準,英語的近義詞非常多,但精準詞義差別大,且搭配不同,必須認真對待。第三,圍繞主題盡可能多地準備英語詞匯和表達方法,以備應急之需,因為在互動環節聽眾的問題往往超出報告人的準備范圍,準備不足極易出現尷尬場面。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中國向世界傳遞和平崛起的最強音,這一聲音令熱愛和平的人們為之振奮,令迷茫的人群陷入沉思,令少數人為之膽顫。不管國際社會如何反應,我們都應該時刻準備好,抓住一切合適的機會向國際社會宣講中國夢,宣傳中國的和平崛起,傳遞中國的正能量,消除國際社會的疑慮和擔憂,為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一份責任。
[1]百年潮 中國夢[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管克江.外國政要眼中的中國夢:相互借鑒 追逐夢想[EB/OL].(2013-11 -13)http://theory.people.com.cn.
[3]中國文明網:鄭熙文.外國政要高度評價中國夢 [EB/OL].(2014-10-09)http://www. wenming.cn.
[4]宣傳家網:海外媒體眼中的“中國夢”[EB/ OL]. (2013-04-10) http://www.71.cn.
[5]刻板印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6]360百科:不列顛東印度公司[EB/OL].(2014-11-24)http:baike.so.com/doc/6612102 -6825894.html.
(作者系海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
G125
A
1004-700X(2016)06-0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