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興文 張朔人
明清小冰期與海南島寒冷事件述論
詹興文 張朔人
地處熱帶的海南島,因受明清小冰期影響,島內氣候隨之產生相應的變動,由此形成的寒冷事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筆者通過對該時段海南島寒冷事件的梳理,為人們了解海南氣候變動提供基本線索。
海南島;明清小冰期;寒冷事件
氣候與人類的關系密切。人類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與相應的氣候類型相適應,從這點來看,人類為被動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人類通過自身活動對自然界的生物圈施加影響(如砍伐或培育森林、人工建造大型水利工程等),使得局部乃至整體的生態產生改變,進而使氣候朝著人類不利或有利的方向發展。
海南氣候資源豐富,四季不明顯,夏季和冬季溫差不大。如明代嘉靖早期在儋州為官的顧岕所總結:“南海地多燠少寒,木葉冬夏常青,然凋謝則寓于四時,不似中州之有秋冬也。天時亦然。四時晴明,則穿單衣,陰晦則急添單衣幾層。諺曰: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又曰:急脫、急著,勝如服藥”[1]。
海南旱季(11月至翌年4月)、雨季(5月至10月)分明。干旱現象多發生在旱季,本島西部地區較為嚴重。雨季里,盛行西南風和東南季風,日照多、熱量豐富,熱帶氣旋(臺風)多,雨量充沛。
海南氣象災害為數不少。主要有熱帶氣旋、暴雨、冷害、海上強風、干旱、冰雹等。海南素有“臺風走廊”之稱,這種災害性天氣,每年一發乃至數發。氣候驟降中的冷害事件,對島內生產生活乃至生態環境有著較大影響。目前為止,鮮有此方面的相關論著,為此,筆者將從冷害的角度出發,探討自明代以來氣候冷暖變化及其趨勢。
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炎熱、高溫、少寒是其主要特征。明代唐胄指出:“瓊州氣無定候,夏不甚熱,遇西北雨則寒;冬不甚寒,遇東南風則暖”[2]。然而因氣候異動,天氣變冷并不少見。
明代之前,由于資料缺載,無法清晰其變化情況。明代及其以后,不同時期方志的編纂者通過“災異”的方式,將雨雪冰雹等災害天氣附于方志之后,可以發現這種災害性天氣對海南產生著較大的影響。從嶺南乃至全國氣候變化加以考察,可以發現海南島的氣候變化與之有著一定的同步性,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相關論斷為之提供佐證。
在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中,竺氏認為“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C左右。在這以后,年平均溫度有2-3°C的擺動,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時代。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并通過大量的資料,得出在1400-1900年明清500年間,異常氣候下“寒冷冬季”年代分布集中在“1470-1520,1620-1720和1840-1890年間”[3]。海南氣候所受的影響,在島內不同時期的方志中有所反映。
(一)小冰期在明代的影響
成化五年(1469)至崇禎十六年(1643)174年,寒冷天氣共有九起。按照竺氏第一時段的“寒冷冬季”“1470-1520”年代分布,海南情況與之基本吻合,并有向后推延的趨勢;第二階段,開始時間比竺氏預計的要早。
九起寒冷事件中,有六起為雨雹。這種強對流天氣,按照今天的解釋即是:地面冷高壓中心氣壓強度是這種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當該中心氣壓達到1060百帕以上,便形成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等惡劣天氣[4]。
“越中自古元無雪,萬州更在天南絕”,但是正德元年(1506)冬,遠在嶺之南的海南東南部萬州,突然之間遭遇雨雪天氣。萬州所人,弘治壬子科(1492)舉人,有宣化知縣履歷的王世亨[2]將其家鄉的這場災害以“長篇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首長詩為《正德瓊臺志》卷41《祥瑞》所記載。“茫茫滄海”“無障礙”,表明此場降雪之大;檳榔也“落盡山頭枝”、水中“死魚”之多,乃至人們拿去賣掉,足見溫度驟降幅度之大,實為歷史僅見。
萬歷三十四年冬天,海南“百物凋落,六畜凍死”,受災程度之大,由此可見。盡管方志沒有確定其范圍,可以肯定的是,瓊北是災情重點地區。

表2 史料中的清代寒冷天氣記載

續表2
(二)冷空氣對清代島內天氣影響
有清代海南現存的府州縣方志(府志4、瓊山6、澄邁4、臨高3、定安4、文昌3、會同2、樂會3、儋州2、昌化2、萬州2、陵水2、崖州4、感恩1,共42種),共記錄上述的31起寒冷事件。其主要時空分布為:
文昌,1662、1683、1713、1856、1876年,共5起;
瓊山,1684、1703、1707、1836、1864、1892年,共6起;
定安,1711、1815、1817、1819、1846、1862、1878、1892年,共8起;
萬州,1737、1763、1767、1768、1796、1812、1821年,共7起;
澄邁,1701、1815年,共2起;
臨高(1690)、崖州(1823)、儋州(1833)、感恩(1908)等州縣各1起。自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246年間氣溫,有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除了昌化縣外,寒冷天氣基本上侵擾到全島的各個地方,中部地區是否受到影響,因資料缺載無法斷定。其中,對東部定安、瓊山、萬州等地為影響較大,西部相對弱小。
第二,萬州為重災區。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三十三年(1768)五年,三次降溫;嘉慶十七年(1812)至二十年(1815)兩次降溫,開歷史先河。
第三,連片受災。嘉慶二十年,澄邁、定安、萬州,三州縣同時受災;光緒十八年(1892),瓊山、定安、屯昌,氣溫同時驟降。
第四,道光三年(1823),位于本島最南端的崖州,發生雨雹災情,是島內氣溫驟降的最低值。
崖州災情可作為島內寒冷事件的轉折點。在嘉慶道光50年內,全島共發生災情11起,波及范圍自北部瓊山起至南部崖州和西部儋州等地,這一時段屬于島內小冰期活躍時期。光緒十八年,瓊山、定安、屯昌同時受災,算是其影響的余波。這與竺氏的估算有著不小的差距。
總之,對上述寒冷事件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明代中后期,時隔100年的二次大幅降溫,清代嘉道50年間的寒冷期,表明明清小冰期在“炎天漲海”的海南島上較為活躍。
(三)民國余波
1912年民國成立以來,早期軍閥割據,1939年2月至1945年8月,日本侵占海南,動蕩局勢使得方志纂修缺少制度性保障,僅存幾部方志對該種天氣記錄多語焉不詳。長時段空缺,使得該時期發生災害情況難以復原。
感恩,1917年“閏二月廿七八,天雨雹,黎峒亦有”[5];文昌,1920年“二月十八日夜,雨雹下降,小者二三方寸,大者可滿方尺。北區一帶屋瓦多被破壞,有致椽桷露出者。庭間大雹堆積,水溝為之不通。一切墻壁花碎,痕如斧琢。至草木、薯芋盡無完葉,其鳥蛇動物亦間有擊斃者。自來雹災,此為特甚”[6];屯昌,1935年“重霜8天,雜草枯死如火燒,檳榔幼果脫落光”[7]。澄邁,1940年冬至次年春,有“冷濕4個月不見陽光”[8]的記錄。
在歷史記述中,東南部萬寧,南部樂東、東方等市縣,皆有不同程度冷事件發生。如此,冷空氣如何穿越北部、中部山區且未留下痕跡而到達上述地區?這些冷事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一)冷空氣南下路徑
1.北方冷空氣南下路徑。
相關研究表明,以東經110°為分界(大致澄邁與海口交界的經度一致——引者注),北方冷空氣對海南島入侵,可分成“偏西”“偏東”兩條路徑,即:增壓中心在“偏西”地區,冷空氣將經過川黔桂等地南下;另一條則是,冷空氣經過湖南、廣東南下[4]。主要通過以下三種形式對本島氣候產生影響:
冷鋒,北方的冷空氣南下,主動向暖氣團移動,掃過本島上空;
靜止鋒,冷暖氣團強度相當,鋒面在雷州半島和本島南部沿海間靜止或擺動;
冷鋒鋒消,所謂鋒消即指促使鋒面減弱或消失的過程。此對本島的影響主要是鋒面南移至華南沿海后消失,冷空氣擴散南下。
2.島內冷空氣通道。
中部五指山和西南部鸚哥嶺為隆起核心,海拔超過1000米的高山81座,超過1500米的有五指山(1867.1米)、鸚哥嶺(1811.6米)、鵝鬃嶺(1588米)、獼猴嶺(1655米)、雅加大嶺(1519.1米)及吊羅山(1519米)等,這些山嶺大致構成了東北—西南走向、相互平行的三列山脈。1500米以上的山峰數量少且彼此分離,是故“氣流竄穿少阻,屏障作用不十分明顯”[9]。冬季北方冷空氣南下,受中部地勢影響,島內東西、南北溫度產生明顯的差異。其中,強冷空氣,將會穿越中部山地直接影響到南部地區;較弱的空氣只能徘徊在北部,南北氣候迥異。
(二)對幾次冷事件的解讀
1.萬州雪事件。
理論上講,降雪天氣主要是大氣中“有較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3.0℃(冰點)以下”等條件構成,云中的溫度過低,小水滴結成冰晶,落到地面為雪花,這一過程即為降雪。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并帶著濕氣,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一般而言,降雪集中分布在氣候區屬中緯度至高緯度的地方,低緯度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或高原也有降雪的可能。
在唐胄的記述中,正德元年萬州降雪,對本島而言,并不具有普遍性[10]。寒冷空氣對瓊山、文昌、定安、會同、樂會等地沒有產生太大的天氣變化,卻在萬州降下大雪,究竟何種原因造成的?
萬州地處東南部、東臨南海、海拔高度在100米以下的沿海臺地上,按照上述解釋,該地似乎并不具備降雪條件。但是,“海洋氣流也能間接影響該區下雪的機會率,如果在高緯度地區一帶有較多暖流支配,會減低該區下雪的機會(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帶)”。那么,地處低緯、有寒流經過的地區,其下雪的幾率有可能增加。如果這一推測成立,萬州降雪事件似乎可以做出這樣的解釋:
本島東部地區的南海海區,冬季(當年10月至次年4月)主要受東北信風的影響,沿臺灣海峽南下是本海區冷空氣南下的主要路徑[4]。
據此,可以做出這樣的推定:正德元年冬天,北方強冷空氣在“偏東路徑”上,以“冷鋒”的形式迅速影響本島東部地區,前鋒到達萬州;而自臺灣海峽一路南下過程中增加了水汽、逐漸變弱的寒冷空氣同時抵達。二者交匯于萬州上空,于是便產生此次降雪。
2.崖州、感恩冰雹極端天氣。
道光三年(1823)十二月,在今天的樂東黎族自治縣濱海地方的黃流、赤嶺、賴洋諸村,一場大冰雹襲擊事件;民國六年(1917)閏二月底,一場雨雹在本島西南部地區感恩縣(即今天的東方市)及其縱深的黎族居住區內落下。如同正德萬州降雪事件一樣,島內其他地方并沒有類似降溫記錄。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陸海冷空氣交匯于此,從而形成極端的天氣,是這二起冰雹產生的主要原因。
陸地上,北方冷空氣沿著島內“偏西路徑”,從臨高、儋州、昌江等地一路南下。西部水域上空,由廣西東部經北部灣入南海冷空氣團,在南下過程中逐漸變暖,二者在西南部地區上空相遇從而形成“靜止鋒”。由于北方冷空氣的強盛,使得鋒面南壓,從而產生了道光三年、民國六年的崖州、感恩惡劣天氣。
[1]顧岕.海槎余錄 [M].北京:中華書局,1991:12.
[2]唐胄.正德瓊臺志:卷4《氣候》[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3]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4]海南省史志工作辦公室.海南省志·氣象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5.
[5]盧宗堂,等.民國感恩縣志:卷20《災異》[M].海南:海南出版社.
[6]李鐘岳,等.民國文昌縣志:卷10《災祥》[M].上海:上海書店.
[7]屯昌縣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屯昌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19.
[8]澄邁縣史志編纂委員會.澄邁縣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215.
[9]顏家安.海南島生態環境變遷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6.
[10]張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32-133.
(作者:詹興文,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朔人,海南大學研究員)
P461
A
1004-700X(2016)06-0054-06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海南人口發展與生態演變研究”(11XRK0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