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民盟的生存空間探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薛曉秀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 河南 開封 475000)
民國的政治邏輯與1944
——1946年民盟的生存空間探析
薛曉秀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 河南 開封 475000)
政治和武力的高度統一構成了民國政治的基本邏輯,這個邏輯本身又構成了民國政治基本的歷史局限。第三方面的政治主體——民盟,一個以言論和理性為武器的政團在1944——1946年的崛起和成就是極具理論意義的問題。
民國政治;民盟;生存空間
民國政治的基本規則在于:武力是政治的出發點和最終依據。政治和武力的高度統一構成了民國政治的基本邏輯,這個邏輯本身又構成了民國政治基本的歷史局限。這一歷史局限主要在于以武力為基礎提出的問題,很難以武力之外的方式而獲得解決,問題的基礎與問題本身不能統一。從民盟全部歷史活動的記錄來看,1944——1946年這段時間,是其最為活躍、最有成就的一段時間。民盟在其機關報《光明報》的一篇社論中自我界定:“他本身不是一個政黨,所以不要看作國內兩大黨之外,政治上又增多一競爭的單位。”它和國共兩黨的基本區別在社論中這樣提及:“就是大家都沒有武力,作其政治要求的后盾。”“他們的前途,只能以言論以理性去活動”①。一個以言論以理性去活動的政團,無疑是最為遠離武力的,因此也是最為遠離民國政治的邏輯的。從這一視角來看,民盟的崛起為民國的政治邏輯提供了一支標尺,從而可以測量出一個以言論以理性去活動的政團在民國政治的生存空間。
民盟誕生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現嚴重危機的時刻。一些中間黨派和民主人士奔走于國共之間,力圖維護團結抗戰,卻收效甚微之后,認識到要在危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要在國民黨高壓政策下得以保全和發展,必須將分散的中間黨派的力量聯合起來。于是于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成立了由三黨三派組成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1944年9月為便于無黨派人士參加,取消“政團”二字,更名為“中國民主同盟”。民盟在中國政治中的性質與作用,張瀾說:“民主同盟組織的動機,是因調解國共兩黨以求全國團結并無效,三十年春間,遂由各小黨派協商,結合國共兩黨以外之各黨派,而組織一民主政團同盟……居于國共兩黨之間,調和監督”②。此后,“大批愛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加入民盟,到1945年10月,全國約有盟員3000人,無黨派盟員占70%以上”③,民盟成了,也就是傳統的士大夫轉化為近代知識分子而形成的特殊政治力量和近代政治組織。
抗戰期間,第三方面發起的政治運動主要就是憲政運動,黃炎培認為在憲政運動中,民盟“如一群饑民,不思眼前如何得食,而爭研究明午之菜肴如何方為精美。”④最終由于民盟固有的軟弱性,憲政運動被國民黨掌控,成為一個形式上的政治運動,中共也在憲政運動中被邊緣化。憲政運動終于成為了遠離大眾、冷泠清清的貴族運動。
在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提出“聯合政府”的口號時,民盟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一口號的成敗,由此國共展開了對民盟的爭奪和分化。首先青年黨被國民黨分化出去,從而瓦解中共的聯合政府主張。民盟最初對聯合政府這一口號的態度是“怕得很”。林伯渠后來說:“我們把這個問題公開了,并很好地向他們做了解釋……各小黨派才答應了。”⑤1944年10月10日,民盟發表政治主張,鄭重表示:“立即結束一黨專政,建立各黨派之聯合政權”。 之后,民盟開創了在其全部歷史活動中最為有聲有色的政治局面。如果說憲政為第三方面提供了“研究明午菜肴”的前景,聯合政府則為之提供了“眼前如何得食”的可能。中共提出了民盟不敢提的參加政府這一問題,兩者由此在聯合政府的旗幟下建立起統一戰線,從而也開創了中共統戰工作最為有聲有色的局面,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也更加具體地、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
1944年9月6日,赫爾利來華,美國由此直接卷入國共政爭。繼赫爾利之后,中共也將民盟引入國共談判,民盟改變了在政治上的邊緣地位,獲得了直接參政的權利。國共談判的方式由兩方變為多元化的政治局面,一黨訓政體制受到破壞。蔣介石為對抗聯合政府的口號而提出的戰時內閣的主張,因民盟拒絕加入而胎死腹中。從中可以看出,民盟在民國政治中終于得到了一席之地。
國共提出的戰時內閣——聯合政府遇阻之后,兩黨隨即提出各自的第二套政治部署:提前行憲——“解聯”。國民黨方面準備召開國民大會,產生立憲政府;共產黨方面則準備召開解放區代表大會,成立“解聯”。兩個大會一旦召開,意味著中國將產生兩個政府。國共談判又陷僵局,第三方面及其政治代表民盟登場出面斡旋。毛澤東說:“中間階層是動搖的,無論哪個中間階層都有它的動搖性。堅決的階級就只有兩個:無產階級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他們的政治代表分別是共產黨和國民黨。自有資產階級也同我們爭領導權。自有資產階級也有它獨立的意見,有它獨立的政治團體,現在就是民主同盟。”“它有它的獨立的意見,它現在是‘左右開弓’,區別于兩方面,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一方面是不贊成國民黨一黨專政,另方面也不完全同意共產黨,它說它是站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中間。”⑥居中斡旋。蔣對此的態度是“無成見,諸君意如何,當照辦。”⑦此時的赫爾利也無能為力,只能表示對民盟的倚重。民盟提出了第三個建議:政治會議,并提出政治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國大問題。民盟和中共在停開國大問題上達成共識。然而在第四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上,民盟既未附和共產黨,也未附和國民黨,而是將問題推開,既表示由政府酌定,又表示意見未盡一致。
毛澤東論斷:“中國的政治力量是兩頭硬中間軟”。⑧兩頭指國共,中間指第三方面,具體講就是指民盟。但具體來說,民盟并非絕對的軟。在重慶談判的第七次會談中,在赫爾利的壓力下,國共在軍額問題上作了讓步,但在解放區問題上則均不讓步。此時,民盟又是左右開弓,持中間立場。民盟對中共的不滿主要是因為中共此次的談判不提聯合政府,側重于解放區與軍隊數額,并且民盟被排斥于談判之外。民盟的存在,和武力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他們對于武力多少有些輕視,對于中共在武裝問題上毫不松動的態度,多少也有些輕視。重慶談判結束之后不久,10月19日,民盟發表全國臨時大會宣言,表示:“中國民主同盟始終相信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是當前國家和平、統一、團結的唯一途徑”⑨民盟在聯合政府問題上持不妥協的態度,根本原因是因為只有聯合政府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民盟的政治利益。而解放區問題與民盟的現實利益,至少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出于利益的不同認識,導致民盟部分人士對中共產生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一直持續到政協會議之前。



民盟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條件必須是國共之間在合作的前提下存在著一定的對立。民盟之所以能夠取得第三方面的地位,主要得益于中共這個第二方面的發展。中共的力量越是發展,與國民黨這個第一方面的懸殊越是縮小,第三方面的政治空間得以拓展的可能就越大。這都緣于民盟與武力的關系,民盟與民國政治邏輯的關系。民盟的生存與發展,既是又不完全是民國政治邏輯的一個例外。正是由于民盟的“中間”地位,第三方面才得以獲得生存空間。
1944——1946年的中國政局,既是民國政治依據其固有邏輯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這個邏輯自身的歷史局限的表現過程。我們從民盟于1944——1946年的一系列活動,可以看出它為民國政治的邏輯提供的這一支標尺,測量出了一個以言論和理性為武器的政團,在民國政治中終究受制于國共兩個武裝政黨的關系,終究走不了多遠。雖然它的活動看似在民國政治的邏輯之外,但它的失敗卻也恰恰證實了民國政治的邏輯:政治和武力的高度統一,缺一不可。
注解:
①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0,第10~11頁。
② 四川師范學院《張瀾文集》編輯組編:《張瀾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7頁。
③ 民盟中央文史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簡史》,群言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21頁。
④ 《黃炎培日記》,1944年4月30日。
⑤ 《林伯渠文集》,第442頁。
⑥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第107、108頁
⑦ 《黃炎培日記》,1945年6月1日
⑧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第99頁。
⑨ 《中國民主同盟發表臨代大會宣言》,《新華日報》1945年10月19日
⑩ 《馬歇爾駛華》,第435頁
薛曉秀,女,山西省霍州市人,河南大學明倫校區。
TU238
A
1672-5832(2016)08-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