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乒乓球發球技術的探討與研究
——第30屆奧運會為例
陳曉霞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30屆倫敦奧運會現役優秀乒乓球運動員大賽錄像分析,對其他們在比賽中發球技術的運用進行歸納總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拋球高度的自主性,多元化的拋球高度,運動員可以結合自己的打法風格自主搭配。通過對第30屆倫敦奧運會男子單打1/4決賽、半決賽及決賽的運動員:張繼科、王皓、奧恰洛夫、莊智淵、梅茲、江天一、岸川圣也以及克里桑,女單運動員:李曉霞、丁寧、馮天薇、石川佳純、王越古、福原愛、李嬌、金景娥等,男女單打前八名世界優秀選手發球時的拋球高度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研究,對研究的男女單打運動員比賽中的發球技術特點進行詳細地記錄、研究和總結。
第30屆奧運會; 運動員;發球特點;技術統計;分析
21世紀初,ITTF(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為了增加比賽的觀賞性及連續性,對比賽規則做了如下修改:①21分制改為11分制;②小球(38mm)改為大球(40mm);③遮擋發球改為無遮擋發球。以上的修改導致發球技術進入一時的瓶頸期,接發球技術快速發展,相持技術成為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分制的縮小加快了比賽的速度,無遮擋發球是對手能清楚的判斷出來球的性質,使得發球從技術到戰術都發生了質得變化。規則的改變使得接發球技術由被動地位轉為主動,由過去的被動接球變為變為主動地接搶,或直接接搶得分;在新規則下,接發球一方完全能夠看清發球方的觸球形式,甚至可以預判出發球落點,所以能夠在比賽中積極主動,反而使得發球方在銜接發搶時的難度大大增加,此階段接發球技術不斷創新演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前8名男單、女單運動員發球拋球高度的統計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8名男運動員的發球拋球高度正呈多元化趨勢,對于整個拋球高度的對比來看,低拋發球還是占的比重比較大,占總發球數的61.8%。
從表2中可以看出,女單運動員以高拋和低拋為主,其中高拋占39.1%,低拋占44.8%。優秀女運動員發球時的拋球高度趨向多樣性,說明單一的發球拋球不利于自身技術的發揮,應通過加強拋球多元化的訓練,來改變單一的拋球高度給自身技術的發揮帶來的限制。

表1 男單運動員發球拋球高度的統計分析

表2 女單運動員發球拋球高度的統計分析
3.1 第30屆奧運會女子發球技術特點
優秀女運動員發球時的拋球高度趨向多樣性。單一的發球拋球不利于自身技術的發揮,應通過加強拋球多元化的訓練,來改變單一的拋球高度給自身技術的發揮帶來的限制。
3.2 第30屆奧運會男子發球技術特點
發球拋球的高度趨向多元化,原因:高拋球,增大了球下降時對拍的正壓力,發球速度快,沖力大,旋轉變化多,著臺后拐彎飛行,這種發球形式大多數運動員都能接住,容易判斷看清發球旋轉,所以結合半高以及低拋球,通過與發球引拍觸動作的快速多樣隱蔽結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李彥興.第51屆世乒賽男單決賽技戰術特點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4):66-69
[2] 何瑞映.第50屆世乒賽男子團體比賽張繼科發球搶攻技戰術特征的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0,38(12):45-47.
陳曉霞(1992—),女,漢族,山東冠縣人,在讀研究生,聊城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學專業,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G846
A
1672-5832(2016)05-02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