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萍 白曉雪 韓令慧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學校品德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
關 萍 白曉雪 韓令慧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品德的良好形成對人的身心發展意義重大,而現如今我國由于對品德教育意義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出現了品德教育資源的缺乏、品德教育課程內容缺乏、品德教育方法陳舊簡單、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等問題,從而導致了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系列的消極問題的出現。為了改善如今的品德教育現狀,要打破“應試教育”的理念,消除“重分輕德”的錯誤觀念;組建專門的品德教育負責人、干練的品德教育教師隊伍;豐富品德課程資源;遵循品德教育原則,采取有效的符合時代的教學方法;實現品德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完善評價制度;使學校與家庭有機銜接。以此加大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設,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問題;對策
1.1 品德教育方法陳舊簡單
品德良好的發展包括對道德認知的是非觀、對道德情感內化程度、道德意志的穩定性、道德行為的外現形式等的和諧發展。首先需要有專門的專業的教師使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其次,進行情感升華。隨后進行道德意志的培養,以形成良好品德習慣使他們能夠終身受益。最后,要做到學以致用、言行一致的,讓學生的良好品質得以真正發揮,用于實踐上。也就是說好的品德教育不緊要告訴學生該怎么做,還要使學生真正的去做、去實踐。但是,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方法都比較偏向于講授法,品德教育也一樣,老師在講臺上講,孩子在在講臺下面聽,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在學習上也缺乏實踐。這使學生的道德行為得不到發揮。也因為學校和家長一直對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也很難讓孩子把他學到的品德教育的知識發揮在生活中,對于他們是身心是否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也得不到重視,品德教育方法陳舊也使得學生的良好品德不能有效、良好的發展。
1.2 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
教育評價制度具有定向作用、診斷作用、鑒別作用、等。系統、合理、有效的評價制度合理的評價制度能給教育有一個正確、明了的方向;能對教育是否有效及時的進行診斷;能對教育本身進行評價,以做出合理的調整與改革;能讓老師及學生本人客觀的認識自己并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能更加有效的落實素質教育。
但是如今在小學品德教育教學中,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幾乎為零。由于品德教育課程得不到家長和學校的重視,所以品德課程也成了虛設。也就導致了,老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均得不到客觀、有效的評價。然而對于一般的老師和家長來說,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可以完全作為標準的評價標準,學習好的學生自然的會被認為是“好學生”,即使是有什么無理取鬧、不合理的行為也可以完全忽略不計。教師沒學期對學生的品德評價也完全是主觀化的,老師并不愿意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對每個學生做出客觀的評價。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導向、對學生的品德發展不能及時作出有效的診斷、學生對是非、對錯沒有清楚的認識,也成為了學生品德不能良好發展的隱患。
1.3 品德教育的學校正面積極性與家庭負面消極性的矛盾
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其中,學校是主導學生價值取向、內化素質的主要陣地。但不可否認,當前家庭、學校、社會的德育目標還缺乏一體化、一致化。社會、家庭中客觀存在的消極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之師。重智輕德的現象普遍存在,家長只關心孩子語文、數學的成績,同時把孩子的教育、培養問題全部交給學校,長期以往就削弱了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除了教育觀念上的偏差外,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有時不暢談、家訪有時不及時甚至不家訪、對家長有時還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也打擊了家長的積極性.有時我們還在經常埋怨家長素質為什么這么差。實際上是學校與家長長時間缺少溝通造成的。學校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家長素質及其價值取向的偏差而導致了畸形發展。這二者間的反差嚴重影響了學校品德教育課的質量。許多家長重智輕德,對子女文化課的成績十分重視,只要分數有提高,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愿意,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語文、數學的學習狀況,對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心理的發展關心的卻不夠。家長的片面育人觀是又一影響品德教育課程有效實施的潛在因素。
2.1 遵循品德教育原則,采取有效的符合時代的教學方法
當今時代需要的是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原有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顯然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在教育領域里,一定要從以本為本、以課堂為中心的模式下突破出來,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在更大的范圍內,通過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教育,以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為學校的品德教育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使教學環節設計上貼近生活,注重學生實踐,學以致用。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品德教育課的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注重學生的情感升華,使品德知識內化,促進學生內部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良好整合,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行為。在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以做及時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同時也要預防可能發生問題的出現。在課堂外,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來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時,教師能正確引導學生有正確的道德認識。使學生明辨是非。這樣,一方面使學生不會感到迷茫,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掌握解決現實道德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品德教育實踐活動。品德教育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接觸群眾,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逐漸提高道德認識,增強辨別是非能力。
2.2 實現品德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要有效地促進創新人才的發展,必須變革傳統教育評價理念,尋求新的更為有效的品德教育評價模式。首先,加大學校對教師班級品德教育工作、品德教育課程的評價指導力度。品德教育應該與智育一樣,實行教學評價制度。學校要對品德教育老師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一系列的過程進行全面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依照評價制度,對品德教育教師每階段的品德教學進行記錄、存檔以此作為教師晉升和評優的重要依據。在評價過程當中如果出現問題則立即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同樣對于工作積極和品德教育效果突出的教師應給予評定。這樣在優化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能提高教師對于品德教育的重視和積極性。其次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品德評價對學生的考核。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化水平和道德行為的真實體現是衡量一個人思想道德品質是否良好發展的標準。傳統的“卷面式”根本無法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衡量道德水平發展的程度[11]。因此,對學生品德素質的評價應該是靈活的、實際的、綜合的。學校要定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做出綜合的、客觀的評價。對于學生的課上、課下、學校內、學校外統統進行客觀的、全面的、系統的評價。使用思想品德教育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綜合運用,比如成長檔案記錄法、評語法等,并同時形成以學生自評為主、同學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德品評價機制。完善科學的、靈活的、全面的評價制度體系,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品德發展狀況,以順利的開展品德教育的進行。
2.3 學校與家庭有機銜接
家庭教育對一個的人身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只有短短幾年,家庭對人的影響才是終身的。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要積極主動的配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有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全面的配合學校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榜樣示范對學生的影響很重要。在家里,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對兒童品德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保持家庭教育與學校品德教育的一致性第一,使家庭教育遵循品德教育的循序漸進性原則。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恨不得讓自己的孩子一口吃成個胖子。為了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孩子多才多藝的發展讓孩子大量的學習各種技能,為了讓孩子能乖乖去學,就算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能做到有求必應,這樣過渡的做法會導致拜金主義、強烈的占有欲等的形成。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第二,克服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傾向,專制型的家庭容易子女的自尊心,長時間會導致孩子的性格暴躁、做事極端、言行不一、反抗心理激烈等問題。家庭氣氛溫馨,家庭成員相互尊重、地位平等的民主家庭才能使家長與孩子有一個能良好溝通、相互理解信任的環境是孩子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最佳環境。
家庭教育要認真服從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則要強化自身專業教育者的角色,積極主動地搞好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具體方式方法如:其一,事先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是有效的維持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是保證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學校了解的家庭包括:家庭成員信息、家長身體及學生身體狀況、家長工作情況等。以便在同家長共同實施教育、場長避短;其二,家訪、家長會是學校品德教育和家庭教育銜接的極好方式。通過家訪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家庭的內部突出關系,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家庭的變動情況等。家長也能及時全面的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成長狀況、心理變化等。這樣能增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信任與理解,能使教學活動更加順利、有效的開展。其三,用書信、成長檔案袋、短信類的文字向家長傳遞學生的成長信息,這類信息的特點就是及時、具有針對性等特點。
綜上所述,品德的良好形成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意義重大,而現如今我國由于對品德教育意義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出現了品德教育資源的缺乏、品德教育課程內容缺乏、品德教育方法陳舊簡單、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等問題,從而導致了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系列的消極問題的出現。為了改善如今的品德教育現狀,要打破“應試教育”的理念,消除“重分輕德”的錯誤觀念;組建專門的品德教育負責人、干練的品德教育教師隊伍;豐富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遵循德育原則,采取有效的符合時代的教學方法;實現品德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完善評價制度;使學校與家庭有機銜接。以此加大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設,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韓令慧(1991.11-),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白曉雪(1992-),女,滿族,遼寧省,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關萍(1989,10-),女,達斡爾族,黑龍江黑河,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
G621
A
1672-5832(2016)01-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