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健 侯雯玲 湯紅娟
(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研究現狀調查與分析
周健健 侯雯玲 湯紅娟
(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2010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啟動了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旨在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時至今日,該項目已開展五年,獲批項目近三百個,涉及中外優秀哲學、社會學、文學、歷史、經濟等近二十門類學科,為我國優秀文化作品的海外傳播做出了較大貢獻。本文采用統計和內容分析的方法,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項目類型分布、項目負責人、地域分布等幾個方面對“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進行了探究,通過調查項目現狀,分析存在問題,探索解決方法。
社科基金;學術外譯;交流
隨著國際間合作的不斷增強,全球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文化軟實力逐漸成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一環。為了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大力推動中國走向世界。國家“十二五”發展綱要提出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在此背景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一批外譯項目應運而生。國內各大主流媒體認為這是我國十多年來對外文化傳播事業的巨大成就,從內容范圍到參與機構都有了長足進步。在學術外譯項目快速發展,文化傳播和翻譯出版事業得到更多新的機遇背景下,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目前外譯項目工作還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要類別之一,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于2010年設立。主要資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優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增進國外對當代中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以及傳統文化的了解,推進中外學術交流,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目前,主要資助以下五個方面:①闡釋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優秀成果;②有助于國際社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發展實踐的優秀成果;③有助于國外了解中國發展變化、了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優秀成果;④有助于國外了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優秀成果;⑤研究人類共同關注話題、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有助于參與世界學術對話、反映我國為世界作出重大貢獻的優秀成果。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實行主持人負責制,主要資助中國學者在國內已出版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等8種翻譯優秀成果。
3.1 統計情況
根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數據統計,以2010年-2014年,通過結合具體調查項目,形成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共批準學術外譯項目立項281個,其中2010年13個,2011年41個,2012年74項,2013年67項,2014年86項,立項項目呈逐年平穩上升態勢。(表一)
3.2 學科類別數量
2010年-2014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獲批項目涉及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文學,歷史等學科門類20項,其中馬列·科社1個,哲學 35個,政治13個,理論經濟32個,應用經濟22個, 法學 20個, 國際問題研究 13個, 社會學22個, 體育1個, 民族問題 1個, 宗教 6個, 中國歷史32個, 世界歷史 2個, 考古 3個, 中國文學25個, 外國文學 1個, 語言學4個, 管理學 7個, 教育7 藝術10個(表二)。經濟,哲學,歷史,文學四個領域共占全部項目53%,從中可以看出,“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學科種類比較齊全,但人口學、黨建政策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還未出現在項目中,后來的申報者可以把這些領域作為研究目標。
3.3 項目研究人員中與機構
通過梳理2010年-2014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項目的負責人和機構發現,項目負責人為個人的均具有中級以上職稱,項目負責人為單位的均為重點出版社和211、985高校。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211,985高校人才優勢突出是項目參與的主力軍,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普通高校和社會組織機構參與到外譯項目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較大。
通過上述數據顯示,近年來,通過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翻譯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學術外譯項目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國家的資金,政策,資源的支持下,吸引了不少外譯人才,機構的參與,改善了以往譯文質量不佳、種類匱乏、選材老舊等問題,也受到了國內外讀者的好評。但在這繁榮發展的背后,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與海外優秀的文化傳播實力相比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4.1 非985、211高校和社會機構參與度嚴重不足
通過整理近五年來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發現,目前,外譯項目研究參與的主體是985、211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教學與研究人員,社會組織、非985、211高校參與度嚴重不足。這種研究體制會帶來較大弊端。首先,由于收到高校研究人員教育背景與學術興趣的影響,外譯項目中,絕大一部分立項項目都是學術理論問題,國家戰略、社會需求導向的咨詢型研究嚴重不足;其次,由于參與者來源十分狹窄,會造成在信息溝通渠道不暢,成果互享方面難以形成高效的學術協同合作;最后,由于參與單位都是在政策、資源、人才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申報項目難度較低,長此以往,會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現象,形成外譯項目申報壟斷局面。
4.2 小語種項目較少
據統計,除了漢語和英語,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等語言使用人口均超過一億人,這些國家和地區是都是比較龐大的外譯接受群體,但縱觀“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二百多個獲批項目,95%以上研究者的選題為中英文本外譯,只有寥寥幾個研究者選定小語種為研究方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專門從事小語種專門研究的人員機構很匱乏;其次在于小語種扶持力度較弱、投入不夠,難以保證研究人員和機構開展相關工作,造成對小語種研究人員機構缺少吸引力。
4.3 缺乏對海外讀者接受心理的考慮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有部分方向選題沒有充分考慮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過多的強調譯者主體性,把自己想讓別人知道的等同于讀者想要了解的,造成部分外譯項目的成果不能被海外讀者接受,甚至反感,無法發揮應有作用,造成資源浪費和負面影響。
4.4 研究熱點冷熱不均
在所有“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獲批項目中,經濟,哲學,歷史,文學占了半壁江山,這一現象有利于確保研究的系統性,形成規模效應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也容易造成研究面過窄,對學術知識面的拓展不利。對于人口、民族等“冷門”學科領域的支持,既有利于學科門類的綜合發展,也有利于海外讀者增進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開展五年以來,廣大高校研究人員積極參與,成果斐然,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普遍好評,我國長期以來譯作不被重視的情況得以改善,但中華學術外譯工作仍舊任重而道遠,我們在滿懷對美好未來期望的同時,要深切關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和準則,讓更多優秀譯作參與進來,共同譜寫中華文化外譯工作的華麗篇章。
[1] Munday,J.2012.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ition)[M].New York: Routledge.http://fz.people.com.cn/skygb/sk/
[2] 孫致禮. 關于我國翻譯理論建設的幾點思考[J]. 中國翻譯 ,1997 , (2):10-12
[3] 李雪濤. 對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幾點思考[N].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1
本課題由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ycjj2015012)
周健健(1989-),男,江蘇省響水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侯雯玲(1991-),女,山東省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
G40
A
1672-5832(2016)06-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