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翔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對啟蒙理性的回應
——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關系分析
唐逸翔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浪漫主義作為十八世紀最為重要的思潮,其影響幾乎涵蓋在其之后的全部思想領域,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對于啟蒙理性的懷疑和反抗促成了日后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出現,但對與三者之間的聯系三者之間的討論則不多,本文正是出于此對三者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和探討。
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啟蒙理性
“從十八世紀后期到今天,藝術、文學和哲學,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廣義上所謂的浪漫主義運動特有的一種情感方式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連那些對這種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對它也不得不考慮,而且他們受它的影響常常超過自知的程度以上。”①羅素在他的名作《西方哲學史》一書中在關于浪漫主義的專門章節的開頭如是說。
浪漫主義并不是一個哲學思想,而是一種對于公認的倫理標準和審美標準的反抗,這種公認的倫理標準和審美標準是由啟蒙運動所帶來的成果。啟蒙運動中以理性旗幟驅散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與專制主義,確立了人類的現代性。在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啟蒙運動以理性原則來審視一切,以理性精神來重塑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啟蒙運動的積極作用在于幫助人類擺脫了精神的束縛,啟迪了民智。但同時啟蒙運動要求以理性來衡量萬物,將一切神秘、夢想之物都驅散出去。這直接導致了藝術史中新古典主義的興起,大衛的《賀拉斯兄弟之誓》正是啟蒙運動思想的最好體現,畫面所描繪的是古羅馬傳說的故事。情感的表達在這幅畫中退居次要的位置,畫面中看不到個人情感的流露,城邦的利益顯然高于個人的利益與家族的利益,而榮耀和自我的犧牲是公民義不容辭的品質。
浪漫主義對于啟蒙運動的反抗首先體現在對理性所忽視的個人情感(想象、直覺)的召喚,“生活的魔力賴以存在的基礎,正是一片黑暗,我們存在的根正是消失于其中以及無法解答的奧秘之中。這就是一切詩的魂。而啟蒙運動則缺乏對于黑暗的最起碼的尊敬,于是也就成了詩最堅決的敵人,對詩造成了一切可能的傷害。”②正是從這里出發,浪漫主義走上了一條反抗理性對詩意生活摧殘的道路。
其次在機械力學的影響下,啟蒙理性者普遍將自然視為按一定規律運轉的機器,釋然所具有的生命靈動和神秘面紗被撕下,“人類的理智戰勝迷信,將統治去魅化的自然”這是每一個啟蒙者所信奉的。浪漫主義者不滿足于啟蒙理性這將自然貶為喪失意義的存在,因為這樣從根本上損壞了人類創造性的精神家園。
對于啟蒙理性者的批判很快轉化為實踐,德拉克羅瓦的《薩爾丹納帕勒斯之死》中描繪的是亞述的統治者薩爾丹納帕勒斯在被米提雅人破城之后自焚而死的故事。因恐懼而變形的女人體、滿地散亂的珠寶、隨處可見的刀光劍影。
透納所繪的《暴風雨:駛離港口的汽船》中對于海洋中的洶涌波濤使用的是一種迥異于皇家繪畫的方式,初看起來用筆簡單、隨意,但拉開距離再來看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磅礴氣勢,是浪漫主義中對于自然所隱含的無窮力量所帶來的生命與死亡的極端體驗。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談到浪漫主義的最后時說 “浪漫主義運動從本質上講,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從社會習俗和社會道德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關系很是微妙——現代主義興起時曾經旗幟鮮明的反對浪漫主義,但現代主義又從浪漫主義中吸收了很多東西,甚至在現代主義的早期有人也將其稱為新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不但從浪漫主義那里繼承了對于自我、主觀、幻想的表現,而且其更進一步,在浪漫主義者那里他們只是強調“想象的世界是永恒的世界”而到了現代主義者們更進一步的強調“主觀的真實是藝術家唯一的真實。”由此我們發現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雖然都強調表現自我的主觀,但是浪漫主義者對于客觀現實還是給予了保留,在浪漫主義的作品中側重強調主觀現實,由此來看浪漫主義者們還是受到來自亞里士多德“模仿說”的影響,對于客觀的描繪依然有所強調。
其次浪漫主義者雖然看起來對于“自我”和“主觀”的表現,但浪漫主義者還是著重表現理想,理想與情感之間有著相通的邏輯。但在現代主義這里“自我”和“主觀”變成了對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探索。對于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瘋狂與半瘋狂的意識的描繪才是現代主義的主要方式。以達利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以古典的寫實手法描繪的變形的時鐘,不只是不知為何物的奇異生物,這些都是在所謂的“偏執狂的苛求”的方式下對于自己內心幽深處的諸種幻覺式沖突的深度挖掘后的展示。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極難被定義的概念,這不僅是因為其涵蓋的理論極為的龐雜,而且很多被我們認為是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家拒絕承認自己是后現代主義者,但是一些后現代主義者的共性是我們可以來討論的。“后現代主義”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左右,用于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要超越啟蒙時代的范疇。”從這一點來看,后現代主義是接過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旗幟對理性主義展開了批判。啟蒙理性所倡導的科學主義的思維——歸納推理即以事物的原型發展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本質性規律。而后現代主義最為主要的內容是反本質主義的,“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質,只剩下延異與蹤跡的游戲,自然也就沒有什么穩定的結構或者需要適應的模式。”③
后現代主義對于啟蒙理性的批判是對浪漫主義傳統的繼承,也正是在這樣的繼承之上,是后現代主義對浪漫主義的“超越”。浪漫主義在其精神氣質上是一種典型的貴族式、精英式的,但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其是被平民化的精神氣質所取代,博伊斯所說的“人人都是藝術家”正是對于這一轉變的最好的佐證。同時技術的進步促使機械復制時代來臨,使得藝術品上的光暈消失,而這種崇高式被消減則是由技術的震驚加以補償。
浪漫主義是對古希臘酒神精神的繼承,也是對啟蒙運動中的理性的反抗。在其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都延續了這種對于啟蒙理性的批判,它呼喚個人的情感、想象和直覺,同時開啟了后來者的反抗。現代主義者在浪漫主義者基礎上對理性傳統發出了挑戰并打破了藝術反映“客觀真實”。同時,將對于“自我”和“主觀”的表現由理想轉變為對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等方面。后現代主義則是對啟蒙理性的徹底的背離,走上了反理性、平民化、祛魅化的道路。對于理性的批判是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共同點。三者的對比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好的對各自的學說有完整的認識和了解。
注解:
①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② 施萊格爾.啟蒙運動批判.德國浪漫主義作品選.孫鳳城編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③ [美]斯蒂芬·哈恩.德里達[M].吳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
[1] 朱存明.論浪漫型藝術的現代轉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2] 本雅明.德國浪漫派的批評理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3] 伯尼斯`馬丁.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馮建明.西方藝術中現代主義的興起[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5] 施萊格爾.啟蒙運動批判.德國浪漫主義作品選.孫鳳城編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唐逸翔(1991-),男,漢,甘肅,碩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
B018
A
1672-5832(2016)06-02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