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曉雁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礦集團總醫院骨二科, 貴州 六盤水 553000
?
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在頸椎骨折前入路內固定術38例中的應用
繆曉雁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礦集團總醫院骨二科, 貴州六盤水553000
【摘要】目的:探討頸椎骨折前入路內固定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對策。方法:選擇76例行前入路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頸椎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給予系統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后隨訪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所有患者手術均取得成功,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6%,明顯低于對照組18.4%;觀察組術后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6.2±0.9)周明顯少于對照組的(7.4±1.3)周,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頸椎骨折前入路內固定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能夠進一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關鍵詞】頸椎骨折;前入路;內固定;圍手術期護理
頸椎前路內固定手術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手術視野好、出血少等優點,是目前治療頸椎骨折的最有效方法[1]。但由于頸前解剖結構復雜,使手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規范科學的圍手術期護理不僅可以保證手術成功,還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筆者結合臨床護理工作實踐,將頸椎骨折前入路內固定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間收治的76例行前入路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頸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及神經系統癥狀,頸部僵硬,活動受限。病例納入標準:有明確外傷史;X線、CT、MRI檢查證實頸椎骨折;受傷時間在3周內;有明確的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對治療方案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標準:陳舊性或病理性骨折;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以及血液系統疾病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37.3±2.5)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32例,高空墜落傷6例;其中全癱者12例,不全癱者26例。對照組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38.2±2.2)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35例,高空墜落傷3例;其中全癱者10例,不全癱者2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骨折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術前口頭宣教1次,術后返回病房觀察病情,遵醫囑給予常規術后護理,觀察組給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多數患者會對手術充滿恐懼、焦慮、緊張的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應在認真分析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基礎上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仔細向患者介紹頸椎前入路內固定術的相關步驟、療效、預后以及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向患者介紹病房及手術室的環境,以加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了解。同時,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解答患者的疑問,多與患者交流溝通,安慰、鼓勵患者,以便其能夠配合完成圍手術期工作。②牽引護理。患者入院后安置在氣墊床上,并給予頸托或牽引維持頸椎穩定,以達到制動作用,同時可促進骨折復位[2]。顱骨牽引時應注意牽引力線,根據患者骨質及骨折情況選擇合適的牽引重量,牽引過程中要將床頭適當墊高,以防止患者身體側滑。③氣管、食管推移訓練[3]。術前3d指導患者進行氣管、食管推移訓練,患者取仰臥位,護理人員用指端將氣管、食管由手術側持續向非手術側推移過中線,30min/次,3~4次/d,鍛煉過程中力量應適當,以免發生嗆咳及咽喉水腫。④呼吸功能訓練。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可進行吹氣球練習,鼓勵患者盡可能一次性將氣球吹大,放松5~10s,不斷再重復上述動作,10~15min/次,3次/d,可增強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以促進呼吸道內痰液的排出,防止術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1.2.2術后護理①病情觀察。患者手術后返回病房要加強對患者的病情觀察,給予持續的心電監護,詳細記錄患者術后的血壓、心率、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等信息。同時要注意觀察口唇、甲床、耳廓有無發紺等缺氧情況[4],密切觀察切口,仔細觀察切口有無滲血,定期檢查患者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彎曲和受壓,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手術中在頸髓周圍減壓咬骨等操作以及周圍血腫的壓迫可造成或加重患者的脊髓和神經損傷[5],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四肢肌力、肌張力、感覺、反射情況,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科學的評價,以便制定合理的術后康復方案。②體位及頸部護理。術后讓患者平躺于氣墊床上,保持舒適的體位,并用頸圍固定頸部,囑患者術后24h盡量減少頸部活動,可抬高床頭30°~40°。在幫助患者翻身時應采用定時軸位翻身,保證頭頸、軀干在同一水平面。③并發癥護理。頸部手術后患者容易出現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感染,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促進痰液的排出,同時可給予藥物霧化吸入治療,以稀釋痰液,便于排出,防止肺部感染。每日用碘伏棉球清潔消毒尿道2次,導尿管應更換1次/周,每天更換引流袋,鼓勵患者每日多飲水,防止泌尿系統感染。④術后功能鍛煉。為有效防止術后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恢復鍛煉。術后當天指導患者在床上行雙手握拳,伸屈腕肘關節活動,下肢做股四頭肌收縮及關節伸屈活動,然后逐漸過渡到行雙上肢擴胸和雙下肢抬腿等活動。術后早期給予肌肉按摩,并囑患者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膝關節屈曲10°,保持5°生理外翻,踝關節背伸90°中立位。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觀察兩組手術成功與否,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6~12個月隨訪,觀察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以及并發癥情況。采用日本骨科協會制定的JOA評分法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6],總分17分,改善率=(術后JOA評分-術前JOA評分)/(17-術前JOA評分)×100%,改善率≥70%為優,50%~74%為良,25%~49%為可,<25%為差。
2結果
2.1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所有患者手術均取得成功,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6%,明顯低于對照組18.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6.2±0.9)周明顯少于對照組(7.4±1.3)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療效優良率為94.7%明顯高于對照組76.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結語
頸椎前路內固定手術是目前治療頸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術后植骨塊脫落、切口出血、感染以及呼吸道阻塞等并發癥可導致風險發生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做好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行頸椎前路內固定手術患者科學系統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在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方面優于常規護理,這是因為護理干預更注重整個圍手術期的細節護理,術前對患者病情有詳細評估,并輔以有效的心理護理,做好手術的充足準備,術后加強對病情的觀察,針對術后常見并發癥進行積極的預防,同時科學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手術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賈連順.現代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32-602.
[2]魏君.37例老年人頸椎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4,34(5):273-274.
[3]李艷紅.頸部前入路手術治療頸椎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2013,(3):41-42.
[4]崔童童.頸椎骨折患者手術前后的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2,29(11):1018-1019.
[5]沈啟香.頸椎骨折前人路內固定術圍手術期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3):2871-2872.
[6]趙大勇.頸椎前路交鎖鋼板治療頸椎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102-103.
(收稿日期:2015.09.18)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1-0123-02
作者簡介:繆曉雁,女,大學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骨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