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古云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
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報道中的責任
劉古云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摘 要:一直以來,關于食品安全的熱議從未停止,從2005年的“孔雀石綠”事件開始,社會公眾經歷過“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等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作為大眾傳媒,應當如何行使好公眾賦予的監督職責,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中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大眾傳媒一方面要積極地對食品安全領域進行監督,更要正確地引導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問題理性、合法的進行討論;另一方面,要搭建意見交流的平臺,為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問題提供合理意見和建議提供方便和可能。
關鍵詞:食品安全;責任;大眾傳媒
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公眾關注。2014年,上海電視新聞記者臥底調查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發現該公司存在將過期肉類原料重新加工、更改保質期等嚴重食品安全問題,該事件的曝光再一次將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騰訊大粵社區做出了“十年食品安全大事件回顧”的系列報道,還原了事件真相,如何在食品行業里及時引導社會熱點,引導健康安全文化既是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前提,也是媒體引導大眾輿論的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
大眾傳媒如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子系統,它通過告知公眾外界的異常變動實現其“監視環境”功能。人們通過大眾傳媒第一時間獲取與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信息,也期盼著第一時通過媒體獲得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合理、有效的辦法。
然而,大眾傳媒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是一把雙刃劍,準確、及時、真實的報道無疑為大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了解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然而,由于責任缺失而造成的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過程中的無中生有、夸大事實等問題的出現,卻造成人們的恐慌,社會的動蕩不安,成為了影響社會和諧的罪魁禍首。下面,就分別從大眾傳媒對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的責任缺失的原因、表現進行討論和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
食品安全報道既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引導,也需要食品安全學科的相關常識和知識做儲備。大眾傳媒通過“環境再構成作業”,塑造著社會成員對現實社會的認知圖景,對社會系統健康運行負有信息安全保障責任。因此,食品安全報道中存在的問題波及面廣、負面效應大。
2.1 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傳媒過分追逐自己利益
我國大眾傳媒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產生了迅速而劇烈的變革,其突出的一個趨勢是:經營活動在中國傳播媒體生存和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媒體越來越多地以自身的經濟利益作為發展的首要考量標準。一些大眾傳媒為了銷售量、收聽率、收視率,單純地迎合受眾,甚至刺激受眾,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報道夸大扭曲事實,以求吸引讀者眼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傳媒媒體因過分追求自己利益而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不實、夸大的惡意報道是大眾傳媒責任缺失的一大重要原因。
2.2 受專業知識限制,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報道主觀臆斷,夸大事實
在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報道中,一方面,因為相關的專業知識有限,記者或其他大眾傳媒的新聞工作人員往往主管猜測、臆斷,這種做法往往會夸大或者扭曲新聞事實,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的大量新聞失實,進而造成讀者、聽眾、觀眾的心理恐慌,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報道屬于負面新聞,從采訪、制作到傳播,面臨諸多障礙,造成食品安全報道趨于淺表化,深度不足,輿論推動作用未充分發揮,不少媒體望而卻步,轉而去尋找新的社會熱點。
針對我國媒介食品安全報道存在的上述問題,應當在保證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的新聞報道平衡性,把握好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的新聞的雙重屬性,堅持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的新聞報道的貼近性、生活性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既著眼于媒介食品安全報道質量的長期的根本改觀,也不排斥能產生應急效果的短期舉措。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李程偉.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博弈與協調[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4]羅小剛.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與實務[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5]鐘新,里奇,等.新聞寫作與報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蘭菲.食品安全新聞中形成的負效果及規避策略[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