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南京市浦口特殊教育學校 江蘇南京 210000)
?
智障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現狀分析
王瑩
(南京市浦口特殊教育學校江蘇南京210000)
摘要:在智障學生中,有近50%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非常好,能與他人對答如流;但我們同時發現在他們之中,卻有近一半的學生不能將自己所要講的話或思想完整地用紙筆寫出來。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言文脫節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智障學生能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問題回答好,卻在書寫答案時出現諸如意思表達不清、詞語搭配不當等情況。
關鍵詞:智障學生 口頭語言問題 書面語言問題
智障學生在言語方面較之正常的學生有很多的缺陷與不足,他們的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往往出現較晚,同時發展也很緩慢。從所教的9個學生中發現,有五個學生是在長到四歲后才漸漸學會說話,但五個人目前的言語能力也不盡相同(仍有兩個學生只能說詞語或簡單句),另外有一個學生到現在還不會發音(即約有67%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遲緩)。口語發展的緩慢,隨之帶來的問題是他們書面語言的發展則會更為滯后。[1]
我個人認為導致學生口語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生理問題。從一些家長處得知,他們的孩子之所以說話晚,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舌頭與常人有所不同,實踐中發現有些學生不會卷舌或不會將舌頭向內攏起;有些不能將舌頭自然伸出;更有一些學生的舌頭與常人比起來或長或短。眾所周知,舌頭是人類發音的重要器官之一,而且中文的一些發音都需要借助于舌頭來生成。舌頭出現異樣,勢必會導致智障學生口語發展速度變慢。[2]
2.環境問題。一方面,許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智力缺陷,就將其放任自流,只給他們物質上的享受,而不顧他們能力上的培養,也不太注意與孩子的交流。這使他們錯失了與人交流的機會,更失去了許多學習口語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現今社會上,仍有很多人對智障人存在著偏見或歧視,這使許多家庭將自己的智障孩子封閉在單一的環境中,不讓或減少他們與外界的接觸,這就造成交流圈的狹小,他們只會與家庭內部人員交流,語言環境貧乏,失去了更多的交流空間。這些都使智障學生被動的放棄了口語交流的權利,使他們更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有的甚至從不說話,從而減少了口頭語言的鍛煉機會,也因此導致了智障學生口語發展遲緩。[3]
在經過幾年地學習和認知過程,智障學生可能掌握的詞匯量仍然是很有限的,即書面語言的詞匯量小,詞義理解較模糊。由于智障學生的抽象性意識較差,只能掌握較為直觀的詞匯,這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只能掌握課堂知識的50%左右,而其中名詞居多,像“爸爸”、“媽媽”等。而像“失望”、“郁悶”等形容詞;“漸漸”、“慢慢兒”等副詞,對于中重度智障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其中有些詞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他們才能初步理解詞的含義。
從他們的表現來看,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智障學生自身的理解力不夠。正如上面所說的,正因為他們對所要認識的事物的直觀性要求太強,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又太低,才會出現書面語言的混用。舉個例子,“穿”和“戴”的運用,很多學生因為首先認識“穿”這個字及它的意思,因此他們會把所有穿在身上的東西都會用“穿”這個動詞,但在“帽子”前加“穿”變成“穿帽子”這就變得不合理了。正是因為理解力有限,他們無法理解“穿”和“戴”的區別,才會在運用時出錯,出現動詞上的誤用。而且,由于很多語言都是約定俗成的,因此在“帽子”前加動詞,只能加“戴”。但在和學生說明這兩個字的用法時,卻不能簡單的說“因為這樣,所以要這樣”。我們可以從兩字的字形來給出解釋:“穿”字是上下結構,上面的“穴”把下面的“牙”全部蓋住了,而我們在穿在身上的衣服、褲子等就是要用它們把自己的身體全部蓋住,所以“衣服”、“褲子”要用穿;“戴”字是半包圍結構,“”沒有把剩下的部分全蓋住,就像“帽子”不可能把我們整個的腦袋全部蓋住一樣,所以“帽子”等用“戴”這個動詞。
上面所說的智障學生書面語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這不僅出現在動詞的誤用。他們還存在這各種詞匯之間的關系性和連貫性的誤用上,即詞語搭配不當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在數詞和量詞之間的搭配上,他們經常會用已經學會的知識套用到其他詞上,例如他們會說“一條毛巾”,這是正確的,而當他們看到“抹布”也會說“一條抹布”,在他們看來“毛巾”和“抹布”是一類物品,所以可以用一樣的量詞來表達。[4]
智障學生口語發展緩慢,而書面語言在學習過程中又相當困難,使得口語和書面語在智障學生使用時會出現言文脫節的現象。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很多智障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是很好的,在交談中他們的語言能力也相當好,但要求他們進行筆談時,就不能寫出一句較完整、合理的句了來。[5]
從口述部分看,這個學生說得很好,他把他做錯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都說的很明白;但轉而再看他書寫的保證書就有很多問題了。其實我們看他所寫的單句,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把它們按學生書寫的樣子組合起來,根本沒有什么邏輯性,語句缺乏完整性的把握。從而出現了言文脫節的現象(即“說的”和“寫的”不相符)。
言文脫節現象會讓智障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感到更加困難,因此要讓他們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首先,要讓他們更多與同學、老師交流,以此來促進智障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多進行組詞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感受詞匯的含義,以此作為今后書寫短文的基礎;第三,多進行看圖說話訓練,準備幾張有關聯的圖片,讓他們反復的講出每一張圖片的內容;第四,在看圖說話環節進行的較熟練的時候,試著讓他們寫下圖片內容,剛開始學生可能只會寫幾個字或幾句話,教師可以從旁提示、指導,啟發他們對詞的理解和運用,并引導他們將詞融入句中。這樣的訓練過程需要持續很長時間,但從實踐中發現,我們的畢業生所寫的日記再不是當初寫短文的樣子了,日記中他們所描述的事情讓人一看就能明白。
智障學生的口頭語言和書在語言在發展過程中都相當困難,但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生活社會,能在社會上與他們進行日常交際,改正和提高智障學生口語和書面語的能力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找出原因和問題的所在,不斷地運用可行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還要繼續探討更多、更好地新途徑來提升智障學生的書面語言的水平。[6]
參考文獻:
[1]樸永馨主編:《特殊教育辭典》,華夏出版社,1996年
[2]銀春銘主編:《弱智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華夏出版社,1993年
[3]徐云主編:《兒童早期教育與訓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4]王士元著:《語言的探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5]趙寄石、樓必生主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6]銀春銘、于素紅主編:《兒童語言障礙及矯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