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德君
(吉林省輝南縣板石河中學 吉林輝南 135100)
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
甄德君
(吉林省輝南縣板石河中學 吉林輝南 135100)
近些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經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廣泛關注的問題。為了緊跟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作為基礎教育初級階段的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都進行了改革創新。在采用科學、有效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該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興趣的推動下,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知識。
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激發 學習興趣 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初中歷史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種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師應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夯實基礎。本文圍繞現階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及其原因展開分析,進而探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夠為其他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幫助。
1.課程內容較為冗雜,難以吸收和掌握
由于歷史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內容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時難度較大,花費時間過多,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出現歷史課程學習的惡性循環,越難越不愛學,越不愛學越覺得難。抽象的課程內容讓大多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學習過程過于機械。
2.課程內容難以真正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
現階段,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工作的深化,幾乎所有初中學校應用的歷史教材都進行了改編,但教材內容大體沒有變動,仍然為了應對考試進行編寫。教材內容過于重視條理結構,忽視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實際需求。
教材內容過于死板單一,很難激起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結果常常是為了完成作業、應對考試,機械的完成任務。機械抄寫筆記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教育教學理念較為傳統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并沒有講述歷史事件對現在生活的意義。最常見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一言堂”教學模式,歷史教師單一、機械的講述教學內容,學生奮筆疾書的抄寫筆記。這種填鴨式教學將學習歷史變成了機械化的記憶過程[1]。并沒有實現“以史鑒今”的歷史教育目的。
1.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打破“一言堂”的教學狀態,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心理處于輕松、自由的狀態,形成通達、安寧的心境。基于此,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針對歷史知識暢所欲言,敢想敢問。在心靈自由的基礎上,民主的環境即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提升,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2.科學分配課堂教學時間,使學生學習興趣長久保持
由于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是有時限的,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的分配課堂教學時間,知識點的講解時間不能超過學生注意力的時限,教師要控制好課堂教學的節奏,使學生學習興趣能夠長時間的保持下去,避免其產生厭煩等情緒[2]。例如:在講解“辛亥革命”時,利用10分鐘讓學生對“戊戌變法”的重點進行簡述,然后導入“辛亥革命”的課件,將中國同盟會的建立等知識講解給學生,講解課程內容的總時間不能超過整節課,每次講解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講解結束后,讓學生對辛亥命的歷史意義進行總結和陳述,教師根據學生的陳述進行補充和說明,并且要求學生每次進行活動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具體的時間安排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3.運用優秀的課堂語言技巧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優秀的課堂語言技巧,懂得藝術教學語言的應用。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有效的減少溝通過程中的誤會,使溝通交流更加的順暢。教師優美的聲音和語言使課程內容變得賞心悅目,干凈明了的板書或者電子課件使課程內容層次清晰,易于掌握。初中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優美的課堂語言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使學生感到新奇,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3]。例如,在“鴉片戰爭”一課中,教師應該通過整潔明了的板書將那一時期鴉片走私的背景、目的以及危害羅列出來,然后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引出虎門銷煙事件發生的背景、時間、措施、結果以及歷史意義。根據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最終結果將《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導入課堂教學,進而使學生明確《南京條約》簽訂的影響。
4.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身的主導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改變單一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注重圍繞當前形勢結合歷史事件,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探索交流,客觀公正的看待某些歷史問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4]。例如:在講解“輝煌的隋唐文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對隋唐詩詞等文化知識進行查詢,并充分了解這個時期對中國發展造成巨大影響的重要事件,進而更好的掌握課程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應把教學重心放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的對知識進行探索。
5.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中國傳統教育學家朱熹曾對“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程度較差,考試成績不夠理想,面對這類學生,教師要耐心對其進行輔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制定適合他自己的學習計劃,對其進行因材施教,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學習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5]。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要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枷鎖,創新教學模式,明確先進的教學理念,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盡最大的努力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1]楊玉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未來英才,2015(10):52-52.
[2]孫冬冬.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J].新課程.中學,2011(11):56-57.
[3]伊桂茹.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C,2012(7):199-199.
[4]柴青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5(23):26.
[5]楊普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8):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