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靜
淺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熊靜
文化導入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知識結(jié)構(gòu),在交際中更加準確地使用語言,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當前大學英語課堂中,文化導入盡管受到重視,卻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和教學方法。文章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例與前人理論的成果,對當下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提出建議。
文化導入;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對二者關系逐漸深入的認識,外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已經(jīng)被各學者、教育者視為必然,其重要性已無須贅述。大學英語教學階段,學生對基礎語言知識的掌握以及較為熟練,更多的是對語言使用能力的鍛煉,這就牽涉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其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便越發(fā)凸顯出來。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從導入內(nèi)容的選擇到導入方法的確定,都需慎重做出決定。無論高校教材編寫機構(gòu)還是高校教師,都應當就“教什么、怎樣教”這兩個問題,展開思索。
這個問題在教學當中一直存在爭議,“文化”這一概念,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精神內(nèi)涵、社會風貌、歷史沿革以及民族心理特征等的總和。這使得文化內(nèi)容出現(xiàn)在課堂中時,教師難以進行取舍,究其原因,一則文化范圍過于廣泛,二則文化概念較為模糊,三則文化內(nèi)容難以分類。因此,文化內(nèi)容在課堂中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xiàn),應該以哪方面內(nèi)容為重,向來是引起教學者議論的焦點。
以呂必松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認為,知識文化是“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則是在同一過程中,直接影響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和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劃分,對于指導教學中文化項目的選擇,有著實際意義。教師可根據(jù)“是否影響信息傳遞”這一點,選擇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制定學習項目。然而這樣的劃分,難尋系統(tǒng)的理論依據(jù),且二者交叉較大,在許多關聯(lián)緊密的文化項目上,難以劃定其所屬。故而教師可以其為參考,卻難以以此為根據(jù)進行系統(tǒng)分類和教學。
魏春木、卞覺非則認為,應當將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分為文化行為和文化心理。行為是文化的表層,是動作的,外顯的;而心理則是文化的底層,是觀念的,內(nèi)隱的;行為受到心理的支配,心理是行為的根源。將文化劃分為行為和心理兩個范疇,如問候、點餐是文化行為,談論天氣、尊重女士則是文化心理。這樣的劃分,對應到具體的文化內(nèi)容上,確實一目了然,似乎很容易分類,以此為依據(jù)編排教學內(nèi)容,也更容易明確教學目的。但缺點則是,由于文化這一概念內(nèi)涵十分豐富,人們很難把所有的文化內(nèi)容以這樣的方式一個一個單獨列舉,無休無止地細分下去。
束定芳、莊智象則認為,文化導入的項目可分為詞語文化和話語文化。前者指代的是在詞匯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附加意義和感情色彩,尤其是其民族特有性和文化不對等性,也就是說,在詞語的教授當中,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對等的文字含義,還要深入挖掘詞語背后的文化差異和情感差異。在話語文化則主要包括不同文化中的話題選擇、敘述風格、語言組織等,這些在實際的話語當中,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過去,師生多注重對知識的累積、對文化的吸收、對交際能力的運用,而忽視了跨文化交際從來不是一個文化的單向輸出,而是兩個文化的相互交流。許多學習者在交際當中,盡管可以很好地理解對方的文化和知識,卻無法用外語輸出自己的文化知識,在介紹自己國家的人文歷史時,變成了“啞巴”,喪失了表達能力。要想彌補這一缺失,大學英語課堂中應該適當加入“中國元素”,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反向輸出能力。
文化導入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絕非教師對文化內(nèi)容的隨意講解或?qū)W生的粗略瀏覽就能達到預期效果,而是有其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對文化內(nèi)容的導入必須以實用性、階段性、適合性為原則。實用性要求所導入的內(nèi)容必須能夠為學生所用,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尤其可以考慮學生今后的職業(yè)需求等因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和實踐中產(chǎn)生良好的循環(huán)效應。階段性原則,顧名思義,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方面要注重所教授文化內(nèi)容的連貫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另一方面則要根據(jù)學生不同階段的知識文化水平、學習能力水平?jīng)Q定所學內(nèi)容。適合性原則,即文化內(nèi)容必須適合當前學生的需求,重點放在具有廣泛實用性的主流文化知識上;教學方式也應因材施教,注意教師講解與學生主動學習之間的適度,應讓學生成為文化的主動吸收者和實踐者。
其次,在文化導入中要采取適當?shù)姆椒ā=滩木帉懼休^普遍使用的是注解法,即編者以課后注解的方式將文章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難的不同文化詞匯或表達習慣對學生加以解釋。這樣的方式相對簡便,適用于各個階段的教材編寫,但由于語言點的分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另一較受歡迎的方法是融合法,即將文化導入內(nèi)容和語言知識材料編寫在一起,比如一篇精讀課文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對某一文化習俗、文化現(xiàn)象的介紹。這樣的做法讓文章內(nèi)容更為生動,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但缺點是,這樣的材料編寫很難全部從原汁原味的目的語材料中截取,而不得不以犧牲材料的真實性為代價進行結(jié)構(gòu)上的改寫和編排。
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除會跟編寫時一樣采取注解法外,也喜歡使用實踐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如聽說讀寫等來學習和了解文化知識。英文原聲影視作品、歌曲、文學作品等,往往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但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語言水平具有一定要求,且教師在材料選擇上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次,中外文化比較也是文化導入的一個重要步驟和手段。對國外文化的吸收,不能是單向的、全盤接收的、毫無思考的。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中外文化同一成分進行比較,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今后的使用中更加準確、恰當;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這樣的比較,形成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和學習能力。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結(jié)合多方的研究材料,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進行了反思,現(xiàn)本著拋磚引玉的想法,在此說明一二。
1.提高學習動機,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為目標的文化導入
無論何種形式、何種環(huán)境、何種內(nèi)容的學習,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學生不能從根本上對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內(nèi)容產(chǎn)生重視,正視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跨文化的交際這一事實,則難以對學習產(chǎn)生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就必然要對其文化加以了解,否則所學只在淺層,必將在實際使用中產(chǎn)生問題,更甚之引發(fā)理解偏差。唯有學生樹立了這樣的正確觀念,有了跨文化的意識,才能在學習中主動挖掘語言表象下的深層文化含義,從而掌握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正確運用。
2.注重與本國文化的比較,以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雙向輸出為目的的文化導入
前文已經(jīng)說過,文化的交流從來就是雙向,輸出與吸收同樣重要。而要實現(xiàn)雙向的交流,僅僅學會對方文化的含義及表達顯然遠遠不夠,還要能夠辨析雙方文化的異同,在交流中適當取舍,并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本國文化的輸出。例如,在給外國友人介紹“龍”這一傳說中的生物時,不能簡單以dragon代之,而應該仔細闡明中國的“龍”與西方的“dragon(惡龍)”在形象、起源、象征意義等方面的不同,才能稱得上是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輸出。這樣的雙向比較,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并且能防止“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持續(xù)惡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有著實際意義。
3.與社會需求相結(jié)合,以學以致用為目標的文化導入
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實踐服務,如果對文化的導入始終停留在空洞、虛無的觀念層面,則學生的學習動力難以維持,教師的教學也不易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未來職業(yè)需求相結(jié)合。一方面可將文化從空泛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工作學習項目,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能夠?qū)W以致用,跨越學習和實踐間的鴻溝。
盡管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已經(jīng)被廣大教材編寫者和教學實踐者加以肯定,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教學實踐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這一部分的教學都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就教師而言,在目前諸多問題尚沒有取得一致的權威理論進行指導的前提下,如何安排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是難題所在。就學生而言,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注重語言的功能性知識,在乎的是學到了多少詞匯、多少搭配、多少技巧,而對知識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缺乏探究意識,不求甚解;對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和現(xiàn)象,通通以“固定搭配”“約定俗成”囫圇而過。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結(jié)合學生水平、教學需求、教學環(huán)境等多方條件,綜合考慮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選擇及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
[1]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翁燕文,徐永軍.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1):100-103.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遵義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改課題“構(gòu)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編號:JG2015-4)的研究成果。
G642.4
A
1671-0568(2016)20-0030-02
熊靜,碩士,遵義醫(y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