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昕卓
高職生生態文明意識:內化嵌入及外化機制
□蔡昕卓
生態文明意識之于高職生“內化至心,外化成行”,極具重要性,這既是全球日益嚴峻生態形勢的緊迫呼喚,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需要,更是持續提升高職生綜合素質的應然吁求。高職生生態文明意識亟須通過內化嵌入變為世界觀,借助機制外促養成行為習慣。
高職生;生態文明意識;內化嵌入;外化機制
作為承接原始文明(“采獵文明”)、農業文明(“黃色文明”)、工業文明(“黑色文明”)的嶄新文明樣態,生態文明(“綠色文明”)正逐漸進入公眾視域,并備受重視。探賾索隱,生態文明勃興的客觀和主觀之深層動因乃全球范圍生態危機的一再加劇與人類主體認知水平的不斷深化。生態文明意識之“內化至心”及其“外化成行”,是高職生生態文明教育教學過程中受眾認識實踐的“兩個階段”“兩大飛躍”,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影響,思想行動齊發力,合力實現高職生知行合一。
1.生態價值觀內化
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文明觀”“統攝”下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文明“肆虐”至今,導致人類遭遇嚴酷的生態危機:科學與人文分裂,價值理性全面式微,工具理性惡性膨脹。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主張,不止具有工具效用、商品價值的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我們應堅持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和諧共生的思維理念,科學考量人與自然的內在邏輯,倡導物質索取與精神追求的一致,秉持合理的利益理念,惟有如此,方利于人類和自然協同進化以及人類和地球的持續發展。當前,首先要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引導高職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自然觀來認識、審視、闡釋各種問題,正確厘清生態價值觀。其次,要讓高職生明確認識到自然生態是生產力中極重要部分和基礎性因素,生態文明乃上層建筑之重要構成。再次,要引導高職生內化整體主義的生態文明觀,即深刻把握復合生態系統的“三性”(時空統一性、時間整體性、空間整體性)。
2.生態道德觀內化
生態道德觀既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彼此關系,又是人類步入生態文明社會的客觀吁求和自身道德“升級”的邏輯必然。生態道德觀必須遵循橫向維度“代內平等”準則和縱向維度“代際平等”準則,即:每位個體在獲取生存環境免遭污染、享受健康生活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保護后代健康生存的責任、義務;每位個體都有責任、有義務愛惜他人和其他生命體,剝奪他人和其他生物物種正常生存權是非道德的。當前,生態文明教育須要求高職生把道德責任、道德義務和生態責任、生態義務統一起來。學校可對高職生開展生態學知識、理念、準則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生態道德觀。
3.生態審美觀內化
基于認識論分析人與對象審美關系之傳統審美觀,斷言“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凸顯的是一種審美感受、審美體悟。生態審美觀強調美是自然本身價值與人類精神價值的契合、融通,物體之美既是其自身價值的一個鮮明表征,又是其展示自然的一種價值彰顯。生態審美觀主要基于存在論的維度來考量人與對象審美關系,將人與自然的機緣統一、協調起來。羅馬俱樂部 (Club of Rome)創始人貝切伊認為環境問題就是一個文化態度問題。生態美學之主旨正是通過“更新”人們的文化認知、文化立場、文化觀點,以審美的態度面對自然、評判自然,確立場所意識、故園意識、鄉愁意識、詩意棲居意識等。因此,給予高職生生態審美觀教育,使他們在對美的動態追求中不斷增進對外在自然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持續內化主體的審美素質。
4.綠色消費觀內化
過度消費不僅是一種認識偏差、價值扭曲,而且是對地球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以節省資源并提升生活品質為旨趣的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是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科學的、合理的。適度消費是一種有節制而不鋪張地追求物質財富、崇尚精神價值和心靈享受的體現,它不僅契合自然本性、生態要求,同時更遵循人之為人的本性。綠色消費是指人們在消費對象、數量、程度、方式等方面不違背可持續發展思想,不能污染、破壞生態環境,這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的深度道德認知和強烈的道德情感。應鼓勵高職生適度消費,注重消費合宜性,倡導綠色消費之風。比如,鼓勵購買綠色產品,大力培育綠色消費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抵制各種過度消費以及一次性消費等非生態文明的生活模式、消費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一個時代的風尚、自由和優異性受到了損害或者被破壞了,同時,貪得無厭、鋪張浪費和荒淫無度充斥泛濫,那么這個時代就不可能稱為幸福的時代。”
5.生態憂患意識內化
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是一種責任精神、使命情懷、擔當意識。要向高職生一再告誡,我國乃至世界所面臨的生態問題極端嚴重,我們尤需憂患意識,甚至悲劇意識。作為人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彼此交融、同生共長的生態文明,是人類針對生態危機、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適時給出的應對之策,凸顯了人類之于自身發展史的深沉憂思。生態環境惡化沉疴有自然維度誘因,但主要癥結是人類主觀的不合理行為及功利主義思想,是以天災形式顯現的人禍。因此,高職生應弘揚主體意識,牢固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對生態問題防患于未然的時代風尚。
6.生態法治意識內化
目前,我國涉及環保、生態的法律條文有《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環保法》,同時《刑法》也有若干條目專門懲處損害環境的行為。環境法制教育涵蓋環境3層面(權利、義務、責任)的教育。通過加強環境法制教育,增強高職生的生態法治意識,使他們真正知法、嚴格守法、全力護法,在律己言行的同時,堅決制止、勇敢檢舉各種破壞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高職生既要選取環保、生態的法律條文中與自身生活密切關聯的內容進行學習,尤其是與所學專業聯系緊密的。同時,還應該了解相關國際法,如聯合國已出臺的有關全世界空氣、海洋、生物以及其他環保方面的法律條例。
1.教書育人促成:用好用足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
一是打造、完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首先,開設與生態文明教育深度關聯的公共基礎課、選修課、專題講座,面向全校各專業各年級,且有一定強制性、約束力。其次,任課教師充分“挖掘”各課程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灌輸,促其行為養成。二是將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引進專業教育之中。首先,專業集中施教,給予一定課時講授本專業必需的生態知識、理念和環保意識、技能。其次,在實操、實訓、實習中,對節能、降耗、排污、廢棄物如何處置等,必須仔細施教并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嚴格要求。三是加強對教師的生態文明教育。馬克思告誡“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首先,在教學過程中,組織高職院校教師,無論教專業課還是教“兩課”,都要積極參加生態文明教育的培訓、調研、交流、訪學、考察,讓教師通過系統理論學習和深入田野調查,對高職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內化“致知”、外化“見行”有更全面、深刻、透徹的感性體悟和理性提升,尤其是教師必須有一種生態文明的情緒、情感、情懷。其次,鼓勵、資助教師參與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探討、課題研究、學術論壇,要求教師全面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授方式,把每門課程所蘊含的生態知識、環保理念有效地“傳輸”給學生。其實,高職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通過多學科、跨領域的協同研究,同向發力,同時用力,從而形成高職生生態文明意識外化行為習慣之促成的“聯動合力”。
2.文化育人促成: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美國生態思想家唐納德·沃斯特 (Donald Worster)曾警示世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系統。要度過這一危機,必須盡可能清楚地理解我們的文化對自然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一要建設綠色校園文化、生態校園文化。如對校區整體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對校園各生態景觀精心設計,賦予生態文化內涵和環保文化意蘊。二要立足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載體多樣的課外生態教育活動,扎實培育生態文化。比如,結合各自專業及興趣、愛好,成立各種生態文明社團、環保組織,觀看、評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音影視頻,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辯論賽、征文賽、歌詠賽等。三要結合各地各校具體實際,與附近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園區“聯創共建”,如組織高職生到生態保護區等實踐基地進行現場學習、實地考察、一線調研、研學旅行,接受生態文化教育。
3.環境育人促成:積極營造生態文明教育氛圍
馬克思有句名言:“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一要以“綠色校園”“硬環境”育人。基于生態系統觀視閾,一所高職院校本身即一個生態子系統,要在校園中建立內化人文精神的院校景觀環境,讓一花一草、一枝一葉、一磚一瓦都具備生態文明教育的功能,就必須做好校園綠化、美化、生態化等相關建設工程的“硬件”,共同組合為生態文明校園環境的物質載體、“有形環境”。二要以“無聲、無形育人載體”“軟環境”育人。要將生態文明思維、習慣等教育融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服務性、感染性于一爐,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將生態文明教育貫穿于高職生平日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規章制度、管理模式,現行的抑或長遠的,都要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工作習慣、生活方式,以便形成有利于潛移默化高職生的育人環境。
4.實踐育人促成:建構生態實踐養成機制
對于高職生來說,要讓他們置身現場,在獲得情感認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激發他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關心、喜愛、踐履。首先,要從日常生態行為規范的養成開始,“從自身做起”,“從細微處實踐”,比如倡導不亂扔果皮紙屑、不破壞校園花草、不浪費飯菜、愛惜紙張、節約水電等,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節約意識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其次,組建環保宣講社團、生態活動小組,師生合作或指導學生投身企業、融入社區、走進村鎮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再次,注重利用本地已有資源,選取高職生尋常所見的環境問題,如霧霾等污染問題,了解企業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實情,析論深層原因,尋求科學對策,切實讓高職生在實踐中感知、在感知中領悟、在領悟中思索、在思索中行動。
5.評判機制促成:建構完善生態文明素養認定機制
一是借助綜合素質評判體系。將生態文明素養引進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判體系,實施生態文明素質拓展學分制。比如,學工部應科學設置評判對象、評判類別、評判項目、評判分值、評判部門、評判時間,評判類別可涵括4大類(生態思想道德素質、生態科學文化素質、生態實踐具體效果、生態社會服務效果)。二是借助選修課。高職生通過選修生態文明和環境教育課程,采用筆試、面試、競賽、操作等方式評判他們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能的把握程度、運用情況,不合格者必須重修,獲取一定的生態文明選修課程學分方可畢業。三是將生態文明知識和環保素質引進專業理論課程和實習、實訓、實操的考核內容中。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唐納德·奧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M].候文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中國夢視域下高職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編號:D/2013/03/133)的研究成果。
G711
A
1671-0568(2016)20-0124-03
蔡昕卓,法學碩士,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