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治國理政思想的主線,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的重大戰略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為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繼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上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并圍繞什么是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他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習近平不僅提出了中國夢的重要思想概念,而且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基本內涵。他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講話時,習近平用三個“必須”勾畫了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路徑。他說,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實干才能夢想成真。
中國夢是在黨的十八大發出向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下提出來的,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實現中國夢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交相輝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中國夢是確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前提,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繪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實現中國夢鋪平道路。中國夢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比,內涵更加豐富,意境更加深遠,既凝聚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又寄托著全國人民的共同夙愿,像燈塔一樣為中國人民照亮前進的方向。中國夢意味著每個中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愿望。習近平將“中國夢”這個通俗易懂的概念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確定一個奮斗目標,以便讓大家共同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十八大后習近平在治國理政中進行理論創新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而且體現了黨的奮斗目標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統一,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成為凝聚黨心民心、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審時度勢,總攬國際國內大局,尤其是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判斷。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新常態。他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7月29日,他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1月9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集中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大特點,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12月9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詳盡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并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一重要論斷將新常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3月30日,在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時,習近平進一步對新常態下實現經濟新發展、新突破提出了明確要求。他強調,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這是我們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新常態既是經濟范疇,又是經濟社會范疇。說它是經濟范疇是因為新常態首先是以經濟特征體現出來的。這些特征可以用“中高速”、“調結構”、“新動力”和“促內需”加以概括。正如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說新常態也是經濟社會范疇,是因為在新常態下,要更加重視質量、效益、創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因此,僅僅從經濟特征上來理解新常態是不夠的,新常態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特征。
自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論斷以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堅持這一論斷,并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但這并不是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過程是一成不變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正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常態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的科學概括,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若干階段性特征所做出的新的理論概括。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總是善于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過程出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并據此制定發展目標和執政方略。黨的十六大指出,在基本實現總體小康后,我國進入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并據此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七大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后,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這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根本依據。十八大以后,習近平指出,新常態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既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客觀基點,更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的根本依據。
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江蘇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想。他說:“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關系。他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新形勢下對黨的基本路線內涵的拓展、深化,更是對“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創新。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多次強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既不偏離‘一個中心’,也不偏廢‘兩個基本點’。”“四個全面”中的第一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講的是發展問題,而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這第一個“全面”相當于黨的基本路線的“一個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是實現“一個中心”的根本保證。而“四個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動力、法治支撐和政治保障,這三個“全面”相當于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根本保證。十八大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五位一體”,即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在論述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時,對“五位一體”總布局進行深化和創新,不但闡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具體內容,而且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成為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從整體上、全局上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長遠、總體上的謀劃和設計。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結歷史經驗,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發展實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提出并形成的新的治國理政方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邏輯延續。“四個全面”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其理論意義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提供理論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結十六大、十七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經驗,在十八大上確立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深刻分析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做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新的戰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國是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加強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的實踐經驗,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治國方略。全面從嚴治黨是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特別是深刻總結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成功經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的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新的戰略要求。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新的航標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于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則支撐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四者統一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實踐。“四個全面”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在關鍵地位,是總的奮斗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奮斗目標的根本路徑和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奮斗目標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組織保證和重要舉措。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精髓在于治國理政思想上的創新:一是治國理政理念更加突出“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人民”的主旨;二是治國理政目標向全面發展、和諧共贏的新常態發展;三是治國理政要以黨的領導為牽引,強國家、強社會的執政方式更堅定、更清晰。因此,“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黨在新形勢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突破。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繼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既有成果,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又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展,不僅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工作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而且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方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指引。
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自此,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上進行理論創新,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
2015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系統論述了“五大發展理念”,強調指出,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全黨同志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五大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關于發展的新理念。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習近平關于發展的新理念是對“硬道理”、“第一要務”的新理解,是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成果,集中體現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為我們跨越歷史關口、實現既定目標提供了強大思想動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而且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