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方式綠色化作為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現階段由于人們對生活方式綠色化缺乏較為明晰的概念和認識,對生活方式綠色化的推廣缺乏相應有效政策引導和完善的監督執行制度,使生活方式綠色的推廣較為緩慢。筆者在分析生活方式綠色化內涵和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的路徑選擇,需要通過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鼓勵綠色消費,政府部門大力引導,社會媒體的宣傳,大眾的廣泛參與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度保障等,實現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生活方式綠色化是一種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社會新型生活模式,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在現實生活中,大眾缺乏對綠色生活方式概念的了解, 2010年3月新浪網對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調查中顯示:1036位受訪者中,僅有22.9%的受訪者了解綠色生活方式,如何使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也是政府及有關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僅是社會事務的管理者,更是老百姓生活的服務者,政府應該通過大力扶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積極倡導“光盤行動”、少開一天車等大眾行為,營造一個綠色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綠色化倡導適度消費,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消費,合理消費,即根據自己的收入、興趣愛好、習慣等制定一個適當的尺度約束消費。在踐行生活方式綠色化中,要處理好綠色生活、綠色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生活方式綠色化不是不消費、少消費,而是要合理消費并適度消費,向非理性的消費方式說:“不”,拒絕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綠色消費是消費行為的新樣態、新動力,是消費社會理論的新變量。通過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選擇,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觀,摒棄過度炫耀性、跟風式的消費。在消費者與企業的良性互動中不僅能夠孕育出嶄新的消費文化,而且也能夠培育出新型的環保產業。因此,這不僅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而且也能提高中國的環保產業在全球環保產業中的份額。
生活方式綠色化,主要包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綠色低碳的日常行為,應該注重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道德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活方式綠色化早有一定的認識,如老子的“天人合一”、《周易》中“君子以儉德辟難”、“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等都可以看做對生活方式綠色化的思想結晶。生活方式綠色化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途徑之一,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實現人與社會、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肩負著為后代造福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其中踐行綠色新型的生活方式,能夠產生難以估量的綠色效益,因此,生活方式綠色化是社會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義。生活方式綠色化重點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上,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綠色生活新理念。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集民力,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生活方式綠色化代表著更健康、更文明、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時還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國家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強調,必須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人們都希望能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這不僅需要國家的專項治理,在享受社會生活的同時,更要自覺愛護自然和生命、崇尚節約、利用再生資源,盡最大的能力履行社會成員應盡的保護環境責任和義務等。
推動實施生活方式綠色化,是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路徑之一。要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需要大眾樹立綠色合理的消費理念,企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政府制定相關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協調推進,包括建立政府引導、媒體宣傳、公眾參與、法律法規保障等實現路徑。
1、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鼓勵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重要標志。消費不僅是生產目的,更是生產的催化劑。消費需求的變革將帶動生產方式轉變,促使傳統產業生態化向新型產業綠色化改變,推動建立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引領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大力開發利用綠色包裝、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消費、綠色回收,更好的減少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踐行生活方式綠色化,不僅要加快綠色環保產品的開發,更為關鍵的是要調動相關企業提高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中消協在《良好企業保護消費者利益社會責任導則》中明確要求:“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有利于節約資源,不以犧牲子孫后代的福利為代價”,因此,企業在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中有義務,也應有所作為。這就要求新辦企業要始終堅持“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原則;“低能高排”的老企業,要積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低耗能、高科技含量的產業產品,并堅持與相關的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綠色的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逐步淘汰“低能高排”產業。
2、政府積極引導社會生活方式綠色化。政府不僅要做好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宣傳工作,使大眾對生活方式綠色化都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積極引導人們實現綠色化的生活方式,還需要扶持并引導產業向綠色化轉變。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積極倡導公眾友好型消費,使大眾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綠色化意識。政府引導大眾自覺在生活細節上體現綠色生態的理念,進行宣傳示范,讓大眾明白應該做什么及怎么做。政府倡導綠色出行、少開一天車;可再用資源的回收利用;“光盤行動”等,都能使綠色化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政府不僅應該加大采購環境標志產品力度,鼓勵公眾優先購買節水節電環保產品,還應對大眾普及環境科學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知識,增強全社會正確的綠色消費意識,積極引導公眾自覺抵制過度消費、炫耀消費等畸形消費觀念和高消耗、高開支、高浪費的生活方式。政府及有關部門根據人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實際情況,制定綠色的生活準則并建立鼓勵機制,根據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則,大力支持綠色技術產品的研發及推廣。
3、社會媒體大力宣傳大眾生活方式綠色化。社會媒體需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普遍性、便捷性等作用,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廣播等途徑,對民眾進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宣傳與教育,宣傳積極的、理性的社會輿論導向,大力弘揚和宣傳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同時曝光奢侈浪費等反面案列,形成愛護自然光榮、勤儉節約光榮、綠色低碳光榮的社會氛圍。新聞媒體需要與政府形成宣傳合力,弘揚和傳播正確的“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提升人們對“生活方式綠色化”的認識和理解,要讓社會大眾自覺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
4、建立生活方式綠色化全民行動體系。人民群眾不僅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更是生態環境使用的主力軍,大眾的行為對生活方式綠色化的推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人人參與、人人建設必將為生活方式綠色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其根本內容是落實于行。注重從我做起,處處留心,養成文明的好習慣,做到隨手撿垃圾、隨手斷電源等;注重從細節做起,事事節儉,從點滴做起,遠離奢侈浪費;注重從現在做起,時時有為,積極參與進來、帶動起來、堅持下來,形成攜手同心的合力。在日常生活中,在衣著的選擇和穿用上,在一日三餐的制作和食用中,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上,在消費觀念的習慣上,選擇并使用綠色產品,體現出綠色環保的行為和理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爬樓梯代替電梯,用自行車、公交車代替私家車等。以自身主動參與,帶動并影響身邊的人崇尚和踐行綠色生活新方式,逐步讓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為大眾的主流選擇。
5、健全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制度保障。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關鍵是強化保障。既要有制度保障,使百姓明白該做什么、怎么做等,形成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又要有設施保障,給大家提供便利的條件和落實的環境;還要有科技的保障,運用創新的科技成果不斷向前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還需要政府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對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深入落實《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建立各地區環保執法隊,嚴格遵守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敢于執法、善于執法,要把日常監督和集中治理相結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加大打擊力度。同時,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及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克服環境執法中行政不作為和推諉扯皮、執法不嚴等現象,實現環境監管及執法的全覆蓋,確保監管執法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真正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適時適當鼓勵主動采取綠色環保措施的企業、社會組織等,對主動或實施低耗能、綠色措施企業機構給予一定的資金等方面的優惠鼓勵政策。同時,政府也是低碳生活的身體力行者,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起到引導帶頭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制訂并實施涉及各個行業的綠色標準,提供一些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的信息服務,加大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宣傳力度,倡導綠色消費,向民眾印發綠色生活方式手冊等方式,簡介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理念,引導全社會進行綠色化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態文明、熱愛綠色生活的良好氛圍。
生活方式綠色化是著眼于未來的新型的綠色生活理念,對于大眾,不僅是態度,更是責任。政府及媒體要合理引導和宣傳綠色生活,促進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減少超前、炫耀性消費和鋪張浪費現象,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健康的方向轉變。只要人人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活方式,改變不合理的生活觀和消費觀,那么綠色化的生活方式一定能夠在社會得到廣泛推廣,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