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翰琪 許鶴林 曲 珊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
清末民國時期學制的演變對基礎體操課程教材中輕器械體操教學的影響
趙翰琪 許鶴林 曲 珊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
本文整理出清朝末年到民國年間的體操類教材,按歷史背景、基礎體操教材的演變過程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出輕器械體操課的差異及演變過程。
清末民國 學制演變 輕器械體操
清末以來我國的學制變遷有著系統的變化,在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我國體育教育的發展也在隨之改變。
1890年第一本關于學校體育方面相對較為系統的體育教材被運用在了學校體育課程學習中,此時的社會由于清朝末年學制的初步確立,使當時背景下的學校明確規出了定大學、中學和小學,分級分科,逐漸遞升,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為我國近代學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我國雖然有了近代新式學校,具備了近代學制規模,但是還沒有完整的近代學校系統,所以在體操的學習中還是主要以兵式體操為主。
我國有系統的近代學制,是從1902年,清朝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后被張之洞等3人另行修改的《欽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開始的。在此之前,我國雖然有了近代新式學校,具備了近代學制規模,但是還沒有完整的近代學校系統,《壬寅學制》完全是抄襲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日本的學制,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社會的產物,具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屬性。其中封建復古傾向尤為濃厚,突出表現在各級各類學堂中讀經科目占很大比重、女子教育在學制上沒有地位、對各級學堂畢業生仍給予科名出身獎勵等方面。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學部成立后,在《壬寅學制》完全抄襲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日本的學制,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社會的產物,具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屬性的基礎上滿清政府對學制改革頗多,如:為年長失學者和家貧無力入學者設立半日制簡易識字學堂,免收學費和免費發給書籍;設立女子小學堂和女 子師范學堂,初等小學堂實行男女同校;中學堂分文實兩科;初級師范學堂設臨時小學教員養成所和單級教員養成所;優級師范學堂設預科1年,本科3年;在各級各類學堂中,減少讀經科目。這些改革在當時都具有進步意義。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大轉變。隨著政體的變更,學制也相應改變。1912年教育部成立,在北京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重訂學制,是為《民國學制》并且對學習等級也改進了很多。
1890年體操成為學校教育的課程,并且此時清政府想要通過體操教學來強化人民體魄,及鍛煉力量;1890年的《幼學操身》就是主要是以兒童學習為基準,提高兒童精神能力,讓他從年輕時強壯,提早強固,以任重而道遠為目的,當時社會已經意識到從小培養孩子的體質的重要性。
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學體操教科書》作者為日本川瀨元九郎等人,這本書的教學目標是增身體之強健,練剛勇之英氣,歷勇往之氣,養堅韌之力并且使學生心理上能活潑之精神、敏捷之智能,養愛國心,養尚武之精神且使之運用策略,沉著,協同相助友愛,養優美之情趣,練習注意力,曉以愛惜公物、遵守紀律之義。
1936年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對學校教育又做出了大的變革,在體操方面教育的目標也更加的細致,在1936年《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一書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體操教育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強身健體,而是升級為: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建設國家所需的強壯體魄,適應社會。對學生身體方面的教學目標為完成指定的任務,掌握所學運動的基本技能,靈活運用所學技能,增強體魄,培養堅韌之力。對學生心理的教學目標為:對學生身心健康,生長發育有幫助,排解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學生自信。
1890年的《幼學操身》整本書中共配圖32幅,在當時已算較為清晰、形象的再結合文字形容,使學者聽或看都可以清楚地了解書中意思。書中內容主要以文言文為主,教學的內容都相對基礎,針對的學生為小學學生,主要以基本的跑、跳、爬為主來完成一些動作或動作組合。
1903年,社會的歷史背景《壬寅學制》完全是抄襲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日本的學制,所以在體操的教材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同年所用的體操教材《蒙學體操教科書》初等小學堂學生用書,整本書的學習都是具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屬性,這本書主要以教授小學生的體育課程為主,在輕器械的運用上沒有顯著的教授,以徒手體操以及學生課堂中的隊列隊形為主要教授內容,對學生教授的內容也是較為簡單,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目的,并伴有半軍事化練習。
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學體操教科書》整本教材的課程內容以軍事體操為主要練習方向,以水平棒、吊索為主要的輕器械運用練習項目,使學生從小學開始接觸軍事用途的器械從而鍛煉發展其能力,也能體現出當時社會對軍事發展的重視,并且積極地學習國外的課程教學技術,使清朝末期的教學學制有了新起點。
在1936年民國時期的這本《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共有三冊,從社會角度看民初學制同清末學制都源出于日本,沒有什么根本區別,但1915年民國政府曾依照德國學制制定教育課程教材,所以在《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以及《初中女生體育教授細目》中可以看出課程教材內容已經不再拘泥于體操,兵式體操的范疇,而更多地是接觸西方國家的體育運動項目,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為了準備戰時需要,這套教材增加了部分軍事訓練的內容,當然這些內容和民國初年的兵式體操不一樣,主要是戰時的一些自我防護、自我就救助的技能,以及適應戰爭時期需要的身體鍛煉的方法等。體操只是占了體育課程中的一小部分,課程為學生課堂體育的教學指標,按年級分開,各年級學習內容不同,但高低年級間會有相關內容的練習,本課程按男女分開學習,各自學習的內容方式不同,男生主要以田徑,球類,力量類,體操類等為主,女生主要以,舞蹈,技巧運動,墊上運動,體操等為主,以各學期每周教學進度來安排教學內容,調理清晰,便于參照,由淺入深的教授學生,使學生全方面的學習接觸各項體育內容。
同年民國政府不僅制定了初中男、女生的體育教材,也出臺了《高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教學的主要方向及基本目標都沒有改變,并且高中教授細目延續了初中教授細目的課程內容,進一步延伸教授學生初中所學內容,但是在這基礎上還增加了難度,由個人練習升級為雙人練習而且還涉及到了表演展示內容,對于高中男生來說也是多了一種新鮮的學習內容,對身體的鍛煉也有著很大的提高,除具有徒手體操之功能外,對于力量、勇敢、耐勞之訓練尤具特效。
1890年的《幼學操身》在輕器械體操的課程中運用的器械主要為棍棒,以簡單的棍棒運用為基礎,同時結合啞鈴的運用來強化體魄,鍛煉力量。內容簡單,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啞鈴為輔助器械來進行身體練習相對較難,也不利于兒童的身體發展,對于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屬于太急迫的想要強化國家人民體質了。
1906年《新撰高等小學體操教科書》中的課程以軍事體操為主要練習方向,以水平棒、吊索為主要的輕器械運用練習項目,使學生從小學開始接觸軍事用途的器械從而鍛煉發展其能力,也能體現出當時社會對軍事發展的重視,并且積極地學習國外的課程教學技術,使清朝末期的教學學制有了新起點。
1936輕器械體操的器械主要為藥球操,主要以持藥球完成體操套路,近似于現代的持輕器械廣播體操,由于此書課程內容面向的方向為初中學生,所以在選擇輕器械時應是考慮到學生興趣及年齡而規定為藥球,由于藥球的制作簡易,重量大小適中,學起來相對簡單,孩子對球類更感興趣,所以在初中學生的輕器械體操課程中選擇的器械為藥球。在此也可了解在民國時期的教育安排中教學內容已經將男生女生的體育課程分開進行了。向較于1890年的幼兒輕器械體操練習此時的教材顯得又太過輕巧,在輕器械練習中沒有起到明顯的強健體魄的作用。
在《高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教材中可以看到輕器械體操中所運用的輕器械同樣為藥球操,但是在這基礎上還增加了難度,由個人練習升級為雙人練習而且還涉及到了藥球操的表演展示內容,并且增加了鐵球操的課程練習項目,鐵球操相對于藥球操來說重量有所增加,并且也有雙人練習的內容,對于高中男生來說也是多了一種新鮮的學習內容,對身體的鍛煉也有著很大的提高,除具有徒手體操之功能外,對于力量、勇敢、耐勞之訓練尤具特效。
在清末民國時期課程學制的產生與發展,是我國體操教育教材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也為基礎體操課程教材的發展帶來無限的源泉;清末以來我國次第出現的各類學制,是中國教育發展到不同階段的重要標志,對基礎體操教育的實際進程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學制的發展促進了課程、教材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變革,使中國教育開始擺脫自我封閉,進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之中。同時為基本體操及輕器械課程項目向國外學習加強基礎練習提供了良好的開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教學改革不僅為中國近代體操教材的編纂帶來了質的飛躍,更是為中國體育教育事業基本體操及輕器械體操課程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使體育教育事業走向成熟,體操教材的進步發展,表明中國體育教育及基本體操教學已發展到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即從較多的模仿外國到更多的依據教育規律、結合本國國情的創造。從而才有了現階段的基本體操教材。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體操教材的發展隨著學制改革而穩步向前,體操教材的發展關系整個體育教育事業,所以對待體操教材事業的發展一方面要參考和吸取國外基礎體操課程的教學經驗和歷史上的經驗,另一方面要從本國的國民國情出發,編纂適合本國教育實際的體育體操教育教材。
[1]郭三娟(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2]《幼學操身》
[3]《蒙學體操教科書》(日)坪井玄道、田中盛業著,丁錦譯著,上海文明書局
[4]《新撰高等小學體操教科書》(日)川瀨元九郎,手島儀太郎著,蔡云譯
[5]《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初中女生體育教授細目》民國時期教育部
[6]《高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民國時期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