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龍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1)
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探析
劉明龍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710121)
自媒體發展迅猛,尤其受到大學生的追捧,但隨之而來的是網絡輿情泛濫的問題。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判斷和認知的缺失,容易加劇輿情的蔓延與無序傳播。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思想政治教育難題之一。探索可操作的措施,加強輿情引導勢在必行。
自媒體;網絡輿情;探析
自媒體自21世紀以來飛速發展,尤其是微信等自媒體廣泛興起。在自媒體眾多的追隨者中,大學生所占比重較大。自媒體優勢很明顯,符合當前大學生(主流是95后)的個性心理特征。95后追求個性、自由、平等,這使自媒體在大學生中廣受好評,同學們趨之若鶩。與傳統紙質媒介、視聽媒介不同的是,自媒體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帶來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這種不限時空的傳播方式導致大學生輿論變得更加不可控,因此,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新問題。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自媒體時代下陜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GH140602
自媒體沖擊著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宏觀上,由于我國網絡發展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國家憑借網絡文化霸權,正加緊實施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活動。在鋪天蓋地、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的“熏陶”下,不少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知模糊,情感脆弱,意志猶疑,行為失范。[1]其次,網絡信息和輿論日趨泛濫,廣大網民每天都被海量信息狂轟濫炸,更有甚者為了賺取轉載,故意夸大事實,吸引眼球,混淆視聽,導致輿情泛濫。輿情引導成為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成敗的關鍵環節,引導不好則會導致各種腐朽、落后思想的蔓延,甚至釀成群體事件,事關校園安全穩定。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2]移動互聯已經深深扎根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餐廳還是宿舍桌前,乃至課堂上,很多大學生一刻也離不開手機。身處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很難抵制網絡信息。做好引導的關鍵是提升大學生的網絡道德。
(一)以環境促網絡道德認知,以第二課堂增網絡道德情感
以公寓樓為單位,以引領網絡道德為目標,在公寓里開展活動。第二課堂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它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第一課堂難以實現的,它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公寓樓內占領第二課堂不但地域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有利于專業交叉融合與專業優勢互補,以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同學們的信息素養。公寓環境建設要從軟硬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公寓硬環境的打造、宿舍廳廊文化的營造,使文明上網公約上墻;另一方面,加強引導教育,組織學生黨員入戶宣傳,開展以凈化網絡為主的文明宿舍評比等活動,使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入心入腦。
(二)建立網絡道德教育新平臺
一是建立公寓專屬的微信公眾號。在第一課堂影響力逐漸弱化的今天,公寓成為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絕大多數學生網絡生活的場所,加強公寓內的網絡道德教育意義尤為重要。客觀條件上,學生基本都擁有微信號,建立公寓樓微信公共平臺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平臺上定期推送學生關注的信息,關鍵是在內容上下功夫,內容既要為學生接受,又要更好地了解學生,服務學生。讓公寓樓內學生主動關注平臺,將整個公寓的學生納入平臺內。這樣就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體化全覆蓋。
二是緊盯校園門戶網站,發揮其正面引導的功效。校園網作為學校在網絡上的窗口,是數以億計的網民了解學校的門戶,其功能日趨重要,既要貼近網民又要發揮功能,這就需要了解需求和適度引導。首先,應改進界面,增強其友好性,信息更新及時全面;其次,把必要的課程搬到網上,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學校網絡,從而有機會進一步了解校園網;最后,加強網絡道德的培養,這是一門幾近空白的課程,可以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增強信息的感染力,從而提高全校學生的網絡道德修養。
(三)培養學生骨干,引導輿論方向
樹立只能“疏”不能“堵”的意識,這就像大禹治水。95后大學生個性比較強,強制化的要求往往適得其反,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引起逆反情緒。要做好輿情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設身處地從大學生視角出發,培養一批學生骨干,尤其是學生黨員和一些在學生中威信較高的學生,使之成為網絡意見領袖,發揮作用。廣大學生對于學長、學姐或者同學的建議和行為有較高的認可度,一旦輿情出現,只要這些領袖發出聲音,就可能很快平息輿情。從大一入校時就要重視這項工作,要長期培養,使之成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信賴的人,成為我們的左右手。
(四)發揮傳統文化作用,強化自律意識,增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意志
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慎獨精神。傳統道德中,慎獨精神的教育作用非常顯著,特別是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網絡社會中,慎獨精神仍能發揮出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3]慎獨的本質是高度的自律,這種自律需要傳統文化長期的熏陶漸染才能形成,這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一方面,我們自己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傳統文化修養;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重視傳統文化建設,只有形成合力,才會逐步產生效果。
大學生是國之未來,是民族之希望,他們的道德素質影響國家前途。隨著信息化的深入人心,網絡道德成為道德素質中最薄弱卻又最為重要的一環。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全部根基就是網絡道德素質的提升。我們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轉移到網絡道德教育上來,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網絡道德,這樣網絡輿情引導將會水到渠成。反之,做好輿情引導又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1] 趙惜群,黃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路徑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129.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 李玉華,閆鋒.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現狀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65.
G641
A
1674-8883(2016)12-0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