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芹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解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中的知識溝
侯燕芹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100024)
本文在“知識溝”理論基礎的支撐下,解讀互聯網時代我國社會的“知識溝”現狀,分析“知識溝”存在及不斷擴大的原因,以期提出彌合我國“知識溝”現狀的對策與建議。
互聯網;信息產業;知識溝;中國社會;對策
隨著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社交網絡、移動終端等媒介技術迅速得到普及,大眾傳媒向社會輸出的信息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已經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為社會中不同群體獲取知識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
面對大眾傳媒輸出的海量信息,由于經濟地位、教育水平、地區發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受眾之間的知識溝也越來越大。本文在知識溝理論基礎的支撐下,研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知識溝現狀,解析我國知識溝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能夠彌合我國知識溝現狀的建議。
知識溝的產生與發展:知識溝理論源于美國開辦的一部電視教育節目《芝麻街》。該節目是為了緩解兒童由家庭經濟狀況而造成的教育方面的差距。但結果卻事與愿違,由于富裕兒童對節目的收視率要遠高于貧困兒童,富裕兒童和貧困兒童之間的差距沒有因此縮小,反而擴大了。
1970年,蒂奇納、多諾霍和奧里恩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提出“知識溝”。該理論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知識。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差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1]
后來,艾蒂瑪等人于1977年提出了“上限效果”假說,認為大眾傳播帶來的是知識溝的縮小?!吧舷扌Ч奔僬f認為,一個人對某方面的知識追求不是無止境的,當對某方面知識的追求達到上限后,知識量的增長速度就會慢下來。一開始經濟地位處于劣勢的個體雖然知識增長速度很慢,但最終會追上前者,兩者之間的差距會逐漸縮小。這個理論認為,大眾傳播不僅不會擴大受眾之間的“知識溝”,反而會縮小?!吧舷扌Ч奔僬f雖然為“知識溝”問題譜寫了美好的愿景,但在實際情況中,該理論仍值得檢驗。[2]
網絡平臺以及各種移動終端快速發展,為社會中不同群體獲取知識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受眾之間的知識溝應該隨之縮小。然而事與愿違,隨著數字信息時代的到來,受眾之間的知識溝非但沒有縮小的趨勢,反而不斷擴大,同時還出現了新溝,即“信息溝”“數字鴻溝”,一溝未平一溝又起,勢必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為90.1%,手機成為拉動網民上網的首要設備。[3]
這說明,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受眾了解信息、獲取知識的最主要渠道。手機網民的快速增加,說明受眾獲取知識、信息的媒介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電視、報紙等媒介。但是,無論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還是手機等移動終端媒介的快速普及,我國社會中的“知識溝”形勢依然嚴峻。
(一)城鄉之間的“知識溝”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使那些在大眾媒介時代就處于信息閉塞,無法及時了解外部信息的鄉村的人們看到了希望,網絡信息傳遞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點,使無論處在城市還是鄉村的人們的知識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誠然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從整體情況來看,雖然農村網民的規模不斷增大,但總體占比很少,城鄉之間巨大的“知識溝”依然存在。根據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僅為28.4%,規模達1.95億。雖然農村網民占比迅速增加,農村互聯網普及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進展,但總體上還是遠低于城鎮網民71.6%的占比。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城鄉之間在互聯網發展水平上依然存在巨大差距。[3]
城鄉之間“知識溝”依然巨大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水平的差距。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尤其對媒介的擁有率很低。雖然互聯網已經走入千家萬戶,但在媒介擁有上,特別是電腦、平板電腦等的擁有率上,城鄉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些基礎設施、媒介擁有率的差距,表現出巨大的“數字鴻溝”,從而導致城鄉之間的“知識溝”依然很大。
(二)區域之間的“知識溝”
我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存在差異,各省、市、自治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參差不齊,不同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明顯。雖然我國的平均互聯網普及率在2015年已達50.3%,但地區之間的差異依然顯著,如北京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76.5%,而云南省的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7.4%。[3]
地區之間巨大的“數字鴻溝”,勢必會影響不同地區人民的知識量,從而擴大地區之間的“知識溝”。地區之間的“知識溝”主要是由經濟水平不同,導致互聯網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ヂ摼W域名數量、IP地址數量等都會影響人們通過互聯網所獲取的知識量。
(三)同區域內不同群體之間的“知識溝”
區域之間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造成東西部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知識溝”,同區域內不同群體之間同樣存在“知識溝”。不同群體之間人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到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速度、質量等,進而逐漸就會出現差距,形成“知識溝”。尤其在教育水平不同的群體之間,“知識溝”現象更為明顯。根據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整體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的占比為13.7%。這說明,我國網民的主體部分由中高等學歷人群構成。職業同樣是“知識溝”不斷擴大的一個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學生、自由職業者和企業/公司的職員在網民群體中占比高達62.5%,而農民工、制造生產型企業工人的占比僅為2.9%、2.6%。[3]
“知識溝”現象不僅是個體之間在知識量方面的差異,也會影響到個人學習、就業以及人生的發展等方方面面。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知識溝”問題,不但會影響到個體發展,更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類似于“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團結和可持續發展。
(一)從政府層面
1.建立憂患意識。政府首先要建立“知識溝”憂患意識,認識到我國“知識溝”問題的嚴峻現狀。21世紀以來,我國信息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人們的知識量也得到了提升,但由于我國地區間、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人們無法公平地獲得信息與知識?!爸R溝”的不斷擴大,會進一步拉大我國社會中的貧富差距,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我國政府應加強“知識溝”的憂患意識,在具體分析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策略,以縮小或減緩“知識溝”的擴大。
2.增加政策、資金扶持。對欠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一方面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優先對這些地區進行建設;另一方面,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加強我國農村初級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低齡學生開設互聯網教育課程,以縮小城鄉之間的“知識溝”。
(二)社會層面
1.媒介組織提高媒介素養。由于受眾主要是通過媒體發布的信息來了解世界的,媒體營造的“擬態環境”對受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媒介組織應提高素養,堅守底線,做好把關工作,當好監測環境的第一人。
2.提高受眾媒介素養。針對農村非學生網民受教育水平低、掌握IT技術存在一定難度的特點,廠商應針對該群體開發操作簡便的即時通信、新聞、音樂類軟件,拓寬該群體的網絡入口。另外,還應加大開發貼合農村生產、生活的工具類應用力度,向農民提供有實用價值的信息內容。媒介素養教育還應該從學生階段抓起,學校教育能夠集中、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
(三)個體層面
縮小“知識溝”差距不僅需要政府、社會層面作出努力,個體層面更應作出努力。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受眾的求知欲望,營造一個學習型社會,以期縮小不斷擴大的“知識溝”。
[1] 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78-280.
[2] 唐巧麗.淺析網絡時代的知識溝現象[J].青年文學家,2013 (23):221-222.
[3]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CNNIC,2016:37-44.
作者簡介:侯燕芹,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4級碩士生。
G206
A
1674-8883(2016)12-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