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數據新聞生產的認識誤區及對策探究
張博文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710119)
大數據時代,新聞業迎來了思維模式與操作方式的雙重變革。數據驅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給新聞界帶來了積極意義,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雖然數據新聞逐漸成為各類媒體的常態化報道形式,但對大數據的認識仍存在一些誤區。本文具體討論了這些誤區以及對策。
大數據;數據新聞;對策探究
目前,人民網、網易、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均設置了基于數據分析的新聞版塊,對熱點事件進行報道。如今,各大行業都進入了數據驅動的發展業態,新聞業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正發生三個方面的變化:新聞報道樣態的改變、受眾觀念的改變、新聞產品中碎片化的信息向高附加值的知識轉變。雖然大數據在新聞制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但人們對其的認識仍存在一些誤區。
(一)在數據分析中存在客觀性誤區
有人認為,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加工,可以更大范圍地揭示和挖掘事實背后的信息,在保證新聞的客觀性的同時提升新聞報道的透明度。但上述說法存在一個誤區:數據是客觀的,但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可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數據相同的情況下,算法和模型中微小的差異就可能導致結果的天壤之別。在處理大數據時,模型中哪些因素作為自變量,哪些因素作為因變量,哪些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在進行模型選擇和處理時存在很大的主觀因素。樣本數據的代表性和關聯性直接決定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客觀誤差,影響著數據處理的結果。
(二)基礎數據真實性的誤區
無論是收集“小”數據還是“大”數據,互聯網早已成為最主要的信源之一。但在互聯網這樣一個龐大、繁雜的系統中存在著大量被污染的信息。邵培仁將大眾媒介中信息污染分為三類: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虛假性和偽劣性信息、重復性和圖像性信息。上述種種情況在信息量以TB計算的互聯網中被更加鮮明地凸顯出來。大量無效甚至虛假信息可能在數據新聞制作過程初期的信息收集工作中被忽視。
(三)大數據結論的適用性存在誤區
雖然利用大數據做出成功案例的預測不在少數,但是也出現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在2011~2013年,“谷歌流感趨勢”的預測就出現了差錯,這是由于大數據還無法掌握對人類主觀性的隨機變化。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大數據得出的結論,因為大數據的分析方式往往被特點場景所局限。模型和算法是處理數據的能手,可以明確指出因素間的相關關系。但是新聞報道不僅需要相關關系,也需要因果關系。將數據呈現出的相關性與事實間的因果關系強行連接則會傳播誤導性信息。因此,在新聞中使用大數據時,應該首先了解大數據結論存在的情景,以及適用范圍,以免以偏概全。
(四)“個性化”推送導致信息窄化
著名購物網站亞馬遜(amzon.com)會根據用戶的購物和瀏覽記錄進行產品的定向推送,以實現產品的精準營銷。新聞、社交、購物等類別的手機APP也開始根據用戶的瀏覽痕跡,向受眾定向推薦新聞信息。這些“被營銷”的新聞無疑迎合了受眾的個性化閱讀興趣,但與此同時卻無形中限制了信息量的寬度,使用戶越來越偏向于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而把其他領域的信息隔絕在外。凱斯·R·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中對信息窄化的結果進行了描述:“人們可能因此眼界窄小,或只沉溺于固有的品味。”受眾每日接受的精準的定向推送實際上侵占了或者說剝奪了自身選擇信息的權利和時間。
采用大數據作為新聞生產的手段影響著新聞業的前進方向。雖然大數據技術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能明顯感受到大數據對新聞界的引導作用,“用數據”開始成為新聞業的“必修課”。
(一)積極主動獲取大數據資源
目前,新聞媒體全面掌握多維度大數據的能力還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因為數據壟斷:政府對于各種數據信息的過度“保護”;企業由于商業秘密等原因而不予公開。另一方面是TB級海量信息的傳輸和處理由于物理因素的制約對其使用和傳播有著極大的限制。所以主動獲取數據資源的意識尤為重要。新聞工作者的思維模式要從“等數據”向主動“找數據”進行積極的轉換。
(二)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線,對于數據新聞來說,把握數據信息的真實性至關重要。若數據真實無法保證,何談新聞的真實性?因此,作為“把關人”的新聞媒體須把好數據真實這一關。信息時代,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日趨重視其所掌握信息的附加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獲取數據信息變得不那么容易。也正是由于大數據巨大的附加價值和有限的獲得渠道,虛假數據變得屢見不鮮。保障數據真實性應當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源,獲取數據信息一定要了解數據來源的可信度,是否為官方發布、通過何種方式得到等問題值得關注。其次是求證,獲取數據之后應尋求第三方專業人士進一步驗證數據的可靠性,從多角度證實數據信息的可靠性。
(三)尊重受眾的選擇權
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定制在受眾細分的大環境下勢在必行。但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應當避免對于受眾選擇的過度控制和引導。作為公共話語平臺的大眾媒介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中國,媒介在培養公民意識和法制思維的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數據時代避免信息窄化,還受眾自主選擇的權力,是新聞媒介責任感和價值觀的體現。
數據驅動時代,新聞界改變了傳統新聞的生產方式,新聞工作者從海量的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運用可視化的手段呈現在受眾面前。在這樣的操作過程中,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對于數據的理解和把握應當與時俱進,在學習技術、轉變思路的同時不能遺失新聞媒介的傳統、責任和價值。
[1] 王詠梅,劉研.大數據新聞的認識誤區分析[J].新聞論壇,2015(04):9-11.
[2] 呂藝,徐悅理.“大數據新聞”的應用與誤區[J].新聞戰線,2015(21):61-65.
[3] 周承君.數據新聞:意義解析與特推探尋[D].南京師范大學,2015.
[4] 徐嵐.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新聞”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G210
A
1674-8883(2016)12-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