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 黃哲程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淺析網絡語言暴力現象
丁 磊 黃哲程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071002)
網絡語言暴力是隨著網絡語言興起而出現的一種不良現象,對社會和個人造成了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對網絡語言暴力的定義、特征、現狀和產生原因進行探究,發現網絡語言暴力具有低語境、口語化、侵害性、隱匿性等特征,它的產生是社會、網絡傳播和個人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的結果。
網絡語言暴力;特征;原因
據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在此背景下,利用互聯網進行創作的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一種大眾語言。不過,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它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網絡語言暴力就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語言暴力,泛指一切對他人產生了某種支配力或者僅僅是影響力的言語。而網絡語言暴力作為語言暴力在互聯網時代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指的是在網絡這個媒體上,用不合邏輯、不合法律規范的詞語,通過不講邏輯、不守法度的語言風暴,以語言霸權的形式,孤立和剝奪他人的某種權利,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
網絡語言暴力是網絡語言比較極端的部分,但也屬于網絡語言的范疇。總體而言,網絡語言暴力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網絡語言暴力具有低語境特征。愛德華·T·霍爾在跨文化研究中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的概念,低語境的訊息絕大部分都清晰直接,容易理解。網絡語言暴力所運用的低語境語言使絕大多數網民在理解上沒有困難,因而更易造成普遍的傳播,影響力度和范圍也更廣。
第二,網絡語言暴力具有口語化特征。網民在使用網絡語言暴力時,往往不會使用嚴肅的、書面化的語言,而更傾向于使用偏口語化的、非正式的語言,語句一般比較簡短。
第三,網絡語言暴力具有侵害性特征。網民在使用網絡語言暴力時,經常使用偏激的、侮辱性的、骯臟的詞匯和語句,針對事件中的某一人物或某一方面進行曲解、辱罵。借助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個體的網絡語言暴力能夠很快匯聚成群體的網絡語言暴力,對事件中的當事人造成實質性的身心傷害。
第四,網絡語言暴力具有隱匿性特征。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信息平臺,人們的言論受到的約束比現實生活中減少了很多,因而人們在發表言論時內心的顧慮也減少了。
如今,網絡語言暴力在互聯網上發生率很高,參與其中的人數眾多,影響巨大,盡管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監督和管理,但至今仍未能找到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措施。觀察網絡上的熱點話題,不難發現,幾乎每一個事件被推上網絡之后,針對該事件的相關評論中都會出現非理性、偏激、低俗的,甚至具有侮辱性和攻擊性的話語。
以2016年5月5日發生的廣州醫生被襲事件為例,疑似患有精神病的患者對醫生實施攻擊,致其搶救無效死亡。這一悲劇性事件傳到網上后,竟有不少人發表了諸如“砍得好,該殺!”之類的偏激言論,并且這兩條評論都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點贊。這不由得讓人發問:到底是什么讓原本在現實生活中擁有自我約束力的人們在網絡世界中成為網絡暴民?
網絡語言暴力的產生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社會、網絡傳播和個人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
(一)社會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短短三十多年,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然躍居世界前列。快速的發展一方面帶來了物質利益,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道德文化教育的脫鉤。社會風氣變得浮躁,矛盾日益加劇,人們追逐名利和金錢,迷失在物欲洪流之中。同時,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和公眾內心的不平衡。
這些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并未被掩蓋,反而被無限放大。網絡語言暴力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它是對現實社會中公民素質的虛擬投射。
(二)網絡傳播層面
首先,由于網絡傳播具有隱匿性特點,網民使用虛擬的身份在網絡上進行信息活動,會比在現實中進行活動更有安全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網絡上的信息活動不會直接對其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在進行網絡信息活動時,網民所受的心理約束會比在現實中小很多。
其次,盡管網民作為一個個體參與到網絡活動之中,實際上他也通過網絡成了網民群體的一份子,他的言論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網友的影響,并有意無意地與網民群體的意見保持一致。古斯塔夫·勒龐在其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中提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當我們觀察網絡語言暴力的實行者時,我們會發現,他們具有盲從、非理性和情緒化等特點,與勒龐對于群體的敘述相近。
再者,盡管網絡監管部門一直在管理網絡輿論,并不斷進行積極的引導,但就目前來看似乎收效甚微。對于網絡言論的管理至今缺少一種成熟可行的監督和管理機制,這給網絡語言暴力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個人層面
從個人層面而言,網絡語言暴力的產生首先源于其實行者在現實生活中累積的壓抑和不安全感。從網絡語言暴力中體現出的社會戾氣,來源于這些網民對現實生活缺乏安全感與基本信任。人們在生活中長期累積了壓抑感和負面情緒,在現實中無法宣泄,就選擇到約束少、匿名,看似相對安全的網絡環境中發泄情緒。而一系列包含沖突、社會矛盾的網絡新聞信息常常成為引爆他們負面情緒的導火索。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是非理性、失控和盲目的,一旦在網絡上遇到可以借來宣泄壓抑和情緒的機會,就立即對相關事件和人物實施語言暴力。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十分普遍,對社會和網民群體都造成了負面影響。減少網絡語言暴力現象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當面對一個網絡事件時,每個人都應以冷靜和審慎的目光去看待,用客觀理性的語言去評價,形成良性的輿論監督。
[1] 金君俐.網絡語言暴力的成因和對策初探[J].新聞實踐,2009(04):63-65.
[2] 戴靜靜,王婧.網絡語言暴力的傳播學分析[J].青年記者,2010(08):96-97.
G206
A
1674-8883(2016)12-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