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翠
(重慶工商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0060)
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淺析當前小人物報道的現狀
梁玉翠
(重慶工商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400060)
作為社會信息的傳播者和溝通者,媒體有責任在報道中彰顯人文關懷,關注受眾心理。媒體在報道中是否從“人”的角度出發,媒體是否為了接近所謂的事實真相而不顧當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對他們造成了“二次傷害”,又或是提前作出了“媒介審判”,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本文嘗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分析目前我國小人物報道的現狀,并從新聞價值的層面作出評價。
人文關懷;新聞報道;小人物報道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再去談新聞報道以及人文關懷似乎顯得有些“老套”。媒介融合帶來了快速的報道方式,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為多元,于是在“快餐式”的信息消費中,新聞報道時常會忽略受眾或是當事人的心理感受,這樣的例子在當下的新聞報道中并不鮮見。作為社會信息的傳播者和溝通者,媒介有責任在報道中彰顯人文關懷。喻國明指出,傳媒的影響力來源于新聞報道真正能夠惟人為本,關注人,尊重人。沒有人文情懷的媒體不會走得太遠,從個體出發去體會和感受因果,不做文字的堆砌和冷硬的敘述,這是當前社會及受眾對媒體的要求。
(一)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力度較小
目前,新聞媒體對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弱勢群體報道力度較小,如在中國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的農民,媒體對他們缺少近距離的關注。塵肺病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很熟知,但從張海超“開胸驗肺”開始,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行業,媒體也將更多的鏡頭轉向這里。民工張海超被多家醫院診斷為塵肺,他在工作中先后從事雜工、破碎及開壓力機等有害工種。由于企業拒絕為其提供相關資料,多次投訴無果后他不得不用“開胸驗肺”的無奈之舉來拆穿謊言。在其“開胸驗肺”之前,從未有媒體將目光放在這里。而發展到今天像王克勤這樣的媒體人開始行動,“大愛清塵”在塵肺病的預防和救治方面切實做出了一些成績,將人文關懷落到了實處。
(二)新聞報道用語有嘲諷之嫌
有調侃和戲謔色彩的詞語能給新聞增色不少,但其表達的意思卻充滿歧視和嘲諷。典型案例是2011年媒體對富士康跳樓事件的報道,生命的逝去對每個人都是一件悲痛和惋惜的事情,有媒體卻將其稱之為“跳樓秀”,字里行間缺乏對生命的敬畏。陳力丹曾說,生命的神圣性應是全社會的共識,所有人都應當尊重并敬畏生命。請自我檢查一下我們的報道,有沒有對生命的輕視傾向,有沒有對死亡的麻木?而現實是部分媒體對“富士康”事件的報道用語極不規范,新聞的公正客觀性大打折扣。
(三)采寫過程中造成二次傷害
引發新聞事件的客觀事件已給當事人造成物質(精神)的第一次傷害,而通過新聞報道又對其造成物質(精神)的再次傷害,我們將其稱之為“二次傷害“,其后果可能比第一次更嚴重。以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為例,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更像是在鏡頭前揭人傷疤,“媒介審判”的味道更濃一些。媒體在指責楊武懦弱的同時重復讓其妻回憶恥辱的過程,有記者甚至逼問王娟“你是怎么被強奸的?”完全不顧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媒體為增強新聞表現力所做的有些舉動可以理解,但對該事件的報道不是在披露真相而更像是一場赤裸裸的新聞暴力。關于媒體“二次傷害”的例子不勝枚舉,2008年汶川地震中小部分記者為追求新聞真實性和沖擊力而對遇難者家屬及受傷者進行赤裸裸的提問,這樣的采訪報道對遇難者及其家屬無疑是一種刺激和傷害,但卻層出不窮。
(四)媒體過分追求新聞價值
職業要求決定記者在事件發生時要選取最有利于展現事件的角度來報道新聞,這無可避免地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受眾,在“眼球新聞”影響力日益重要的今天,記者拍攝與傳播的關于死亡、傷害的圖片與影像會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震撼,也會引發人們對災難的同情和思考。而為了采訪搶占救援時間,肆意詢問采訪對象關于其家屬的受災及遇難情況,造成了救援時間的延緩以及受訪者身體與心靈的雙重傷害的行為無疑是忽略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以人為本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李寧源的《一名新聞記者的困惑》,直接表達了在采訪中道德與職業如何抉擇的問題。記者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同時也是一個社會人,因此面對一些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道,我們更應該以生命為重,積極傳播信息,沒有任何獨家新聞比生命更值錢。
(五)煽情性報道及新聞炒作
媒體在報道中體現人情味,并不是去煽情夸大報道,但這種情況在突發事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媒體關于2013年“釣魚島事件”的報道致使民間輿論發酵,學生上街游行的現象時有發生,各地抵制并破壞日產車輛,一度造成社會生活的混亂。2014年一則關于95后女子“用身體換全國游”的報道引發全國熱議,后經查證該新聞從頭到尾就是一場炒作。新聞炒作違背了新聞報道真實客觀的準則,夸大及歪曲掩蓋事實的某些因素,甚至用捏造事實、煽情鼓動等手段來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制造轟動效應。在損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破壞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相反,在媒體公信力面臨挑戰的今天,追求新聞真實性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受眾負責,也是媒體自身生存的關鍵。
陳氓曾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因此他將《生活空間》的主題定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社會發展至今,新聞報道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于告知受眾信息,更為重要的功能是引導他們并最終對其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尊重人,關心人,貼近每一個生命個體,應該成為當前新聞工作者的自覺意識。新聞只有站在受眾的角度,淡化灌輸與說教,在與受眾的平等傳輸互動中實現引導、啟發、教育的諸多功能,才能“接地氣”,才能讀懂他們、表現他們,讓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
[1] 陳絢.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16-118.
[2] 秦明瑛.給新聞報道注入人文關懷[J].新聞記者,2004 (05):61.
[3] 盧佩.汶川地震報道中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探究[D].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29-34.
[4] 陳力丹.“非典報道”與生命權意識[J].新聞記者,2004 (06):53-54.
[5] 李寧源.一名新聞記者的困惑[J].新聞記者,2004(11):3.
G212
A
1674-8883(2016)12-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