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婷婷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探析電視讀報節目的后現代主義風格
——以《有報天天讀》為例
黎婷婷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401331)
自2003年1月鳳凰衛視中文臺開播電視讀報節目《有報天天讀》以來,中國的電視讀報節目已發展了13年。該類節目明顯的碎片敘述、復制拼貼、多元性追求,使其后現代主義風格得以張揚,《有報天天讀》正是這一風格的杰出代表。本文分析了該節目呈現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并對其成因作了簡要探討。
電視讀報;后現代主義;《有報天天讀》
《有報天天讀》是鳳凰衛視的一檔長壽的電視讀報節目。在該節目中,主持人使用一臺筆記本電腦,結合虛擬大屏幕向觀眾展示當天世界各大報刊的重大新聞,邊讀邊進行即興短評,最后書寫點題,用一個字總結節目內容。該節目每天平均播報50多條消息,涵蓋《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世界各大主流媒體,以及東南亞、日本及港臺地區的重要報紙,信息量大、視野開闊。節目開播13年來,光芒不減,在全國產生了持續性的話題和影響,被稱為電視版的“參考消息”。
(一)后現代主義的內涵
后現代主義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表達了“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的范疇”,它拒絕被定義,排斥“整體”的概念,表現為無中心、無深度、零散化,標舉多元性、碎片化、平面性。而利奧塔稱“我們可以把對元敘事的懷疑看做是‘后現代’”。因此,不確定、差異化等就成為其重要的美學追求。
(二)《有報天天讀》的后現代主義風格表現
自其發展以來,電視就與后現代主義有密切聯系。后現代主義者堅稱,意義就在表層,根本不存在深層意義,這與電視的淺化思維不謀而合。電視表現出的后現代風格是反精英主義的,它代表的大眾文化要求通俗易懂,直觀感性。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電視無法延伸或擴展文字文化,相反,電視只能攻擊文字文化。作為媒介,電視體現出了淺近的平面模式,使虛實界限變得模糊。其運用的各種符號和獨特的時空改造能力,讓受眾體驗到時空重構的快感和無需思考的簡單快樂。
1.復制拼貼。《有報天天讀》的立意是向受眾摘要播報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章和主流媒體的資訊內容。節目目前由5個板塊組成,每個板塊各有側重,“天天頭條”聚焦全球或國內重大新聞事件;“天天浮世繪”環節將社會或時政新聞圖片配合一首歌曲剪輯播出;“天天點題”用一個關鍵字來濃縮當天重要的新聞,意味深長。5個板塊內容軟硬相間,節奏張弛有度,組合起來使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后現代主義打破“元敘事”,強調支離破碎,節目中這種非線性邏輯的敘述,在無形中結構了后現代敘事的風格。
2.平面化。作為一檔電視節目,《有報天天讀》的平面化特征也十分明顯。電視技術運用的各種符號與獨特的時空重構,將原本相對復雜的“冷媒介”報紙搬上電視熒屏,主持人勾畫重點、解讀內容,穿插圖片和音樂使節目輕松、節奏舒緩,受眾幾乎無需思考、無需付出任何努力即可了解諸多信息,只需打開電視或網絡,在半小時內就可知曉國內外幾十份報紙的精選內容和觀點。它所構成的影像世界使一切有深度的事物變為了淺近的平面模式,這種通俗易懂使受眾沉溺其中,體驗到簡單的快樂。多數時候,受眾只需跟隨主持人的節奏瀏覽成為了無需解讀的平面的標題、文本,內涵似乎變得不再重要,深度也隨之消失。
3.多元性。每期節目都會涉及四五十家全球各地報紙,多數新聞事件主持人會選取兩家以上報紙進行解讀,力圖做到“一個事件,多種聲音”,保證了節目來源的多樣性和觀點的多元化。例如,2016年6月2日這期節目中,在介紹有關習近平接見朝鮮代表團的新聞時,主持人首先介紹了《信報》刊登的題為“習接見朝代表團,或商金正恩訪華”以及《明報》:“習近平晤金正恩心腹,吁‘冷靜克制’”兩則消息。接下來又關注了韓國媒體的反應:韓媒《中央日報》:“應關注朝中接觸引發的朝核氣氛變化”;韓聯網:“李洙墉向中方強調核與經濟發展并進路線不變”。然后話題一轉,接了另一個新聞:“首部抗美援朝電視劇《三八線》解禁播出”。這樣的節目編排不僅保證了新聞來源的多樣性和觀點的多元呈現,其組合方式也給人留有足夠的思考和聯想空間。
4.非中心化。非中心化或消解中心是后現代主義理論基本特征之一,這一觀點否認傳統的主流與支流、中心與邊緣的對立統一,試圖以“非中心”肢解一切,主體成為零散而無中心的碎片。《有報天天讀》的主持人就是這種非中心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早期的楊錦麟,還是如今的李煒,都與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大相徑庭。他們沒有受過長期、專業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訓練,不能講標準普通話,微微禿頂、身體發福、年紀較大,但都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尤其是該節目的首位主持人楊錦麟(楊主持該節目到2011年6月),他使節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打上了他的烙印。報人出身的楊錦麟觀點犀利,幽默風趣,在節目中常嬉笑怒罵。一襲素色長衫,一杯茶,一把扇,也成為節目的標志性符號,勾勒出楊錦麟不同于一般節目主持人的狀態。這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主持方式,使原本平淡的讀報節目做得獨一無二,成功區隔了一般讀報節目的重疊和相似性。
(一)受眾因素
立足香港的鳳凰衛視以“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為立臺宗旨,以全球華人為主要傳播對象,其中內地為其最大市場。雖然鳳凰衛視并不以香港作為主要的目標市場,但其仍帶有濃厚的香港傳媒氣質,標榜客觀公正,追求新聞專業主義。對于許多內地觀眾來說,鳳凰衛視的節目風格新鮮刺激,相當有吸引力,他們高效的運作機制、國際化的視野為人所稱道。
作者簡介:黎婷婷,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同時,考慮到內地觀眾較難接觸到世界新聞媒體,《有報天天讀》選取了大量諸如BBC、《華爾街日報》《朝鮮日報》等風格、價值取向迥異的世界各地媒體,成為了內地觀眾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多元文化、觀點的碰撞,眾說紛紜的新聞事件,成為節目呈現的常態,為受眾所津津樂道。
(二)香港的社會和媒體環境
香港地域不大,但媒體競爭向來激烈。彈丸之地上,佇立著多家知名電視廣播機構,傳統的有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亞視,ATV,已于今年4月停播)兩大老牌機構,后起之秀如寬頻電視(Now TV),香江衛視等也大放異彩,還有已停播的佳藝電視、東亞衛視等,各家電視廣播機構都使出渾身解數占領市場,香港也因此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引領亞洲媒體發展的輝煌時期。
此外,香港的歷史較特殊,經歷長時間的資本主義殖民統治后,形成了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社會環境,開放、包容、多元,發達的商業社會帶來了新聞環境的相對自由,專業、中立成為其重要的新聞追求。香港傳媒商業性較強,傳媒產業十分發達,被譽為“世界新聞的櫥窗”。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立于1996年的鳳凰衛視,以“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為宗旨打造專業新聞臺,立足香港,面向兩岸三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它旗下的《有報天天讀》也秉承了鳳凰衛視一貫的全球視野,以“硬新聞”打造品牌的策略。即使是在報紙內容的選擇上,這一策略也一以貫之。此外,讀報免不了談論時事,就容易觸碰社會敏感神經。一方面需要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則要呈現多元觀點。鳳凰衛視的話語平臺為該節目的犀利風格打下了基礎,這是國內其他讀報節目難以企及的。
《有報天天讀》開播已有13年,在電視發展風云詭譎,電視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案例。
13年來,這檔看似內容簡單的節目也在悄然發生著許多變化。例如,節目板塊不斷微調,如2007年的“天天兩岸行”專注兩岸關系,2009年的“天天揚言”板塊打造互動專區,都有過良好的表現。為了保持節目的調性一致,楊錦麟之后的繼任者們都具有相似的特質:長期擔任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職務,觀點犀利;大多為50后、60后;擔任過多種職務,人生經歷豐富;均為男性。
盡管少了招牌似的楊錦麟,該節目仍以其高水平的選擇眼光和犀利的觀點俘獲了觀眾。但這樣的成功畢竟是少數,鼎盛時期國內有接近200檔讀報節目,如今生存下來的寥寥無幾。中央財經頻道的《第一時間》的讀報板塊、江蘇城市頻道的《孟非讀報》(已停播)等,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佼佼者。讀報節目一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似乎又在一夜之間偃旗息鼓,究其最大原因,無非是缺乏原創力,單純讀報而沒有觀點。當然,在中國的環境中對重大新聞事件發表“觀點”是一件冒險的事,因此也對主持人的功力提出了考驗。
在新媒體全面覆蓋人們生活的今天,真正讀報的人群正在萎縮,但受眾對新聞的需要從來沒有下降,只是轉移了關注新聞的渠道。簡單來說,電視讀報節目就是電視與報紙的嫁接,雖然電視讀的是報,觀眾看的也是報,但這絕不是報業的一縷春風,畢竟真正讀報的人仍然會堅守紙質報紙。假如有一天電視不再讀報,觀眾也會讀其他內容,受眾接受的是電視這種極具平面化特征的媒體本身,或者說,他們醉心于電視的種種手段,而不是報紙內容本身。
[1]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
[2]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0.
[3] 秦恒驥.多色調的香港新聞事業[J].新聞記者,1985(3):20-21.
[4] 陳子文.電視讀報節目的兩種取向——比較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和廣州電視臺《新聞日日睇》[J].視聽界,2008 (2):64-66.
G222.3
A
1674-8883(2016)12-0129-02